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地时发现清朝宝剑, 剑身上三字只识两字, 后将宝剑改成菜刀

中国5000年连绵不绝的文明衍生出璀璨的文化。各朝各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繁荣比如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而文物更是将这些文化具体化的表现出来。书籍,字画,瓷器等的,当然也不仅仅只是这些。可以说通过文物我们能够了解那个古老的年代。可能有人会问过去的事已经过去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其实人类之所以能够达到今天的高度,就是因为人类会以史为鉴。并重视历史,吸取经验后再创造辉煌。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在清朝末年,我国的很多文物都被侵略者掠夺到海外,很多的文物在国外的博物馆都成了镇馆之宝,可见我国的文物价值有多高。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的盗墓贼将一些文物盗走,让这些文物流入黑市。还有很多的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可能已经自己损坏,这些文物的丢失和损坏都是我国文化的损失。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把清朝的宝剑,这把宝剑没有丢失也没有被盗走更没有自然损害。可以说这把宝剑是价值连城,但他确是在一个农民挖地的时候被发现的。

2010年在重庆市城口县的一个农村,一个名叫易守祥的农名像往常一样锄地,他的锄头碰到了一个金属,易守祥将这块金属从地里面挖了出来。将金属外面的土弄掉之后,易守祥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是一把剑,易守祥看这把剑虽然有些生锈但是磨一磨还可以用,所以易守祥就把这把宝剑带回了家。回家后易守祥擦拭这把宝剑的时候看见在剑身下方有三个字,他用磨刀石将剑身上的铁锈磨掉,他看清了后面两个字是“龙剑”但是第一个字易守祥不认识。

当时易守祥也没有多想,他看这宝剑质量不错,就将剑身全部都打磨了一遍,将宝剑重新磨锋利。他把这把磨好的宝剑用作自家切菜。易守祥也没想过这可能是一把古代文物,就这样这把可能被古代君王佩戴过得宝剑变成了一把菜刀。

我们知道在民间有很多寻宝的人会到农村去寻宝,很多老人家都有一些祖传的宝物,他们以低价买来。后来政府为了保护文物,就也会派一些工作人员去民间寻宝。当时重庆市城口县高观镇政府文化站工作人员在当地民间寻宝时,就来到了易守祥家,经过仔细的询问,工作人员看到了易守祥家的“菜刀”,此时宝剑的剑尖、剑柄都让易守祥给从新打磨过了。

当时工作人员经过和易守祥的沟通以后就把这把宝剑带回了文物站。经过鉴定这是一把清末的宝剑,宝剑上的三个字是“青龙剑”之所以第一个字易守祥不认识是因为这三个字用的是纂书字体。专家很是心痛,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尽最大努力去保护这把已经破损的宝剑。看来我国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还不是太强。希望以后有人再有此类发现能够及时联系有关部门。以免对文物造成二次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