留住“一品斋”毛笔的制作技艺

江澄洁在向青年书法爱好者介绍如何选择毛笔

元月一日,六安市一品斋毛笔展研中心里,68岁的制笔艺人江澄洁在工作台前制作“一品斋”毛笔,新年里,她希望和徒弟一起,重振六安“一品斋”毛笔的辉煌。今年68岁的江澄洁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品斋”毛笔制作的传承人,1978年,20多岁的江澄洁进入六安一品斋笔厂学徒,慢慢掌握了制笔的所有工艺。六安“一品斋”毛笔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与徽墨、歙砚、宣纸并称文房四宝,因配锋齐健、吐墨均匀、刚柔适中、轻巧灵便深受国内外书画艺术家的青睐。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六安一品斋笔厂由盛转衰直至倒闭,制笔技术骨干转岗流失,“一品斋”毛笔逐渐消失,制作工艺濒临失传。2002年,江澄洁辞去合肥的工作回到六安,拿出所有积蓄购置制笔材料,力图恢复“一品斋”毛笔制作的全套工艺。“一品斋”毛笔制作共有梳毛、赶修、配锋、捏头、上胶等72道工序,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所有工序,困难重重,不少当年的老同事闲暇之余也过来帮忙,江澄洁得以将所有样笔的制作流程、尺寸等信息整理记录了下来。2015年,为拯救“一品斋”毛笔这一传统产业,六安市委、市政府支持成立了“一品斋”毛笔展研中心,由江澄洁牵头,把“一品斋”毛笔制笔工艺进行整理保存并制作样笔,在江澄洁的努力下,“一品斋”全套200余款样笔已全部制成。目前,“皋城一品斋”已成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陈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