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清林:我要解开东阿“迷失”五百年之谜

东阿自秦朝立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因黄河水患等原因,东阿古城曾7次变迁。在这7次变迁中,大多有关于古城址的文字记载;唯有从南北朝到宋开宝二年近500年期间,东阿古城址在何处,没有相关记载。东阿地理资料《东阿县方志辑要》中也只给出这样的结论:城址今在何处目前尚是一个谜。

单清林,东阿的一位业余考古爱好者,从2006年夏天起,他开始搜集大量史料,挖掘民间传说,寻找这个迷失的古城遗址。2007年3月,单清林“爆出”古城遗址在今东阿县鱼山乡单庄村以西,安平店以北,姜楼乡邓庙以东,柳林屯以南范围内的结论,曾引起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几天前,单清林又“爆出”一个结论:迷失古城遗址应该在东阿鱼山乡安平店附近。单清林的这一结论虽然还没得到权威专家的证实,但他寻找古城的消息却传遍了大半个东阿县城。

童年的古城情结

今年45岁的单清林是东阿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是一个考古“发烧友”。单清林的老家在东阿县鱼山乡单庄村,他从小就被这块土地上深厚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单清林说,他曾不止一次听村里老人讲,村西北的那片平坦土地曾是东阿古城。单清林也曾无数次漫步在这片土地上,希望能找到关于古城遗址的蛛丝马迹。就这样,一个古城遗址的谜团,深深埋在单清林心里。

单清林说,东阿在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数次变迁。在这些变迁中,古城址大多有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东阿古城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公里处;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东阿县城向南迁址南谷镇(今平阴县旧县);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因山水冲坏城池,又迁至利仁镇(今平阴县大棘城),共历时156年;金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东阿县城由济水南的大棘城迁到新桥镇(即今东阿县鱼山乡正东的旧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知县朱真为避黄河水患,将县城南迁于谷城(今平阴东阿镇),历经金元两代和明朝初期,共历时242年;1947年10月,随着区划的调整,铜城镇正式确立为东阿县城。

在这些古城遗址变迁的记载中,单清林发现,从南北朝到宋开宝二年这483年间,东阿古城址在何处,却没有记载,只有相关迁址时间的文字资料:“公元486年后魏(北魏太和十年),县城易址,东迁20里”、“ 公元969年(宋开宝二年),东阿县城向南迁址南谷镇(今平阴县旧县)”。那么,在这483年间,东阿历史的古城址会不会是自己村西北的那片土地?单清林为这个推断激动不已。

历时近一年圈定古城址

为了证实这个推断,2006年夏天,单清林开始查阅大量资料、书籍,搜集民间传说。

单清林说:“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因南北分裂,政权更迭,公元457年,东阿并入谷城县。北魏,恢复东阿县;北齐,将谷城并入东阿,属济州。从唐代地图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济州州治就在东阿县城正北,现铜城西边一条大河的南岸。这条河就是当时的古黄河。从地图上所标示的东阿县城与鱼山方位和距离可以确定,当时的东阿县城应该在鱼山西北方向大约十里处。因鱼山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这个推断基本成立。按后魏所说,县城东迁20里推论,迷失古城遗址应该在今东阿县鱼山乡单庄村以西,安平店以北,姜楼乡邓庙以东,柳林屯以南的范围内。”但古城遗址是不是老家村后那片土地呢?单清林还不能得出具体、准确的结论。

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和多次走访,单清林终于圈定出古城遗址的大致范围。2007年3月,他以《千年古城话沧桑——东阿历代县城城址位置变迁探究》为题,在东阿一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考古观点。文章发表后,在东阿文化考古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时任东阿县县长的霍高原亲自批示,肯定和支持了单清林寻找古城的举动。

民间故事里挖出“迷失古城”

单清林说,东阿民间一直广为流传着“狮子红眼陷旧城”的民间故事,讲述的是宋朝初年东阿县城被黄河水淹没的故事。这个民间故事里所讲的“旧城”是否就是这迷失的古城呢?而现在刘集镇狮子宋村村口的两个年代不详的石狮子,又和这个民间故事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单清林决定到狮子宋村进行走访。

在现在的东阿县刘集镇狮子宋村村口,有两个高大的石狮子,年代久远。狮子宋村的张子平老人讲出了这对石狮的一些来历。他说:“据传,这对石狮子是被大水冲到这儿来的。”大水能冲动上千斤的石狮子?为此,单清林专门请教了水利专家。据水利专家讲述,在水流速度快、流量大的情况下,浸在水中的石头因为水流上下力量不同,遇石分开后,会形成真空,致使石头向前滚动。

那么,这对石狮子又是从什么方向冲过来的呢?

