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书画市场造假大“起底”

10万元买来一幅假画

当前,国内书画市场上有一个怪现象,真迹在市场上不被看好,而赝品却是横行泛滥。

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了山东淄博的书画爱好者曹续恒倾其所有,在杭州一家画廊花10万元买来的却是一幅假的李苦禅《鱼鹰图》的事件。据这幅画的鉴定者—李苦禅之子李燕介绍:“这幅《鱼鹰图》一看就是对着画临摹拼装成的,有的地方连墨都没调匀,一只鹰爪的结构不对,太臃肿,而另一只鹰爪就像发开的烧凤爪,一看就知道是张假画。”

高科技的造假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说到造假作伪的手段,现在大抵可以追溯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所谓“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其实的“摹拓”技术就已经相当成熟,能达到神采笔踪“十得七八”的程度。经过1000多年来的沿革演进,这个当时一般用于传播艺术的技艺竟成了十分精到的作伪手段。如今,照相、印刷、电脑等现代技术手段也在书画作伪中派上了用场。所以,现在的书画伪作是多种多样的,既有那种多人合作、各施所长、精意摹写的“高仿”,也有那种主要依据现代技术手段的“精印”,而且方法不一,交互使用,已经到了不断翻新出奇的地步。总而言之,造假的乱真程度越来越高,造假也越来越容易。“名人印章用激光照相制版,名人书法可以从出版的书法集中采用电脑放大,比描红还精确,完全能以假乱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披露说,由于科技手段介入,使造假出现地下工厂,仿制画多用幻灯来拷贝,有人专门画人,有人负责题字,背景也由专人画,成批生产,一张著名画家的假画成本只要5元,这样即便拿到小型拍卖会上拍出三四百元,他还有利可图。

著名画家盖茂森介绍说,用电脑制的图章用印泥盖到宣纸上,行内人都不易分清,别说一般的书画爱好者了。为使假画不被人看破,造假者甚至不惜代价,买下一张真画,复制很多张,叫“老母鸡生蛋”。然后寄往各地,或出售,或参加当地拍卖会。盖茂森说:“我家就有好几张别人买的冒我名的画,有的画新疆姑娘的,还有画骆驼的、牦牛的,几乎我画过的题材都有造假,甚至我没画过的品种也有假画。有张临摹我画册上的仕女画,署上贺成名字。因同画新疆题材,又有人临黄胄画署上我的名。”

利用媒体对假画进行“真包装”

同时,为了使假画的欺骗性更高,将书画赝品混迹于堂堂皇皇的画册等公开出版物中,正成为书画市场李鬼们新的障眼法。

据一位著名画家透露,曾有一外地书画贩子带着“齐白石”的画来向他兜售,并出示画册,表示这画是出版过的真迹。要价比市场价低,对方表示藏家东西多,无所谓,所以卖得便宜。但那位画家仔细鉴定后发现是赝品。由于书画市场制假贩假太甚,近年来收藏家们为保险起见,比较信赖和看重被出版发表过的名家书画作品。然而无孔不入的制假者也动起了出版物的念头。以出版物形式来为书画赝品“包装”,主要形式有:一、通过正规出版社买书号,出版所谓名家字画的画册专集。画册里煞有介事地编撰各种有助于证实这些画来源可靠的动人故事,请专家写评论文章,登画家生活创作的照片……接着,赝品就“体面”地登场了。有的出版物里全是赝品,有的是真迹中夹带着赝品,后者更具欺骗性。二、有的制假者索性连出版社也不找了,省了书号钱。他们找个小印刷厂,胡乱编个出版社的名称、书号等印上去,出来的画册看上去也很“正规”,外人一般谁会想到其中有诈而去核突实呢?

有关人士提醒,只要多留心,多与那些真正的名家书画出版物进行对比,“李鬼出版物”还是容易看出破绽的。李鬼们的“出版物”往往名头大,派头小,里面的编排、文章等大多文化气息不浓,专业程度不高。为了省钱,一般印得较薄,卖完了这批接着再印下批。但也有肯下血本印制得很精致像样的。那些在国内书画市场兴起之前的出版物以及那些有信誉的专业出版社出版的权威画册较可信赖,要多看、多对比。

八大伎俩蒙人须谨防

归纳起来,目前制假者的造假售假伎俩,主要有如下八大种:

一、在一些著名近、当代画家或书法家作品上伪造赠友题辞,其中有不少是题送高级领导干部的。

二、为了增加假字画的可信度,造假者首先伪造不同时期的书法家或画家与有关作品的照片,并设法在报刊杂志上发表,造成“事实”的假象。

三、售假者对某些著名的仿制品常常会编造一些传奇式故事,并使其在书画界传开。

四、有些假字画先由造假者带到国外找机会展出,并伪造他国的一些买卖文件,然后以某外国友人或旅外华人的身份带回国内进入流通领域。

五、某些售假者与一些书画家的后人或亲朋串通起来坑害消费者。

六、一些造假者在一些拍卖会上托人自卖自买,造成拍卖火红的假象。

七、售假者公开对买主承认所售字画均为假货,但价格异常便宜,一般要求批量收购。

八、对某些稀有作品的赝品,售假者通常在假画上伪造著名鉴赏家的鉴定专用图章,甚至专门伪照为鉴别此画所做的题跋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