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钟表,人们都是如何计时的?


每个人都生活在时间中,没有时间,世界将失去秩序和规律。科技发展,我们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手表去了解时间,它们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关于时间,在影视剧中也经常看到更夫打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打更其实就是报时,晚上七点打“落更”,“二更”为晚上九点,“三更”为晚上十一点,“四更”为凌晨一点,“五更”为凌晨三点。那更夫是如何准确的知道几点需要打更呢?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计时器,《周礼·地官·司徒》曾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

圭表利用太阳射影来计时,“表”是指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圭”则是正南正北方向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

古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就是利用圭表来计量时间,并通过圭表掌握节气变化,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掌握自然规律,并顺应自然的变化,以便于更好的劳作生活。

日晷:

《说文解字》中对于日晷这样解释:“晷,日景也。”日景,也就是日影,指太阳的影子。

日晷的灵感来自上面的圭表。日晷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晷面上刻有刻度,通过太阳投影的移动方向来确定并划分时刻。

当不同时段的阳光倾泻在日晷上,其下方的晷面上会拖曳出一条清晰的影子。劳作的人们,只要看一下影子的位置,就能读出时间。

因为不同纬度太阳光的照射时长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种类的日晷。因此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都是不同地区的人们测量时间的标准。

漏刻:

相比较于圭表和日晷,“立竿见影”的计时工具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需要太阳。假如碰上阴天、雨天、夜晚,圭表和日晷就失去了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聪慧的先人们就发明了漏刻计时法。古书记载,西周时漏刻已经出现。漏刻由漏壶和标尺两部分构成。漏壶用于泄水或盛水,前者称泄水型漏壶,后者称受水型漏壶。标尺用于标记时刻,使用时置于壶中,随壶内水位变化而上下运动。

虽然水会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这些参数的偏差会影响时间的精确度,但不能否认的是水漏刻的发明是古人克服大自然条件限制的另一个重大进步。

浑天仪:

西汉末扬雄的《法言·重黎》篇里写道:“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

古代,浑天仪是浑象和浑仪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东汉的张衡用水作动力,改进了前人的浑天仪,以准确的记录日出星辰。

到了唐代,水运浑天仪可以模仿天体运动,也可以测量时间。据《新唐书·天文志》记载:

浑天仪上装有日、月两个轮环,以水击轮,令其自转,浑象转一周即为一天,日便环转1/365周,仪上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就相当于现在的挂钟一样准点报时,而这一发现比西方要早六百年。

水运仪象台:

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中,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了水运仪象台。它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

这台精密的机械仪器共分三隔,上隔是个板屋,中放浑仪;中隔是间密室,放置浑象;下隔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严谨的仪器制造水平堪称一绝,让水运仪象台在“时间”上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我们不知道时间从何而来,也不知道时间最终将走向何方?

但这些带着历史痕迹的时间计量仪器,无意中保留了每一段时间、历史中的故事和人物。

是它们连接起了古与今两个时空,传递着时间的对话。

人类对时间而言是如此年轻,而时间相对于人类来说却始终年轻。

所以,过去的时间不能倒退,未来的时间尚未到达,只有现在此刻才是时间最真实的存在。

珍惜当下,抓住最能把握的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