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乱世序曲——第五讲:南蛮入侵(二)

上一章我们讲到楚周两国应该是战略同盟的关系,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需求,两个部落国家达成了共识。而就当是而言,周部落的实力应该是超出楚国的,所以在这种政治同盟中,楚国屈居于追随者的地位。这一点和后世“听调不听宣”有些类似。在周成王大封文武时代的有功之臣的时候,由于鬻熊已死,于是就将其曾孙熊丽封到了楚蛮之地,使其回归故国。成为统领江淮间蛮夷的尊长。

春秋初期楚国地图

二:周楚两国长期对立

但是,很显然,熊丽及其后人对成王“子爵”的封赏的封赏并不满意,可即便如此,周和楚国之间还是有过一段蜜月期的。在《逸周书》中有关于“周公避于楚”的历史记载。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在周文武成康四代君王执政的时候,周楚之间还是相当和睦,守望相助的。但是到了周昭王时期,这一切就发生了变化。

《史记.周本纪》说“昭王南巡熟不返,卒于江上。”,所谓的“不返”根据索隐的解释,就是“周昭王南伐楚国,在渡汉江的时候被淹死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民间百姓尚且知道的道理,难道周王就不清楚吗?到底是什么让堂堂天子,轻身涉险的去讨伐楚国呢?其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在这百多年的时间里,荆楚的发展非常迅猛,当年的强弱形式发生了转变,以楚人轻剽好战的性格。在见识了中原王朝的花花世界之后,难免心中不会有所非分之想,再加上周楚之间原本就存在的矛盾。“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在意识到楚国的崛起开始危险到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时。昭王即便顾忌再多,也是要将其扼杀于萌芽之中的。但是显然,周昭王的目的并没有达成。但这又何妨,毕竟还有后继之君嘛。

所以再之后,又出现了“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的记载,就其内容而言,我们完全可以想见战斗的激烈,伤亡的惨重。而据时间推测,穆王时代的周王室其实力还是相当强悍的。楚国与之争衡而不落下风,更见得其国力之强盛,军容之威武了。

楚国八百年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这又是一段被记载在《诗经·采芑》中的历史,就诗歌本身而言,周王室在号称中兴之主的宣王的带领之下发展得蓬蓬勃勃,兴旺繁荣。但是如果我们对照着《国语·周语上》“宣王既丧南国之师”的记载,我们就会发现,这雄壮威武,气势昂藏的西周军队,最终还是惨败于楚国之手。周王室之屈辱和楚国之强大也就由此可以想见了。而自昭王时代一直到宣王时期,这中间几乎跨越了大半个西周王朝,周楚两国的矛盾与仇怨可见一斑。

当然,要证实楚国的强悍霸道也很简单。在《史记.楚世家》中还有“

楚王熊渠抓住周王室衰微的契机喊出“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于是“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楚王熊通在求尊号而不可得之后,悍然自立为武王的记录

如此种种,倘能博览群书,想必相关的证据会更加丰富一些~

蛮荆楚军,赫赫威仪

三:剑指中原,欲问鼎之轻重

就在东周极速衰败的时候,楚国的春天似乎才刚刚来临,楚有国八百年,太史公的感叹未免小气了一些,荆楚的建国历史应该比周王朝还长才对,当然,这还需要相关资料的辅佐才能成立。但此时的楚国无疑已经给中原诸侯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其中最明显的证据就是:

前706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前704年,熊通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前690年,周召随候,数以立楚为王。楚怒,以随背己,伐随……前688年,借道邓国而伐申国……前684年,伐蔡。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

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东周初年,在中原诸侯国忙于自相残杀之际,地处江淮的楚国开始崛起,并且具备了观兵中原,问鼎天下的实力。首先,面对楚国悍然称王,正式开始和自己分庭抗礼的行为,周王室只能望之兴叹,却无可奈何~其次,在春秋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候,楚国的存在已经严重危险到了中原诸侯的生存空间。这个时候如果不是齐桓公异军突起,联合诸侯,成立同盟,扛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及时刹住楚国北进中原的脚步的话,中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和我们目前看到的有些许不同也不一定。

随候墓编钟

面对周王室的卑弱和荆楚的强横,天下诸侯中的强者开始主动担负起护卫王室,救亡图存的责任。而最先崛起为王室分劳,为天下服务的就是姜太公的后人齐桓公。他在管仲的辅佐之下,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五霸时代。

我是狐笔春秋,一家之言,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