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西乡洪氏与巢城刘氏——朱霞书屋有遗诗(二)

刘家是巢县望族,世代书香。刘原道(1865-1938)清末诗人,同治拔贡(洪希迈的外甥和女婿)。曾任江南制造局主事、江南水师学堂监督和扬州十二圩盐务监督等职。著有《居巢诗征》、《庚子劫余草》、《洒然庐吟草》等诗集。其子刘晦九,孙刘毓璜、刘毓珩(陈其五)、刘毓璠、刘毓琳等,皆为巢湖贤人、栋梁之才。




刘一山即洪业的三女婿刘觐璋,清诰授奉直大夫、晋封中宪大夫,清末诗人,刘原道的父亲。著有诗集《朱霞书屋诗草》(江南大学图书馆藏光绪三十一年铅印本)及其子孙编辑的《朱霞书屋遗诗》(洪希迈作序)。刘觐璋晚年隐居巢南之文笔峰,自号南山樵。在朱霞书屋,他和洪希迈、洪绍遵及叶植福(字听涛,是刘一山请来在朱霞书屋教授刘家和洪家弟子的先生,著有《白云客舍遗集》)“赌酒赌诗”,唱和不断。《洪氏宗谱》里收录刘一山和叶听涛诗词数首,现择其一二观之。

同治甲戌西黄山下洪村贺年口占示晴曦内弟

一山氏

松醪香洌山殽嘉,儿女嬉春腰鼓挝。

笑我身如梁上燕,一年一度到君家。

和西黄山樵洪晓薇盆中白梅原韵

一山氏

明月瑶台剧可誇,何时移汝向山家。

盘根径寸风霜大,知己无多松竹斜。

如我天怀甘淡泊,让他众卉斗繁华。

宵深纸帐香微度,梦入罗浮路不差。



偕洪晓薇重游崔仙洞

叶听涛

记逃秦乱叩禅关,旧句犹题竹石间。

问洞恰随泉曲折,入山须趁路湾环。

真仙遗迹重经认,上界名花未许攀。

竟日烟霞同领略,归来衣带白云还。

(注:崔仙洞,即银屏山仙人洞)


刘一山邀余同洪叔容、金佐臣再游城北山园赏桃花

叶听涛

才从湖上系行舟,散步山椒景更幽。

一路绿云红雨暗,诗人当作武陵游。

金庭泉水浙江茶,支石烹来趣味赊。

笑问刘郎今老矣,桃花可是旧桃花。


刘一山的朱霞书屋还在不在,现在什么样了呢?洪希迈在《朱霞书屋遗诗序》中记述,书屋位于“巢南之文笔峰”。我们决定按照这个“坐标”去寻找。




南龟山正对卧牛山上的学宫,明代,地方官员为了振兴巢县文风,就在南龟山顶上修建了一座文笔峰。当时站在卧牛山上,向南眺望,文笔峰清晰可见。康熙《巢县志》载:“南龟山,在新安乡,上造文笔峰,对儒学。”2017年3月,银屏杨茂林老师实地考察南龟山顶文笔峰遗址,虽然旧貌不存,但残砖碎瓦依稀可见,还能大致辨别文笔峰建筑的原来方位。




几经打听,我们找到了位于巢无路一侧的龟山湾村。村子背靠南龟山(文笔峰遗址位于山巅,因为没有找到上山的路,未能亲睹),遥对卧牛山,一字排开依山而建的民宅,面北背南。村中部一塘清澈见底,水塘东侧一片低洼地带,似乎是村民为建房填起的水塘,水泥路从两塘之间蜿蜒穿过。村前一片平坦的开阔地,显然是山村居民的“粮仓”。

对照《朱霞书屋遗诗序》里关于书屋的描述:“草屋十数椽,西向两楹,高柳荫一亩,颜曰一柳轩,后用南史刘孝标语意改曰朱霞轩。轩外花圃一,菜圃一,稻场两区,双池环之,池上榆柳数十本。晨起启窗,山鸟飞鸣于树巅,游鱼唼呷于水面,行人数惊不去。”根据地理位置和当时交通便利程度判断,书屋应该就在南龟山附近;从文中描述书屋的面积、朝向、水塘、树木和方便进出来看,书屋不可能位于山顶。文中描述书屋的环境与位于南龟山脚下的龟山湾村极为相似。此地环境清幽,空气清新,背依振兴巢县文峰的“文笔峰”,也符合当时刘家建造书屋的初衷。




这个当年与洪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刘家书屋,应该就在现在的龟山湾村(中部)。随着百年静静流淌的时光,朱霞书屋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有从百年前的文字里找到它的踪迹:

朱霞书屋早梅

西黄山樵洪绍遵

忽惊阵阵暗香催,携酒忙探小院梅。

映日始知三径暖,隔年先占百花魁。

春光漏洩休夸柳,寒意萧疏独点苔。

破寂轩窗真得地,天教预兆作羹才。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