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精英万双全,三峡大坝、葛洲坝等国家战略要地书协副主席

万双全

民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书法院创作研究员,河北美院特聘教授,宜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陵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多次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荣获省展一等奖,并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创作奖”、书法“黄鹤奖”,宜昌市“屈原文艺创作奖”、“三峡文艺明星奖”。曾入围全国中青年书法家百强榜, 被提名为“湖北十大青年书法家”。

著有《从写字到书法》、《名家名帖集字古诗水写字帖》、《常用字行书、草书字帖》、《名家经典临摹描》等系列丛书30多本。

以碑入草 以拙代巧

——在万双全《凤歌》书法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邹家喜

我算是双全成长的见证者之一。至今还记得他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来我工作室的情景,那天,他拿着一张不到四尺对开的,临的兰亭序给我看,我当时对他的印象是,学习的路子正、眼界高、有灵气。在那个时代,社会上学习书法的风气还是以欧颜柳赵为主流的,双全能不随世俗,从二王入手学习书法极为难得。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双全用他持之以恒的努力,印证了我当时对他的预言。我谈四点对双全书法的看法:

第一,从二王入手,旁涉米芾,主攻王铎。双全学习书法是从二王入手的,后来,沿着二王一系往下拓展,对米芾、王铎也做了深入的学习。特别是对王铎,下了差不多十几年的功夫。王铎对于双全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是他的第一口奶,他在书坛初露头角,靠的就是王铎风格一路的行书。

第二,善于学习、融会贯通。双全特别善于学习,视野开阔。二十几年来,他求学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先后多次到杭州、北京、上海学习,后来又到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在杭州学习期间,他对帖学一路特别用功,写得非常精到、雅致;到北京学习期间,他又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碑学上,线条老辣,结体奇崛。这是我觉得双全很可贵的一点,敢于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向自己陌生的领域去探索,永远充满激情,不断进步。有了在南方院校系统学习帖学技法的基础,加上他后来在北方院校对碑学的淬炼、理解以及拓展视野,才形成了他目前这种碑味行草书的面貌。

第三,以碑入草,以拙代巧。我感觉这是他目前的创作追求,这个方向很好。近年来,他花了大量精力练习篆书,线条显得更加厚实饱满。并且,他能将这种线条运用到草书的创作中去,使得他的草书线条更加圆劲、干净,结体熟而能生,最能代表他目前的书写状态。

第四,注重字外功的修炼。双全在钻研书法技法的同时,也爱好文学、喜好诗词,这次展览中,有很多作品都是他自己创作的诗词,好坏先不论,能往这个方面去努力,就很好。除此之外,双全还特别注重对书法理论的学习,从他平时的创作随笔中可以看出来,他读了很多书法理论著作,反映了他作为一个青年书家的综合素质。为了教学,他自编了一系列的教材,解析技法、总结规律,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提升,教学相长。总体来说,双全勤于思、敏于学,既有精湛的技法积累,也有广博的理论支撑,我相信,他还能走得更远。

最后,作为他的老师,我要对他提出一些我的建议。希望他把眼光还要看得更远一点,要把自己放在全国中青年书家群体中寻找自己的坐标,不断淬炼自己的风格语言,要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面貌。

作品名称:行书《桂润先生寿》

作品尺寸:68x68cm

作品释文

:戊戌桂月贺符号先生八秩大寿

桂润先生寿,东篱菊亦黄。

陶公衔酒赋,彭祖御龙骧。

赤胆文章老,丹心桃李香。

秋风收硕果,高枕晤羲皇。

创作自解:著名作家符号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长者,对我亦关爱备至,欣闻先生八十华诞,故作一律以贺,辞虽不工,聊以表达我对先生的敬仰之情耳。此作行草相间,动静相宜,以碑入草,以拙带巧。试图表现符号先生的严谨与诙谐、深刻而又举重若轻的文风。

作品名称:草书《蜀僧》轴

作品尺寸:136x34cm

作品释文: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创作自解:近来作大草,欲求一“静”字。然而,要表现草书的豪迈气势没有一定的速度是不行的,可是速度快了,又容易躁。为此,我尝试着从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1、线条求“劲”。线条是草书创作的基本支撑,没有浑厚圆劲的线条,所有对草书字法、章法的构想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如何在快速的使转腾挪中还能保证线条的圆融劲挺呢?我的方法是,尽量做到笔笔中锋。只不过,笔笔中锋这个概念要辩证地看,太拘泥于概念则线条容易僵硬呆板,太过于随便则线条容易浮躁飘忽。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花了大量时间练习篆书,以篆书笔意来写草书,似乎有点收获。

2、空间求“净”。尽量减少字内的牵丝缠绕,以求字内空间的干净。能不连尽量不连,连就连好、连扎实,不纠结,不犹豫。

3、章法破“匀”。对比产生美。在大章法上先预想起承转合的谋篇布局,起势的部分要含蓄,为后面的高潮做铺垫,前面的铺垫越充分,高潮的部分才能放得更酣畅。为此,我在字与字之间尽量多做一些连与断、疏与密、开与合、欹与侧的对比;在行与行之间,尽量多做一些直与曲、开与合、紧与松的对比。最后,用轻松裕如的长线条将全篇推向高潮。让各种矛盾关系相互交融、相互抵消、相互烘托。一如王藉的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作品名称:《篆书桃夭》

作品尺寸:33×23cm

创作手记:

五月三日夜,有书友来访,煮茶论道,相谈甚欢。及至客去,方读书打卡,不觉已是凌晨,手机屏保自动更新为青年节画面。突然记起,诗经中“灼灼其华”的句子,便勾起了我的创作欲。此诗三章,自鲜花而果实,自果实而后枝繁叶茂,渐序起兴。讲述了一位贤惠的妻子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有了妻子才有子嗣,有了子嗣才有枝繁叶茂的大家庭。文王之教化,由家而国,以此可见矣。

创作时选择以大篆为表达方式。大篆天真烂漫,淳厚灵动,属于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发育期、青春期,还不太成熟,不太工整,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而充满了勃勃生机,蕴含了无限的活力,这种特点正好与“灼灼其华”的意境相合。创作时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大小错落,字组与字组之间的奇正相生变化,行与行的开合变化等等。继之以墨色变化,使通篇充满了一种神秘又跳跃着青春气息的味道。

作品名称:隶书《寺在帝城》

作品尺寸:136x68cm

作品释文:寺在帝城阴,清虚胜二林。藓侵隋画暗,茶助越瓯深。 巢鹤和钟唳,诗僧倚锡吟。烟莎后池水,前迹杳难寻。

创作自解:隶书之美不独在于点画的精致,而更在于结体的宽博;非惟字势的舒展,而更在气势的磅礴。此作以好大王为底,以张迁为面,以篆书为骨,以行草贯气,试图表现汉隶的雄强与豪迈,开张与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