单清林又从《东阿县方志集要》等相关资料上找到了这样的文字: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杨柳,该处为重要渡口,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朝代,无大变动,至今在阿城、刘集、顾官屯、铜城、陈集、杨柳仍可见黄河故道向东北方向蜿蜒。黄河自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51年—公元960年)“河决杨柳,离而为赤河,不复故道。其溢者注梁山泊”,到熙宁十年(1075年),应言和尚首倡凿开清冷口(东阿仁集)导积水北入古废河期间,东平湖流域连年水灾。至“金1194东入于淮,而渐渐失去英雄本色”。 单清林还从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唐朝地理资料《括地志》中找到了“东阿故城在济州东阿县西南25里,汉东阿县城、秦时齐之阿也”的说法。根据以上事实,他开始大胆推断:“东阿故城”即现阳谷阿城,距离狮子宋村18里,按照当时黄河故道流向继续向上游推断,加上7里就是安平店。难道安平店附近就是迷失的古城遗址?

3月4日,单清林对安平店村进行了调查走访。安平店村村干部祁九彦说:“村里自古就有从安平店到阳谷阿城25里的说法。现在村东头有个天齐庙遗址,据说是曾经的‘西门’。天齐庙,这是古时县城才有的庙宇。据史料记载,开元十三年, 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各地始建天齐庙。此处据传为‘西门’,而县城的大门才有东西南北门之分!”。

“根据我目前掌握的资料和调查推断,安平店村附近应该是迷失近500年的古城遗址。”3月6日,单清林激动地对记者说。

出土文物提供佐证

单清林说,距离安平店村不远的陈店村,正东三里处有古官庙洼遗址,前不久刚刚挖出一通石碑。虽然字迹斑驳不可辨,但在该遗址处,他又发现大量的古庙残砖碎瓦,以及一些红陶器皿的残片。他说,据一些老人讲,这里向东是旧城的西门。这个位置向东都是黄河沉沙淤积的沙土地,自此东南两里半就是安平店村。按推论,这里就是老县城的遗址的北部。

前几天,单清林又对安平店村进行了实地考证。他了解到,该村村东的天齐庙遗址,当年是个高土崮堆。老辈人说天齐庙是个三进出的院落。1957年,在村西北的堤坝上,曾挖出大量的细瓷碗,还有大量的石臼。单清林说,像这般集中有这么多细瓷碗和石臼出土的地方,当年肯定人口集中且富足。

单清林说,他查证大量史料发现,安平店过去叫舟桥镇,有一祁姓人家于明朝洪武七年迁来的时候,这里就是一个很大的村庄了。当时有董、侯两大姓人家,后来董家和侯家都衰败了,村名改为安平店。如此说来,董、侯两姓在宋元朝时期就生活在这里,至少是元代,甚至更远。由此,可以证明安平店在宋元时期曾有大量人口聚居于此。

另外,西汉武帝曾经做《瓠子歌》:“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己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拂郁兮柏冬日……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单清林说,此诗中的“吾山”就是今天的鱼山。资料记载,瓠子河发大水,汉武帝沉白壁祭奠河神。当时的两岸肯定村落不断,人烟密集,也有较大的城镇。

单清林说,后魏所选择的县城的位置,应该具备几个条件:地势一定要高,可以防水患;人口一定要相对密集,应该是一个较大的城镇;取水一定要方便,不会是一个普通的村落。通过以上资料佐证,他对自己发现的东阿城迷失古城遗址,又有了更多的信心。

有关部门:还需权威认定

对于单清林的这个古城遗址结论,东阿考古文化界又有何看法呢?

东阿县文化局局长王宪民说:“目前对单清林古城遗址的考证结论还不能妄加评判,因为这还需要史志、考古等权威专家进一步走访、挖掘、考证,才能证实其结论正确与否。”他对单清林寻找古城遗址的做法很是赞赏和肯定,“这毕竟迈出了寻找迷失古城的第一步,对东阿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作为一个业余考古爱好者,单清林说:“东阿具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而其中近500年却是一个谜,这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我一定要解开这古城迷失之谜,还东阿历史一个真实。”(聊城晚报记者 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