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既然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它正在历史上是否起到抗敌入侵的作用了呢?

一观海听涛一


说起长城,很多人会想到秦始皇,认为秦始皇是第一个下令修筑长城的帝王。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秦始皇之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条长城,比如齐长城、魏长城、秦长城、赵长城、郑长城、燕长城等。

秦始皇废弃了大多数的长城,保留了赵长城、燕长城和秦长城,将这三条长城连接起来,增加宽度,延伸长度,就有了今天我们所说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北边草原的匈奴人,后世的皇帝修筑长城和始皇帝修筑长城的目标大体相同,北方草原上的异族一直是历代王朝的心头大患。

长城能不能挡住异族骑兵南下,起到防御的作用呢?我的答案是能。汉朝时大臣们曾经对于长城的作用进行过讨论,反长城派认为耗费人力、武力和财力,修筑了几千里的长城,并没有挡住匈奴人南下的步伐,匈奴人还是经常进攻大汉的边郡。

挺长城派则认为,有了长城,匈奴人虽然还是年年入寇,可是入寇的时间和次数大大减少,匈奴人不能像没有修筑长城以前那样随意进攻,几十个匈奴人就能深入中原,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军队布防没有重点,找不到挡住匈奴人的防线。

现在,大汉有了长城,匈奴人必须召集大部队才能突破长城,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便进攻汉人。就算攻入大汉,劫掠的骑兵也要担心汉军会不会收复长城,截断匈奴人退回草原的道路。有了长城,增加了匈奴人进攻汉地的成本和难度,这就是长城防御的价值所在。

我认为这个观点很有道理。长城不是万能的,长城就像南方根据的政权依靠长江一样,不能完全挡住侵略的敌军,却能给敌军的进攻增加难度,减少对方的军事威胁。

长城不仅是一条防线,还是进攻的据点。在中原王朝反击北方草原部落的时候,长城就变成了进攻的起始点,后方赶来的军队和物资在长城集合分配,支援攻入草原的军队。一旦前方作战的部队不利,可以退回长城,依据长城防守,摆脱草原骑兵的追击,由攻转守。

长城也是一条情报线,当草原上的骑兵大军压境,长城上的守军,点燃烽火台上的烽火,通知后方的官府军队,给中原王朝反应的时间,撤退长城附近的无辜百姓,派遣内地的军队及时支援边境,不给草原部落偷袭中原的机会。

长城的作用有很多,在今日,长城已经没有了古代的防御功能,变成了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和著名旅游景点,继续为今日的中国做出贡献。


刀笔读史


长城对于缺少工匠的游牧民族来说,绝对是噩梦一样的存在!

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性。说白了就是找准防守薄弱地方,抢了就跑。这个战术让农耕政权很难防御游牧民族的进攻。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会从那个方向冒出来。等你集结好军队赶到的时候,他又早跑没影了。

而有了长城以后,游牧民族不能在如此“放纵”!游牧民族再想抢掠,必须先“爬城墙”。这对于缺少工匠的游牧民族来说,是一件很艰巨的任务。没有攻城器械,就靠骑马“堆土攻城”,那是要付出很大伤亡的。

从此以后,骑马抢掠变成了“攻坚战”!难度等级成几何倍的增长了。

而且,长城提高了防守军队的机动性!

长城依山而建,在丛山峻岭之中穿过。每个瞭望台都有守军值班,隔一定距离还有屯兵和储存物资的地方。只要发现敌军,部队可以通过长城机动,不用在爬崎岖的山路。速度肯定比以前快很多。

修建了长城,也相当于在边境修建了一条“高出地面”的道路。有些宽阔的长城上,甚至能够骑马行车。非常有利于防守部队机动。

而且,就算是游牧民族攻破一处长城。沿线的防守部队依然可以依托长城,进行反击和骚扰其后方。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就无法发挥。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对于长城,相信所有人都不陌生,十几年前,我也去北京旅游,也有幸看到了长城的威武雄壮,坚固而连绵不断,我真的很佩服古人的智慧毅力,这万里长城,要花多少人心力财力才能够完成,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一大奇迹,不由得我对长城的神秘充满了好奇。



长城修筑的最初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之后经历春秋战国直至秦统一六国,始皇帝开始将六国各自长城加以连接和修缮,有万里长城之说。那为什么要建立长城呢?前文说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本来之间就战火不断,西北一些游牧民族屡屡深入内地抢掠,这些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有大多数是骑兵,到处东抢西掠,抢的着就抢抢不着就跑,各国是防不胜防。无奈之下各国在只能在西北边境建造古城墙,烽火台,这样这些城墙至少可以迟滞游牧民族的突击,减少人员物质损失。



