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俗映记:宿州泗州戏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1920年前后,泗州戏有了固定演出的班社,开始进入城市,渐渐融入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承载着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泗州戏原名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叫它“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变来的。

泗州戏的形成还无统一说法,但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又分别传到皖北、鲁南、苏北,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发展成为受人喜爱的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

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男腔粗犷豪放,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结尾处多翻高八度拉腔,明丽泼辣,动人魂魄。其伴奏乐器以土琵琶为主,辅以三弦、笙、二胡、高胡、笛子等,另有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大件打击乐器。

泗州戏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不大,带有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

演出时有许多独特的身段和步法

,如四台角、旋风式、剪子股、仙鹤走、百马大战、抽梁换柱、燕子拨泥、怀中抱月、凤凰双展翅等,演员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

泗州戏有传统大戏八十多个,小戏和折戏六十多种,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