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庙有一颗“龙柏”~小女带你游孔庙

----万仞宫墙----

这是|明朝时的曲阜正南门,也是参观孔庙的起点。

城墙上刻有“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原是山东巡抚胡缵宗所提,后乾隆皇帝来到曲阜,为了表示自己对孔子的尊重,就改换上了自己的御笔。

”万仞宫墙“的典故

孔子死后,有人要诋毁他,故意挑唆其弟子子贡,说“子贡贤于仲尼”,意思是说子贡比他老师孔子能干多了。子贡人品很好,他是非常尊崇老师孔子的,别的弟子为孔子守灵三年,而独子贡守灵六年。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还说自己可不敢和老师比,如果把一个人的学问比作一堵墙,我这堵墙只有一仞高,一踮脚尖就可以看见里面的东西,没有什么深奥的。而我的老师孔子这堵墙有数仞高,如果不得其门而入,则是无法知道孔子学问的高深的。后人认为数仞仍不能表达孔子思想的渊博,于是便改数仞为万仞。

----瓮城----

穿过南城门,只见里面还有一座城墙,这就是所谓的“瓮城”。

瓮城是古代防御设施之一,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在城墙上就可以居高临下用弓箭长矛等射杀敌军,而敌军则成了"瓮中之鳖",无处可逃。

穿过这道幽暗的城门,前方的亮光处便是孔庙的大门。

我仿佛听见孔子的声音从二千五百年的漫长时空中远远传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国家5A级景区标志----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金声玉振”坊----

“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金声之也者,始调理也,玉振之也者,终调理也”。

金声是指敲钟的声音,玉振是指击磬的声音,古时演奏音乐,以敲钟开始,击磬结束。孟子这句话是称颂孔子德才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

”玉“字的”、“居中放在中间一横处(右)是什么意思呢,一是意在突出孔子不上不下的中庸之道;二是表示声音适度,最好听。

----棂星门----

“金声玉振”坊之后有一座小桥叫做泮桥,之后是“棂星门”。棂星,又名天田星。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命令祭祀天田星,所以这实际意味着祭孔的规格如同祭天。

繁体的“棂”字应当写作“欞”。而匾额上的“欞”字少了一截,把右下面的“巫”字给丢了。乾隆皇上的解释,孔子的儒学是正大光明的道,是不相信任何鬼神巫术的,所以就算有“巫”到了孔圣的门前也会被吓跑了,少了个“巫”是表示对孔子的尊敬。

----“太和元气"坊----

这是“太和元气”牌坊,建于明代。

孔庙里的牌坊上有四个朝天犼,据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能辟邪,保佑家人的平安,通常在皇家华表的盘中蹲坐。

“太和元气”的意思是指孔子的思想如同宇宙孕育万物一样,包罗万象,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至圣庙"坊----

这是“至圣庙”坊,老实说这篆字真的不认得,后面两个字还猜的出来,这第一个字看起来像是酒杯里放着礼物的怎么也没想到是个“至”字,关键是“至”字是倒写的,所以很多人都认不出来。

之所以这样写,据说是因为孔子是圣人,这代表圣人思想至高无上、高远无界,上不能封顶的,所以要倒过来写。

----圣时门----

“圣时门”,乾隆题的匾额。

此门名称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孔子是圣人中最适合时代者。其实如果了解孔子的一生,就知道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恰恰是其所处的时代中最不适合时代者。

一进入圣时门,只见道路两侧都栽种着大片大片高大的古柏树,树影婆娑,气氛庄严肃穆。

----壁水桥----

圣时门与弘道门之间空间广阔,与前面三步一门,五步一坊的紧凑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一过圣时门就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弘道门前有一条河叫“璧水河”,为明代开凿的人工河。河上的桥也就叫“壁水桥”。桥有三座,对应弘道门的三个门洞。

壁水桥的两侧,是快睹门和仰高门。快睹门就是先睹为快的意思。仰高门取自孔子的学生颜回的话,他说老师的学问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

