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没人假传圣旨?古人:你不看看圣旨上第一个字怎么造假?

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听说“假传圣旨”这个词,或是乱臣贼子拿着一卷自己写的假圣旨宣读,事实上这些都是错误的,在古代想造出假圣旨根本不可能。圣旨在古代是用来下达皇帝命令或言论的特殊卷轴,是皇帝专用的,皇帝权力的一种象征,其贵重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并非仅仅是一种绣着龙的黄布。影视剧中的圣旨当不得真,从外形上来说,真正的古代圣旨其长度可达5米,这种圣旨一个人是撑不开的,需要两个圣旨三个人才能打开,即使短的也有2米多。


在皇宫的圣旨不是经过一人之手,而是上传下达要经过多重人,看起来造假的机会很多啊,那为什么会没有“假货”呢?是古代的人道德意识高吗?并不是的,虽然经过的程序多,但在此过程经手的人都要签上自己的名字。一旦出现意外,立刻就能找到直接负责人。被发现的后果直接杀头,在这样的制度下有谁敢铤而走险?而且真正的圣旨并非淡黄色的,而是五颜六色的,颜色越多,代表接旨官员的品级越高。据说最高级别的圣旨有六个颜色,是用六种颜色的丝绸一节一节缝制而成的。


但是真正困难的圣旨上第一个字:“奉”印制的字是由祥云的位置规定的,相当暗号:它正是是圣旨上第一个字。是用一种特殊的方法绣出来的,谁要是敢私自学习那可是要砍头的。所以说这样的技术伪造起来难度很大,想造假几乎不可能,可以看到在圣旨的两个边缘都会印刻龙的图样,龙的每一个细节都无法复制,龙下面还有腾云,但就这些形状就模仿不来,一般人也注意不到这个细节。而且印制这些图案的材质也是相当的珍贵。都是用的江南锦缎,人们是买不起的。


由此可见古代的防卫技术能做的多么精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皇室的至高无上,皇家的一切东西都是专供专用的,与普通老百姓有着天壤之别。玉玺作为皇权的象征更是马虎不得,一旦出了差错那恐怕性命难保。皇帝的权力容不得半点亵渎。虽然到封建时期的后期,国力衰弱经济衰退,吃穿用度的水平明显下降,但是圣旨不会因此降调,这是国家的标志,不能有所闪失。

不知道各位网友怎么看,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