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利桥文化街区改造,重现古城“关厢”风貌!关于利桥的这些乡愁你了解吗?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乡愁是什么?

是一巷烟雨,一窗朦胧的灯火,还是一爿被风雨剥蚀而残留在墙上的碎瓦;是散落在尘埃里寂寂无声的渡口,还是那一家挨一家的蜡染、纸扎、布店、酒坊、菜馆……不管过去了多少年,它们都会在某个时候亲切地浮现出来,都会情不自禁地令人融入难抑的感情,甚至要化作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慨叹,获得一种心灵的释放和情感的共鸣。

而对于生活在福清市龙山街道利桥古街的人来说,那街、那巷,那一个个文物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聚集区,都是人们永远挥之不去的影像。

这影像,对那些多年离乡又返乡的人来说,或大或小,或弯或绕,或热闹非凡,或波澜不惊,也不管离开它多少年了,它都会时不时地突显在他们的心中,使人有一种莫名但又刻骨铭心的亲切感。

乡愁,确是令人难以释怀的。

在城市经济升级、社会变迁、生活改变的今天,不管是创新发展的现状、机遇和挑战,还是大数据给城市治理带来的变化,依然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讯息——乡愁仍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是因为,乡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又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

昨天烛照现实

今年夏天,我有机会在诗友老商的陪同下,到利桥街区釆访。当我获悉这里将进行“保护性的开发,为大福清留下一抺乡愁”时,我发现,对乡愁的依恋在他身上似乎体现得特别充分。他对我说:“我的亲戚朋友都住在这里,小时候就熟悉这里的一切。如今,尽管有不少街容巷貌不是当时的模样,但走在路上、巷中,每每看到那些带着地方特色的地名,脑里就会倏地浮现旧时那些熟悉的、繁闹的画面。”他还说:“在利桥,若要说起它们的故事,那是几天几夜也讲不完的。”

龙江涣涣,水路迢迢。

时代天翻地覆,教人不得不承认,

现在已很难看见旧时的利桥了。

所幸,

文明的碎屑和历史的遗迹犹存,

充满传统色彩与故事的利桥,

还在继续诉说着它的变迁,

见证福清的发展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1984年中秋点塔灯 卢胜富 摄

事实上,利桥确实具备城区之形胜,古城之风韵,随水而形,傍水建街,虽然拥挤,倒也可称为一种生活色彩的紧凑与生动。眼下,为了深入挖掘街区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利桥将进行保护性开发。用老商的话说,利桥将通过老建筑、老故事等活化文化物质载体,引入文化展示、体验、商业、休闲、旅游、创意等“活态”第三产业,因地制宜植入新兴、时尚等活力元素,使利桥的文化韵味与现代功能相结合,不但可以留住乡愁,还可以赋予街区建筑遗存及其依托的环境以新的风采。这就是“见街见人、见物见史、见街区忆乡愁、见街区传文化”。

利桥街区改造效果图

我听罢十分高兴,但也有些担心。原因是近些年我从报纸上看到,有些地方对古街及历史文化遗存还没有专项保护规划就乱拆乱建,令人痛心疾首。

利桥街区规划效果图

老商看出我的疑虑,笑着补充说:“这里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早出台了,即利桥古街保护规划,要求对利桥古街的文物古迹、重要建筑的保存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建立专项档案,明确保护要求;还将承载具有福清特色的民俗活动与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街区保护专项规划。”

我听罢,这才真切地从内心发出赞叹:“福清人,确是蛮拼的!”

随之,我们决定从城区南门兜前往往利桥街区,一睹为快。

在利桥口左侧,我看到的是“荷园”,可惜过去的荷塘已不复见,如今这一带依存的是三座颇具特色的红砖小楼,始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周以围墙护之。园内一座别墅式二层洋房造型优雅,保存完好,眼下还有人居住。

