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猾的”龙应台

南风窗官方微信公众号:南风窗(SouthReviews)

每一个对读书怀有兴趣的人都会选择若干自己感兴趣的作者来阅读,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成长,这些作者也不断地更新换代。

不同的作者,适合在不同的阶段阅读,同样也应该在合适的时候,力所能及地跨越,站在他的肩膀上看远方,而不应该满足于他带来的影响,忽略其局限。

今天谈谈我阅读历程中一位比较重要、却又必须跨越过去的作者——龙应台

最早接触龙应台,是《野火集》。这本书“铿锵有力、摧枯拉朽”,把龙应台这么一个女性作者变成了“龙卷风”。

《野火集》1984年成书,现在“二十周年”、“三十周年”纪念版都出了,证明“野火”还在烧,“龙卷风”还在继续。

“江山不幸诗家幸”。1984年的台湾,正渴望突破权威,《野火集》的出现,恰逢其时。而且

书中的论据、想法,都是从小着眼,以小见大。所举的事例,人所共知,所用的语言,平易近人。

让人读来感同身受:明明都是自己熟悉的东西,但又非得她来点破。所以她的书能够畅销,也就不足为奇了。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

龙应台文章中最值得肯定的,就是她的逻辑。虽然洋洋洒洒,却总能铺上点线索。有心人自然能读出前后的联系和她的编排。

有的作者文章很长,信息量很大,但缺乏必要的逻辑,读来既费脑力,又费体力,容易让读者失焦。

龙应台成功避免了这一点,同时又保持了矜持和神秘:逻辑虽在,却不至于明着说。她的文章,好比会客厅,门虽关着,却没有锁,只需推开门,便人人皆可入。

对读者来说,推开门并不难。因为龙应台是个“标题党”,常使用摄人心魄的标题:“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孩子你慢慢来”、“请用文明来说服我”、“啊,上海男人”……

她习惯在标题中注入感性的判断,甚至不惜流出偏见,但又留有一定的尺度,防止过分流俗。

《孩子你慢慢来》

标题如此,文章也如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丰富的情感,辅以有力的语言,形成判断。同时又能用理性来克制笔下的激情,回归应有的逻辑。

所以看龙应台行文,就是双管齐下,既有尽情忘我的铺张,又有设身处地的理智。两手抓,两手都硬,自然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这也是她作为一个畅销书作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若追本溯源,她的风格应该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龙应台是女人,心思缜密、循循善诱是她的天性和本能。这造就了她“以小见大”的基本走向,常常通过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逐步深入,不断总结,循序渐进,力求提升。

其次是她的视野和专业背景之间的矛盾。和其他女性作者相比,龙应台野心远不在于经营文字,她多出了许多现实的关怀。

《野火集》带来了深刻的烙印,让她天生就贴近现实政治。偏偏她又缺失严肃政经的学术背景,所以

只能取长补短,用无处不在的感性,来打造自己理性判断的论据。

有人说,龙应台很厉害,既能“金刚怒目”关注现实,又能“菩萨低眉”诉说亲情。其实,“金刚怒目”和“菩萨低眉”只是内容的表象,关键是她自己路数已定。

不管是给安德烈写家书,还是目送父母,抑或是批评现实政治和反思历史,龙应台都运用一种母亲般的笔调来写作。

《天长地久 : 给美君的信》

她将所有的客体都视如己出,会耐心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并习惯性地给对方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和原因:年龄啦,代沟啦,文化差异啦,政治传统啦,行事方式啦,然后再从本体和自我的角度,来施以一番教育和反思。

既然是母亲的笔调,就会对子女留有天然的保护,即便言辞激烈、剑拔弩张,最后还是留有余地、把握分寸。

龙应台从来不会对“大叙述”提出直接的反对意见,也不会对现实政治予以彻底否定。她只会用一次次的“小叙述”和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质疑和反对,却从未真正留下解决办法。

所以龙应台的文章,看似是在不断挑战当权者的底线,其实她本质上仍是点到为止,深知如何与批评对象共存。

2009年龙应台到广州中山大学参加活动,现场人山人海,互动非常踊跃。在提问环节,有位年轻学生提了许多激烈的问题,问龙应台要态度、要说法。

龙应台轻轻回应“其实我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完全可以在文章里读到,但如果非要在现在说出来,对我本人和主办方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这便是龙应台的文章之道。她把逻辑隐藏起来,但又不至于让人看不见:轻轻一推,门就开了。

《亲爱的安德烈》

这也是龙应台的生存之道,她在激烈表达的同时,时刻注意着自己的安全,也给批评对象留有颜面。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龙应台既能做政治的批评者,又能当政治的践行者。

龙应台的致命缺陷,也在于此。这种看似激烈实则中庸的态度,既成了她的套路,也成了她的桎梏。她满足于文学青年的叙述范式,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打开话题却没法深入。她明明是在叙述历史,却不承认自己是进行历史写作。

她深知自己的弱点,但于力于心,都难以形成突破。多年的写作经历,让她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经验,也形成了一套挥之不去的公式型写法。

既然无法完成自我超越,龙应台就只能不断抄袭自己,于是我们见到她一直在用不同的材料和故事,来表达相同的观点。

龙应台写作中对逻辑的处理、对材料的解读、对观点的表达和对主客体的双重保护,值得我认真学习。但她的行文思路和方法已成定势,难以有大的突破,所以我既应向龙应台的独特写作风格致敬,同时也要和她挥手说再见,跨越她去追寻更好的作者了。


作者 | 半岛

新媒体编辑 | 曹柠 cn@nfcmag.com

排版 | 执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