说穿了,当时的城墙及烽火台,无非就两个作用,其一,抵御游牧民族突袭,其二,各烽火台可以给各国传递消息。

或许,现在有很多人说,长城的建造对抵御外族侵扰,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也就是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万里长城基本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确实,自古以来,以长城作为天险,成功抵御外族的战例少之又少,但是实际上,长城建造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其一:军事预警作用,大家都知道,长城每隔一段,都会有个烽火台,烽火台什么作用?一旦发现敌军,立马点燃烽火,放出滚滚狼烟,看到狼烟后可以立马做出回应抵御,如果没有这道屏障,怕是游牧骑兵都到了眼前了,所有人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其二:防御作用,依山而建的长城,城高山势险峻,对阻滞骑兵有奇效,游牧民族大规模进兵是不太可能的,要想深入必须估计各关隘关口,给游牧骑兵增加了很多麻烦,而且各处烽火台都四处连接互相呼应,使游牧民族失去了机动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这一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就如《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其实长城最主要的还只是防御和预警作用,一旦预警可以使关内有足够的时间派兵抵御和组织百姓撤离。


唯恋无名


可以很肯定的说,长城起到了相当巨大的作用。不然历朝历代不会都是傻子,花费巨大而都要去修长城。

一般人觉得长城没有起到作用,是感觉似乎关于长城的战例比较少。但其实因为长城并非就是山上的一道城墙而已,它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很多发生在长城内外的战役,虽然不以长城为名,但实际上都是这个体系在起到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山海关,这是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口。那么山海关的作用,其实也就是长城的作用,而这座关城是明朝抵御满清攻击的重要支柱,最终也是因为吴三桂献出了山海关,才导致了满清全面的入关。只从山海关的重要作用,就可以看出长城的作用了。

如果延伸出去,比如居庸关,嘉峪关,这些关城上的一次次烽烟,不都是长城在抵御外敌吗?


叶飘刀


长城不是秦始皇一代人修起来的,他只是组织人力把之前的几截连起来,形成了一条对北边匈奴的统一防线。你所提问的问题,在汉武帝决定拒绝和亲对匈奴发兵时,朝野讨论过,朝臣提议长城无用论,大行令王悔说“现在有长城匈奴人一年来一两次,没有长城时匈奴人时时来、随时来”,这就是区别,今天的汉人,不但要在军事上筑牢长城,更要在文化上、血统上、教育上筑牢长城,在军事上绝对领先,恢复万国朝拜,每年进贡;在文化上要恢复经典,不能让西方牵着鼻子走,得有自己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血统上更要筑牢,不能满地混血(混血就是古代称的杂种),像广州那种黑人沦陷的地方,不等于黑人没用一枪一炮就用子宫占领了吗?无数先辈浴血奋战得来的新中国就成了这些动物的繁衍场所。等这几个都完成了,汉人自然就会鄙视蛮夷,历史上也一直是这样,除了元朝、满清两次亡国,幸好文化没断,江山辈有才人出,才恢复了今日之中华。



先讲结论:确实起到了作用

长城的战略意义不单单是军事上的,更重要的体现在经济制裁上(贸易战)。

因为北方的游牧民族不事生产,像布匹、铁、酒、丝绸、瓷器、茶等物资只能跟中原贸易交易获取。

丝绸、瓷器、茶这些“奢侈品”可能还只是草原上的贵族阶层有需求。

但是铁器、茶叶、酒就是每个牧民必须的生活物资。

中原王朝一旦制裁游牧民族,让他们的马匹牛羊皮草无处可销。就会对草原脆弱的经济造成很大的打击。

但是有一个问题,朝廷管制的越严,走私利润就越高。

好比墨西哥的毒枭,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能够想方设法成功跨越边境偷运毒品,更何况古代中国无人区一样的边境线。

修建长城之后,走私的难度就大大的提高了。进出草原必须通过关隘,这一个个的贸易检查站不能完全杜绝走私,但极大的加强了政府对走私的控制。

由此,长城确实起到了抗敌入侵的作用。


拙言说


长城的作用,要从两方面来看。

长城从来就没有挡住过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王朝。

清朝不说,本来就是胡人。

明朝末年,后金军队五次突破长城,最远打到了山东和江苏北部,还有想要包围北京城的趋势,造成了袁崇焕被杀。

明英宗年间,土木堡之变之后蒙古人包围了北京城,于谦(不是德云社的那个)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打退了蒙古人。

元朝不说,本来就是胡人。

两宋彻底失去长城防线。

还往前面的朝代,一直都在和匈奴突厥契丹东胡作战。

……

长城最大的作用,一是减缓敌人大兵团入侵。只要长城守卫不是猪,短时间内敌人难以突破关口,我们就可以组织有效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多擅长游击战,攻坚不是强项。以往少数民族跑到关内来,大部分都是来抢劫的,抢的差不多了,自己就走了。二是起到了海关的作用,防止百姓外逃,防止对方难民大规模涌入。在古代,人口就是财富,但是人口太多了养不起也是祸害。三是起到了对外贸易口岸的作用。北宋和契丹一百多年不打仗,都是在边境口岸做生意。


