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职场混的如鱼得水,只须学会一点

人际交往过程中,在没有搞清楚对方的真实意图前,一定不要着急下定义,以免因为自己过早下结论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做出不切实际的决定。因此,要想让对方为自己所用,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学会先摸清对方的底牌。

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但实际上变法一开始并不是他的主张。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想成就一番霸业,正大肆招揽人才。于是,就来到了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拜谒了孝公。

第一次见到孝公,商鞅就高调地向其大谈尧舜等圣明君主如何与百姓同甘共苦,以贤明赢得人心,实现大治的“仁政”和“帝道”。结果,孝公毫无兴趣,听得昏昏欲睡。事后,孝公责怪景监引荐的人只会说一些空话假话,不值得重用。

景监也埋怨商鞅,商鞅只是微笑着说:“景监可为我再约一次国君。”五日后,商鞅再一次拜见孝公,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修正,加入了夏商周三朝的治国之道,但孝公还是不满意。事后,孝公大骂了景监一顿,责怪他举荐的人没有真才实学,只是一个骗子。

景监这更加生气,埋怨商鞅。商鞅不以为意,要求景监再帮自己引荐一次,这次一定能让孝公满意。事不过三,景监只好硬着头皮再一次向孝公举荐商鞅。这一次,商鞅和孝公谈的较为投机,但孝公没有要用商鞅的意思,只是对景监说他引荐的这个人还行。

经过三次和孝公对话,商鞅也胸有成竹了,对景监说:“我和国君谈的差不多了,我已经知道国君需要什么了,景监兄再帮我引荐一次,我一定能说服国君用我。”第四次见到孝公,商鞅向孝公大谈强国之术,孝公听得入了迷,不由得一次次将坐席向前移动,靠近商鞅,两人相谈甚欢,意犹未尽。从此,商鞅就受到孝公的重用,开始全力推行变法,很快使秦国强大起来。

商鞅想得到秦孝公的重用,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他并不清楚孝公真正需要什么,所以不敢贸然向孝公说明自己的主张。经过三次的摸索,商鞅终于了解了孝公的真实意图,和自己的理想不谋而合,在时机成熟后才向孝公推心置腹,最终赢得孝公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