古时只有皇帝才能走中间的大桥,文武百官只能走两侧的小桥,文左武右。当然现在游客们都享受皇帝的待遇,几乎都是从中间的大桥走过,我是大桥小桥都走了一遍。

----弘道门----

“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原意为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总结阐发前人之道而成为圣人。此处借“弘道”二字,赞扬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集先圣先王之大成,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另有一层意思是说人们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才将是前途无量。

----大中门----

这是“大中门”牌匾,牌匾周围的彩绘部分霉变脱落了。

“大中门”是孔庙的第四道门,“大中”的意思是赞扬孔子的中庸之道。

----成化碑---

这是著名的“成化碑”,因立于明成化年间而得名。

碑身高约4.6米,宽2.28米,浮雕云龙。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其碑刻楷书字体很精湛,是书法爱好者的临摹贴之一。

这座碑下面有一个形似乌龟的动物,叫赑屃,它是龙头、龟背、鹰爪、蛇尾。传说它是龙的第八子,爱文又能负重,故用来驮碑,只是它只驮御碑。

成化碑上有一道明显的裂痕,是因为当年被造反派谭厚兰带着红卫兵砸断过。

----同文门----

欣赏完赑屃驮碑,我们来到了“同文门”。

孔庙里的大门多数周围都是连接城垣的,但“同文门”例外。它的左右分别是“洪武碑亭”和“永乐碑亭”。

“同文门”取自《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语。

----奎文阁----

“奎文阁”。这座被参天古树环绕的建筑全部是由木头接榫而成,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历经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和数次地震的撼动,依然屹立不倒。阁内原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典籍,书画,以及汉代石刻等众多极为珍贵的古代文物,可惜被“文革”时红卫兵砸毁焚烧殆尽。

在“奎文阁”和“大成门”之间的院落里,有十三座外形相同而碑文内容不同的的御碑亭。

这些御碑亭是为了保存历代皇帝的御碑而建,共有唐、宋、金、元、明、清六个朝代50多块御碑。

----“龙柏”和“凤柏”----

在十三碑亭最大的一块石碑前,有两颗造型奇特的柏树。

其中一颗树皮盘旋而上,犹如一条升空的盘龙,这颗树就是龙树,传说是孔子的化身。乾隆皇帝来曲阜时,曾靠在此树下休息,此树便有了“龙气“,当然这种说法有点神话色彩。

另一颗就是凤树,树冠像孔雀开屏的尾巴一样,传说是孔子夫人的化身,可惜已经枯死了。

----大成门----

这是“大成门”,为孔庙的第七道大门。以前只有在祭孔大典时才会打开,而且只有皇帝才能走,其他人只能走旁边的金声,玉振门。

----勾心斗角----

因为“大成门”与“十三碑亭”之间的空间比较小,“大成门”的东南角伸到了御碑亭的两角之间,形成了建筑上的“勾心斗角”。

----先师手植桧----

这是“先师手植桧”,据说孔子当年亲手种植过3棵桧树,可惜都毁于兵火。这棵桧树是清雍正十年萌发新芽长成,所以又叫再生桧。

当年红卫兵没有将这棵树砍掉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已不是孔子亲手所植的那棵树,而是再生桧,属于新生力量,和他们红卫兵是一样的,于是这棵树才幸运地存活了下来。

大家注意看下这个“植”字,“植”字多了一竖,是因为碑旁边的桧树其实已不是孔子亲手栽下,而是他栽下的桧树的后代,是重生之树的意思。

----杏坛----

在大成门之后,有一座黄瓦朱栏,重檐方亭的建筑就是“杏坛”,传说中孔子晚年教书讲学的地方。

杏坛里有两块碑,一块是乾隆的御碑,在文革中被砸碎了,另一块写“杏坛”两字的是整个孔庙里保存最好的碑,为什么呢?说来也可笑,原来这块碑是金代“党怀英”所题写的,红卫兵认为“党怀英”姓“党”,党的东西是不能乱砸的。

我就想,假如孔子不姓“孔”姓“党”或者姓“毛”就好了,红卫兵总不至于来个“批林批党”或者“批林批毛”吧?这样珍贵的文物就不会遭到破坏了。

孔子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但在教育上的成就却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载其弟子多达三千人,可谓桃李遍天下。

