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郭峪古城



郭峪古城,位于皇城相府南300米(皇城相府实为郭峪古城的北翼城,侍郎寨为郭峪古城的东翼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城内是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又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碑



一年前这里是不收费的,现在都开始卖票了



这里有眼“双钱井”



街巷



蜂窝城藏兵洞


水门



排水系统



街景


张家大宅门前的八字影壁



张家大宅门额上的刻字“晓山接翠”


门楼上的九踩斗拱



换个角度

走进郭峪村,郭峪城首先以其雄伟和博大映入眼帘。城墙依山而建,傍水而立,城开三门。郭峪城又被称为“蜂窝城”,用于防御的郭峪城墙为中国罕见的蜂窝城墙,建于明崇祯十一年,高20米,宽5米,长1400余米。位于城内中央的“豫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共七层,建于明崇祯十三年,亦为军事防御建筑。城墙上设有炮台,城内有地道直通城外。上世纪末,中国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曾为郭峪亲笔题词:“中国民居之瑰宝,雉堞高城郭峪村”。



汤帝庙山门在一个高台上



汤帝庙


面阔九间的正殿实属罕见



东厢房



西厢房



倒座戏楼



创建于元至正年间后经明清多次重修



正殿檐下斗拱



墙角的维修碑记



柱础1



柱础2



柱础3



汤帝庙外西侧的过街楼


汤帝庙山门巍峨壮观

郭峪村还是明代顺天巡抚张鹏云,清代刑部侍郎张尔素,明末清初大富商王重新的故居所在地,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长大成人的地方,还是第三军医大学前身第七军医大学成立的地方。郭峪村历史久远,为郭氏家族所建,以姓氏命村名。郭峪始建村当在唐初。明朝时,郭峪为里,到了清朝,又称镇。民国六年(1917年)实行编村制,郭峪里改为郭峪村。


街巷墙角这样处理不知何用意


郭峪街景


这是郭峪村等级最高的门楼



据说是陈廷敬成长的地方



九踩斗拱



上面刻有光辉荣耀


两旁的石狮



深邃的小巷



家家都有掏粪口



布满沧桑的街巷



豫楼



豫楼之“豫”即防御、居安思危之意。楼与城为同体结构,城为蜂窝城,楼为蜂窝把,结构得体。楼雄居城中,登顶可瞭望方圆数十里



登临豫楼



豫楼高耸

郭峪村规模宏大,形制完备。村落古建面积达18万平米,有城垣城楼、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庙宇祠堂、店铺作坊、苑囿园林、门楼影壁、水井、遗址等,不仅是我县沁河流域一处极具地方特色的古代建筑群,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蜂窝古堡群。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古建筑的集聚地。现存传统院落在建筑格局、形式、材料以及工艺等方面保持原状,整体设计和营造均出自当地工匠之手,是地方建筑文化传统的真实体现。



豫楼内民俗展



农具



豫楼内景生活用品俱全



这里有水井



还设有地道



恩进士第



这又是一个等级高的大户门楼


九踩门楼尽露身份的显贵



院中的月台,里面的房子已经被改建了



仅剩下两侧的阁楼



郭峪的街巷干净整洁



谭家院



干净整洁是山西人的良好习俗

明清两代,该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一共走出了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加之商贸发达,民居修建成一时之盛。现仍有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40院、1100余间。院落门楼多呈高挑牌标式,斗拱层叠,样式华丽,等级很高。民居多为四合院,为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式。该村民风淳朴,居民生活中仍有用纺花车、织布机、碾磨、车驾、犁耙等物者。一些居民至今还保留着烧香拜佛、求神祭祖的习俗。村内曾建有大小寺庙20余座,保存最为完好的是汤帝庙,为九开间大殿,庙内飞檐挑角的元代戏台高达20多米,气势恢宏,中国少有。



又是一个九踩门楼



登城楼梯


到处都是藏兵洞



不愧为蜂窝城



西院



西院后来成为陈廷敬管家安三太的住宅


西院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