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他的历史地位那么高呢?

公元207年,刘备四十七岁,奔波半世,髀肉复生,仍然没有寸土之地,只是为刘表部下。曹操已定天下三分之二,可操作余地很小了。

诸葛亮时年二十七岁。

茅庐三顾,参加刘备。

长期方案,为刘备规划隆中对。短期方案,笼络刘琦,招募流民。

两年后,刘备依托刘琦与新招募的军队为筹码,诸葛亮亲身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击退曹操。

按照诸葛亮的规划,刘备五十岁,得到了荆州。五十四岁,得到了西川。五十九岁,得到了汉中。六十一岁称帝。

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前四十七年的人生,与得到诸葛亮后十四年的人生,比照一下,云泥之别。

而且,刘备的辉煌轨迹,跟诸葛亮的规划是合辙押韵的。所以《三国演义》里吹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不是吹嘘:如今谁能预言十四年后的世界格局,都算他凶猛;诸葛亮是预言并实操,将本人的规划成真了。

千古以来,规划+实操,能把个无基业的四十七岁半老汉,弄成一朝天子的,仿佛也没几个人吧?

这是他作为人臣的战绩。

刘备六十三岁,召来诸葛亮,明明白白地当一切人下诏令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还怕说得不分明,写诏书给后主:“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诸葛亮的回应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死,后主给诸葛亮开府权,有本人独立办事机构。再加益州牧。加上之前的丞相录尚书事权柄。于是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无论大小,都是诸葛亮说了算。

通过夷陵大败后,蜀汉名将劲卒,一时尽丧。魏国带头的诸位比方王朗王司徒,热情弥漫地给诸葛亮写信,劝他举国投诚算啦,撑什么撑?

诸葛亮先与东吴修复联盟。亲身举兵南征胜利,打了两个季度就搞定,还赚足了军资,国度丰饶。于是两年后上表请战,北伐。

第一次北伐,由于马谡的问题败北,诸葛亮上表自贬为右将军。

第二次北伐,粮尽退军,杀王双。

第三次北伐,取了魏国两个郡。

第四次北伐,“甲首三千”,打到司马懿“畏蜀如虎”。粮尽退军,射杀魏国当时前三的军事长官张郃。

第五次北伐,打到司马懿跟魏明帝演双簧,千里请战。诸葛亮逝世于军中。

执政十二年,把一个敌国觉得动动嘴皮子就能招降的国度,打形成了富有的铁桶江山,还能围着面积十倍的敌国打。

而且他的优点还在于民政管理,军事也就是他的副业。

到要死了,诸葛亮给后主上表,意义是成都有八百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过日子也够了。他本人的生活,都是靠工资收成,就没别的产业了。本人死时,不会有多余的产业,不会亏负后主的——事实如此。

诸葛亮得到了刘备的受权,“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得到了开府权、录尚书事这些实真实在的权利。他若有野心,想来个九锡、晋公、封王,几乎为所欲为。

但他到死也不过武侯而已,贫寒简素,鞠躬尽瘁,死然后已。上个表都写得战战兢兢,丁宁周至,唯恐被天下所疑。所以出征必需写表章,不止示于后主,而且示以天下。

为蜀汉实践统治者十二年,所谓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这是他作为一个人臣兼摄政者的成果。

无论是人臣的成果还是摄政者的成果,都是历史上第一流的。

最难得的,是方式。

千古几大人物,都是功利主义,先乱后治。

东汉一朝,外戚主宰朝政,不提。

董卓废了汉少帝,立了汉献帝,不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提。

曹丕接了爸爸魏王的位子,直接称帝。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那就不用说了。废皇帝、杀皇帝,玩得兴起。

东吴那里孙权一死,孙亮被废,孙綝看皇帝不配合他喝酒就口吐怨言,那也是风生水起。

就这么一片杀帝废帝如宰鸡,不知几人称孤几人称王的时期。

诸葛亮之后,东晋门阀,桓庾王等几位不提了。

只要诸葛亮,所谓专权而不失礼。人摄政了,臣礼不失。最后鞠躬尽瘁,死然后已。

这是姿势。

吹过的牛,无论是隆中对还是鞠躬尽瘁死然后已,都踏实完成了。

无论是政治管理办法还是军事阵法,都取得敌国的推重。

将无尺寸之土的半老君主扶上天子之位,本人摄政文武全才以弱敌强又争取了三十年国运。

成果与姿势,都从头到尾的持正。

开局难度之高,结局之盛,中间一直不用各类作弊器和无耻BUG手腕,而是堂堂正正地打。

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仿佛确实很少很少吧?

所以位置高,不是天经地义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