吖哈121


地图上的红线,在红线的西北,降水稀少、气候较为寒冷、土地贫瘠、游牧民族为主,逐水草而居、民风强悍、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口密度极低……在红线的东南,雨水充沛、气候较为湿润、土地肥沃、农耕民族为主,安土重迁、人民性情温和、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稠密……值得注意的是,这条红线,和那条著名的胡焕庸线,又称黑河-腾冲线,大致上是吻合的。因为长城两边的王朝或政权,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所以长城一带经常发生战争。战争在带来破坏和灾难的同时,又促进了各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今天,当初生活在长城两边的人们,已经亲如一家地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并且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分开了。长城,也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一张耀眼的中国国家名片。


酉阳749


在我国历史,长城的作用不容忽视。长城是农耕民族不受外来游牧侵略的唯一屏障,为了生存,农耕民族不得不建筑长城来保护自己。可是长城的建筑既不能阻挡敌人入侵,也不能保护自己,历史上有很多游牧民族越过了长城,那么长城真正的作用是什么呢?

在谈论长城作用之前,我们先谈谈长城。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长城的修筑历史最早源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互相防守,长城的修筑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期,但是当时修筑的长城长度较短,秦国统一后修筑长城,将原来的秦长城,赵长城和燕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修缮,于是就有了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所见到长城大多是明朝修筑的。

以明长城为例,长达8000多千米,那么长的地方派兵驻守,很显然需要很多人,可是在庞大的军队分摊下来,各处都很空虚,每一次防守也会很薄弱,这样就给了游牧民族以机会,明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侵,如也先,伯颜帖木儿,俺答汗等,长城并没有阻拦他们的脚步;而明朝末年,后金崛起。皇太极的骑兵部队屡次在关宁受阻,关宁防线挡住后金,于是后金就从蒙古绕道,从长城南下,而长城的守军没有作出像样的抵抗,皇太极就此长驱直入,给了袁崇焕一个措手不及。

可见长城的真正作用,不是阻挡游牧民族,而是为了更快的预警,让长城内的人做好准备,降低损失,为主力到来抵抗侵略赢得时间。还以明朝为例,关宁防线人数不多,但是防线很短,因此只要军队聚集在关键的几个地方,确保每一个地方都有充分的军队进行守卫,但是虽然如此,由于过长的防线,不可能顾虑到每一处,而那些薄弱的地方即使城墙再厚也没用。因此长城的作用就是为了预警。

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侵略还是为了预警呢?这个问题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在我国历史上,长城在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抵抗侵略的,修建长城也是无奈之举。当然我国有几个朝代很厉害,例如秦朝大败匈奴,使得“胡人不敢南下以牧马,士不敢弯弓以抱怨”。秦国显然不怕匈奴,而后面的汉朝,唐朝,都在长时间里压制北方少数民族,但是他们依然不断的修缮长城,可见修不修长城和能不能打败少数游牧民族没有多大关系。

那么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为了预警。由于游牧民族的骑兵机动性好,流窜速度快,在当时交通不便,通信不佳,这时候一个预警系统就很能显示出它的作用,而长城恰恰是这样的功能。长城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烽火台,烽火台通过预警,使得关内的军队尽快的得知道消息,尽快来支援。这也就是后来皇太极虽然有几次劫掠成功,却始终没法攻入京城的原因,因为关内支援的军队随时随地会来。

由此可见,长城的作用就是为了尽量降低游牧民族南下带来的损失,而绝不是用来抵抗或者因为打不过,修筑长城就是为了预警。在我国历史上,汉朝和唐朝依靠一支善战的军队,拒敌于千里之外,对少数游牧民族造成重大创伤;而宋朝,明朝,过度的依赖长城的作用,消极的对待游牧民族进攻,最终王朝一步步走向深渊。长城始终不是护身符,重要的还是要靠一支勇敢的军队。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订阅“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创,不尽之处请指正。


第一秒间


起到了极大的决定性作用。打开门,我们可以打出去。关上门,别人攻不进来。

战国时,赵、燕等北方国家就修筑长城、保境安民,抵挡游牧民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举全国之力把各国长城相连。烽火为号,军事预警和军事防御极大的巩固了北方国防。北方安,则国安!以后各大一统王朝都不同程度的加修巩固长城。可以说、重视长城的王朝大都因失政于内才亡。不重视长城的则亡于外部侵扰因素。

在冷兵器时代数千年时间里,长城堪称汉民族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