留连许久出来,我一眼就看见了街旁的一口大井。老商说,这就是宋井,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政和七年(1117年)重修。近前看,但见该井用淡赭色花岗石砌栏,系榫卯结构,呈六角形,故又称六角井。宋井每边长1.1米,高0.7米,厚0.15米,井深10多米。据了解,有自来水后,井水没有利用,如今已变得浑浊。宋井左侧是谓“宋井巷”。踏入其间,两边民居鳞次栉比,古色古香。从巷前再行百米,即是瑞亭天主堂所在地,大堂大门为石框,门额为尖拱顶,额上嵌有一青石门匾,上书“天主堂,光绪二十三年建”等字样,门匾上方镶嵌有一块青石圣旨牌。

返身出巷,街左有人民公园旧址,这是一处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公园”门楼,如今多少有点孤独地矗立在民房中间。再向前走不过数十米,即见福清著名的“黄阁重纶”石牌坊。这座牌坊,是明崇祯元年(1628),为彰显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邑人叶向高两度入阁任首辅的殊荣而建。牌坊用一色黛青花岗石砌建,仿木楼阁式,结构匀称,间隔有致,精雕细镂,巧夺天工。1985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将该石牌坊列入第二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振寿 摄

无疑,乡愁在利桥是随手可拾的。

走过牌坊,瑞云塔已赫然在目。我记得有一年曾登过此塔,但印象模糊。今又登临,细细观看,但见第一层北门石匾镌刻“凌霄玉柱”四个大字,其余七面皆设有佛龛。第二至第七层两面开门六面设佛龛,塔内八角空心室,每层转角倚柱成海棠式,并有曲尺形石阶,供人拾级而上。这时老商又介绍说,瑞云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由叶向高之子叶成学同知县凌汉翀募捐修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竣工。该塔高约34.6米、七层八角、通体选用雕琢精致的花岗石砌成,外形仿木构楼阁式,底座为单层八角须弥座。

网络图片

站在塔中望去,远山高耸,白云缭绕,山石积翠,树影婆娑;有着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温情的龙首桥与天后宫分别扑入眼帘。龙首桥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横跨于龙江之上,亦称利桥。据了解,龙首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清代重修,共十孔,石梁桥,南北走向,原长99米。解放后,添架钢筋混凝土桥面,2007年再次修缮使用至今。而天后宫始建于清代光绪庚寅年(1890),主殿供奉妈祖娘娘,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式木结构,整体框架保留清代小型寺庙建筑风格。距离天后宫几十米的南门桥下码头,据说上世纪80年代都还是“樯橹林立”。当年运载木柴的,运送海鲜的,调运货物的,载运旅客的各种小船、小舢板在涨潮时,是谓川流不息。如今龙江里的“樯橹”早已消逝,只留下天后宫供人瞻仰。

在塔上巡游,还可依稀看到这一带的老城旧居,如黄氏侨厝、吴氏侨厝、卢氏四扇厝、黄氏民居群、吴氏八扇厝、林氏岭顶厝等建筑,它们朴素而真实,亲切而悠远。而这一切中,最让人心动的,是市街世俗里所弥漫的那一缕缕人间烟火气息。由此,我随手翻开了正在实施中利桥的开发规划,看着看着,我突然悟到:当地人对这条市街的开发,绝不是仅以使用功能为标准,还仔细权衡了文化情感、历史传承和发展前景的整体利弊。记得,梁思成当年就强调:城墙应作为北京人民情感共同体的象征,理由是“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是它轩昂的外像,或是那样年年历尽风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共同甘苦的象征意味,总都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一座宜居宜业之城,必有相匹配的人文气质,以文化的“硬基础”提升城市的“软实力”。的确,只有让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之地,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打造的创新之城,才能够真正“听从你心”。这样的城市,才有温度、有品质、有诗意,生活也会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利桥街区改造效果图

看来,“保护性开发利桥街区,为大福清留下一抹乡愁”,让利桥在传承创新中变成一个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街区,又是一个大手笔。它必将成为福清城市中一道最新的、绚丽的图景,我相信。

回到宾馆,站在窗前眺望,感慨涌上心头:千百年来,由龙江衍生的市井,也和其它水域的溪河一样,目睹了福清文明的演进,见证了更新换代的沧海桑田,驻留了数不尽的弥足珍贵的记忆;如今,坚持改革开放,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也正为福清人民圆满了他们原本的梦想!

本文选自纪念福清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作品集 文/朱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