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龙节,流传了近千年,是广西宾阳县及周边最隆重的春节活动

炮龙节是一个全国罕见的节日,也是广西宾阳县及周边县份流传甚广的春节活动。据说这项传统活动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广西最具本土特色的民俗,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炮龙节起源于北宋,当时侬智高起兵造反,当地官兵和起义军激战多有时日,仍未分胜负。当时恰逢春节,官兵想到用炮龙迷惑敌军。

正月十一这一天,全城张灯结彩舞炮龙,提前过元宵,城内喜庆祥和。侬智高以为对方在过节不会有军事行动,于是放松了警惕,结果被官兵突袭打败了。为了庆祝胜利,当地人于是每年都定期过起了炮龙节。

炮龙节以宾阳县、上林县最为隆重,每一年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炮龙省会,舞炮龙、燃爆竹,数十万民众共同炸龙并祈福。 县份里面不同地方举办炮龙节的时间也不一样,宾阳县固定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而上林县则是大年三十晚上持续到正月十五。

宾阳县炮龙节知名度最高,每年吸引数万的游客前来参观,已经成为当地官方旅游文化节。而上林县炮龙节纯属是民间娱乐方式,由当地镇或乡居民自动发起,驾着炮龙走乡串户,讨红包,祈愿新年。

炮龙节这一天的晚上,舞龙者带着腾帽,身系腰带,赤膊上阵。先是举着龙和火把,敲锣打鼓的来到寺庙前,燃香祈祷,鸣炮点睛。开光者需是老者,手提毛笔在龙头上的眼眶里画上眼珠子。 点睛仪式之后,神龙瞬间变得灵动起来,并向天地跪拜,同时万炮齐鸣,火光冲天。这时候,舞龙正是开始了。领头的举着龙牌和龙珠,舞队跟在后面,舞着龙沿街挨户串门,叩头祈福。舞龙的时候,要有大小锣鼓、木鱼、钹、唢呐等乐器助兴,热闹非凡。

炮龙节这一天从日落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很多人都会通宵熬上一个晚上,居民和游客们都纷纷的伸长了脖子观看舞龙,丝毫没有一点困意。 炮龙沿着街道游走,每家每户开门想赢,并拿出事先准备的鞭炮燃放。我们当地有个不成文的习俗,谁家燃的鞭炮最多,谁家今年财运最旺,所以很多人家都是几十万头的鞭炮从楼顶悬挂燃放。

舞龙者在鞭炮声中时而高昂举头,时而摇摆奔腾,左右翻腾起舞,丝毫不惧怕身边的鞭炮。当这户人家鞭炮快要燃尽的时候,龙头要进门叩头送福,并接纳红包。一般来说,这家鞭炮没有放完,炮龙是不能到另一家舞龙的,所以,一般一个晚上过去了,才舞过一条小街。

当炮龙游走的时候,大家都纷纷挤到旁边,伺机“钻龙肚”,也就是从龙的肚皮下穿行。传说,钻龙肚可以给人带来好运,小孩钻龙肚会身体健康,学业有成;年轻情侣携手钻龙肚,喜结良缘,白头偕老;大人钻龙肚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于是,炮竹隆隆声中,大人、孩子、年轻人纷纷穿梭在神龙底下,快乐又刺激,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龙身上的每一样东西都代表着如意。钻龙肚的人们伺机捋下几丝龙须,给孩子系上,保佑孩子无病无灾, 扯下一小块龙皮,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当然,最吉祥的莫过于口中的龙珠,据说得此珠会生意兴旺、财源广进。于是大家都会不遗余力的争抢“龙珠”,希望来年获得好兆头。

​ 当炮龙从街头游到街尾,整条龙只剩下骨架和筋。这时候由点睛的长者只会人们燃起火堆,奏响音乐,把龙投进火中,让它随着熊熊的烈火升天,这叫做“送龙归天”。人们在熊熊的大火上架起一口锅,煮瘦肉粥犒劳舞龙者,居民和游客也会来分享这碗“龙粥”。 这时,热热闹闹的炮龙节才正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