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北魏石刻:庄严古朴,形态精妙的《张猛龙碑》

汉末三国时期,正楷书走上了历史舞台,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王朝频繁更选,战乱不息,尚武之风大盛,文字的书写也出现了空前的灵活性,使还不大成熟的楷书面目纷呈。尤其是在北魏期间,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入主中原,建都洛阳,开凿了著名的龙门石窟,出现了大量石刻墓志铭和造佛像记,数以千百计的这些碑刻文字,便被称之为“魏碑”。它成了楷书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军”,和后来的唐楷构成了楷书的两大流派。

北魏石刻:庄严古朴,形态精妙的《张猛龙碑》


这里,我们在形式和风格各异的传世魏碑中选出《张猛龙碑》加以赏析。

《张猛龙碑》刻于北魏晚期的正光三年(522年),现存于山东省曲阜孔庙,碑主是当时鲁郡太守张猛龙,全文一千余字。康有为评价它是“正体变态之宗”“结构精绝,变化无端”,定为“精品上”。

我们首先看它的用笔。此碑以方笔为主,方圆结合。由于当时书写者一般席地而坐,这姿势和人的生理特点使书者自然而然地斜着执笔,加上刻工的习惯,方笔便成为主要的笔画形态。方笔给人的视觉效果是刚健、凌厉、雄强、外露。但是此碑自觉地避免了一般魏碑的刀刻痕迹方笔相当内藏,收笔又往往作圆收,部分起笔也以圆起,例如“汉、长”等字的横画。这样就把那种凌厉之气收敛了许多,虽有“剑拔弩张”之势,却无“锋芒毕露”之嫌,气蕴变得含蓄而又耐人寻味起来。

北魏石刻:庄严古朴,形态精妙的《张猛龙碑》


其次看笔画。线条的质感和形态呈多样性,粗细、方圆、刚柔、放收、正反相映成趣。例如,撇画:“天”重下笔“文”轻下笔(成兰叶撇);“春、源”直出“方、风”钩出。又如捺:“天、承”成方角捺出,而“震、长、改”则圆润送出。又如横折:“焕、神”起角,而“石、寻”涵容。这意味着褙书笔画的处理相当自由而又不失法度,显得生动而活泼。

再看结构。结体变化极多,表现为随字成形,皱正相生,险中求稳,内紧外张。上下结构者自然写长,如“帝秀”;左右结构者自然写扁,如“松、地”;均匀结构者则自然写方,如灵、轩”;形态外向者让它开张,如“天、震”;形态内向者让它收敛,如“刃、周”。这种随字成形的方式显示出尚未达到唐楷法度森严的阶段,惟其如此,观赏者可以尽量展开想像的翅膀,或视之为高山、磐石,或视之为大树、亭台,可随意感受,恰恰是魏碑美之所在。正相生又是一个特点。

北魏石刻:庄严古朴,形态精妙的《张猛龙碑》

例如横画斜行,左低右高,于是加重右边,把右边结构写低以求均等,像“体、神、积”等字;又如“源”字中间的“曰”三横三走向,“寻”字下面的竖钩与主笔横成三角形构架。这种在不平衡中求平衡、在险中求稳的办法有时还出现在上下字之间,例如“泫慕”字,泫字取右上斜势,慕字则取右下倾势。所以尽管笔画安排得很奇险,并产生了强烈的动态,但重却仍然很稳定,让观賞者像看杂技演出似的,既为演员捏一把汗,又为其稳稳当当而叫好。还有一个特点是内紧外张:从“承、震、长”这些字中看出,其字心收紧,而笔画向四面伸张,大大夸张主笔的骨架气势,显得十分舒展,由于形成从字心向外放射扩散的形态,而让观者产生巨大张力的感觉,令人叹为观止。

北魏石刻:庄严古朴,形态精妙的《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是书法史上著名的魏碑。因为它既体现了魏碑的雄强共性,又接受了南朝书法的影响,透出灵秀之气,笔法结构精绝,个性突出,已体现出初唐楷书的趋势。它没有记录下书写人,但不影响我们就碑论碑,通过对它的观赏和借鉴,对于我们学习楷书是很有启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