----大成殿----

杏坛之后便是整个孔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大成殿”,整个大殿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为中国三大殿。

殿的名字取自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

----匾额----

“大成殿”的匾额,金色大字有一米长,是雍正皇帝手书。

“大成殿”原名“文宣王殿”,后宋徽宗取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更名为“大成殿”,并亲笔题写匾额,可惜的是毁于雷火,不然的话我们就能欣赏到他那漂亮的瘦金体了。

康熙”万世师表“

雍正”生民未有“

乾隆”与天地参“

嘉庆”圣集大成“

咸丰”德齐帱载“

同治”圣神天纵“

光绪”斯文在兹“

这是“生民未有”匾额,悬挂在大成殿门外正中,也是雍正所题。语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孔子像----

这是孔子像,文革的时候孔子像以及神龛、匾联、供桌等都被砸了个稀巴烂。他们在孔子像胸前贴上“头号大坏蛋”的标语,用绳子将孔子像及其他十七座泥胎像拉出来,断头、腰斩、开膛、破肚,据说当时泥胎肚里还有古书、银制内脏和古铜镜,都被抢掠一空。

现在的孔子像是1982年重塑的,不过我不喜欢这个造型,感觉像是一尊道观里被神话的元始天尊一样。

----雕龙石柱----

“大成殿”值得一提的是正面廊下的这十根雕龙石柱,这些石柱都是整块石头雕刻而成,每根柱子上有两条巨龙,各具变化,栩栩如生,是石刻艺术精品。据说以前皇帝来祭孔时,这些龙柱都要用红绫包裹起来,以免因超过皇宫而引起皇帝嫉妒。乾隆来了 8次,最终也没看到这样精美的石刻。

“大成殿”背后有十八根浅浮雕龙柱。每根龙柱有八面,每面九条龙,也就是说一根就有七十二条龙,十八根总共是1296条龙。

为什么每根柱子刻七十二条龙呢?有个说法是指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每条龙代表孔子一个有名的学生。

----寝殿----

孔庙的第八进院落是寝殿,也就是祭祀孔子夫人的殿堂,始建于宋代。

这是寝殿内景,里面空空荡荡的,只有一块牌位,上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

“大成殿”和“寝殿”两边的回廊里展示着汉代石碑和书法拓本。

----家谱碑----

在家庙附近有一个很特别的石槽,原来这是明代立的孔子五十四世孙的家谱碑。

----鲁壁----

这是著名的“鲁壁”。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孔子的九世孙孔鲋将部分儒家经典著作藏在夹墙里,自己逃往嵩山隐居。

一直到西汉时期这批经书才重现天日,后人为了纪念孔鲋藏书,就建了这堵墙。大家注意看一下这个“壁”字,原来壁没有封口、“土”旁多个“点”、还有“辛”字多了一横,意思是“墙里多一点东西”,代表墙里面有书。康熙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题写的“避”字也曾多写了一横。

----孔宅故井----

这是“孔宅故井”,是孔庙中最古老的地方,传说是孔子的饮水井,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了。

井台四周有雕花的石烂,还有乾隆的题词石碑。

----圣迹殿----

这是孔庙的最后一进院落------“圣迹殿”。该殿建于明朝,是专为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圣迹图而建。

“圣迹殿”里陈列着《孔子圣迹图》共一百二十幅,描绘了自孔子父母在尼山祈祷生孔子开始,一直到孔子去世后众弟子为其守墓为止,孔子一生的主要行迹,是我国第一本石刻人物故事连环画。

孔庙里的《孔子圣迹图》是根据孔庙原存的木刻《圣迹图》增补刻成,另外还有一个著名的版本是清代画家焦秉贞所著,但流落不知所踪,后发现藏于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

由于时间的关系,孔庙里还有一些景点我没来得及游玩,比如“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启圣王寝殿”、“诗礼堂”、“崇圣祠”等。

今天的游览就到这儿了,编辑内容有欠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祝您旅途愉快!谢谢!

下次带您游曲阜孔府,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