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关羽抓了于禁之后,退兵荆州,三国的历史将会怎样?

芦方文


假如关羽抓了于禁以后直接退兵,从结果来说对蜀汉是最好,但是他估计要被人骂错失良机了。

关羽为什么进攻襄樊目前并无史料有明确的说法,不过按照此前曹操命曹仁进攻关羽的记载看,很可能是击败了曹仁的大军以后,关羽顺势追杀到了襄樊。曹仁大败以后,曹操命于禁率七军救援樊城,徐晃则率军进驻宛城作为后援。关羽的大军应该不过3万人左右,而于禁的七军也差不多是3万人,加上曹仁的部队,本来应该这一战大家基本就是平局,关羽撤军结束。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关羽利用暴雨水淹七军,一举打垮了于禁的援军,关羽光俘虏就抓了3万,曹仁的部队也损失惨重,只剩下几千人守城。曹仁奉命去攻打荆州,他的部队起码也应该有1、2万人,加上于禁的七军,这一系列战斗下来,曹军损失总数应该在4、5万左右。

应该说在正史里4、5万人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刘备夺取益州以后,在益州的机动部队也不过5万人左右,诸葛亮北伐时所带的兵马也不过4、5万人。加上此前在汉中和刘备大战一场,这个时候应该是曹操最虚弱的时候。所以才会有关羽威震华夏,各地叛乱丛生,曹操一度想迁都避其锋芒,因为这个时候他手里的机动部队真的不多了。

如果关羽此时撤军,那么孙权肯定是不敢偷袭荆州了,毕竟吴军陆战能力一般,有关羽坐镇的话硬攻没什么胜算。曹操暂时也没能力南下,荆州暂时没有什么危险,而且捉了3万曹军俘虏,这个对于缺少人口的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无论是送到益州还是就地分散安置,蜀汉的实力都可以增长一截,所以说这个结果无疑是最好的。

然而在这么有利的情况下撤军,加上孙权会放弃偷袭荆州的计划,没人会知道孙权一度想撕毁盟约,孙刘会暂时维持表面的合作,那么估计很多人就会骂关羽错失良机,应该在这个时候继续攻打樊城,和孙权一起趁曹操最虚弱的时候消灭他了。

总之,事后诸葛亮比较好做吧。


不沉的经远


如果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关羽恰恰就是毁在了这个重要的关键节点上,在这个最重要的时刻没有选择见好就收,最终酿成的千古遗憾,可以说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关羽如果选择了及时进退,蜀汉集团也许还有复兴中原的可能,但他一味的贪婪,不但没有得到想要的战果,反而将自己的本钱赔的一干二净!



公元219年,随着刘备晋位汉中王,关羽开始了北伐樊城之旅,尽管史书在这一节点上选择了省略,以至于后人至今都无法知晓这次被北优是否得到了刘备的允许,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益州之战和汉中之战长期的消耗之下,作为蜀汉集团的大本营,荆州三郡已经提供不出太多的军事力量,在这样的客观现实之下,关羽的北伐之旅充其量只能采取牵制的作用,如果贸然扩大战事,先不说荆州三郡能否撑得起这场战争的消耗,在荆州三郡的身边有曹魏东吴两个敌人的情况下,关羽贸然的倾巢而出,势必会影响到荆州三郡的安全。

在这场北伐樊城的战事中,关羽究竟动用了多少军事力量史书当中并没有给一个明确的交代,但初步推断连同水军在内不会超过三万人,这是基于公元215年湘水划界时,关羽所能动用的最大军事力量(号三万人下益阳)作为参照,水陆军队三万人马,这样的军事力量也许只能在局部地区产生作用,但想要叫板控制中原九州的曹魏集团,简直是痴人说梦,因此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关羽所进行的北伐作战只能在局部地区展开,并且急需要见好就收,一味的贸然扩大只会在最后毁掉自己的一切努力,可偏偏关羽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上,没有做到及时进退。



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北伐樊城,八月于禁的三万援军在樊城城外全军覆没,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甚至带动了樊城以北,许昌以南的群盗呼应,如果从表面看来战事的主动权似乎集中到了关羽的头上,但如果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场北伐作战的实际情况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尽管关羽歼灭了于禁的援军,但此次北伐的两个重要目标,樊城和襄阳仍然在曹魏集团的控制当中,面对两城守军的死守,关羽在荆州兵团望城兴叹,而在外围虽然有曹魏集团的反动力量呼应,但响应的群体也只不过是乌合之众,根本兴不起大风大浪,以至于曹魏集团徐晃的第二路援军赶到时,投靠关羽的荆州刺史胡修傅方等人迅速被曹魏集团消灭,可见这些造反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攻克城池拿不下来,也很难取得真正外部力量的支持,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樊城之战关羽虽然歼灭了于禁的主力部队,却根本没有改变战事的主动权,更重要的是,在这一重要时刻,关羽反倒丧失的进展的动力。



首先从后方来说,经过长期的战争消耗和数个月的北伐之战,荆州三郡已经实在提供不了足够的补给力量,樊城前线的供给已经吃紧,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粮饷供应,关羽与镇守后方的糜芳甚至发生了还而治之的冲突,直接导致了最后糜芳的叛变,而在樊城前线关羽面对的问题则更加严峻,随着十月徐晃第二路援军的赶到,已经扫清樊城外围的关羽在徐晃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防线从樊城以北的偃城一直被推到樊城以南的汉水边,关羽的北伐大军几乎快被徐晃打回到荆州三郡,在进退两难的局面下,关羽只要稍微具备战略头脑,就不应该在北伐前线继续再僵持下去,荆州三郡微薄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支撑关羽坚持到最后。

事实上在这一刻,关羽最好的做法就是立刻率军南返,并且掩护樊城以北的反对曹魏的力量转移到荆州三郡地带,已壮大自身的实力,由于它本身自身实力的弱小,在不足以撼动曹魏政权的基础上,最合理的方法就是吸收曹魏集团的力量收为己用,在壮大自己的情况下寻找时机再次进行北伐,多年后蜀汉集团在益州凭借一州力量连续北伐,都可以让曹魏集团惊诧数十年,如果关羽能在这一时刻即使收揽力量,扩大荆州兵团的实力,诸葛亮两路北伐的隆中对战略将会付诸实际,凭借收降于禁三万降兵以及招揽其他反对力量,足可以壮大荆州兵团的实力,为未来的两路北伐打好基础。



只可惜由于关羽的自大,在樊城之战陷于僵局的情况下,仍然不愿意舍弃根本得不到的战果,以至于在自己的背后东吴集团的吕蒙发起突然袭击,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荆州三郡迅速失守,好不容易收降的曹魏集团三万降兵反倒成为了壮大东吴的资本,荆州三郡和关羽荆州兵团的全军覆没,彻底将刘备集团压制到了中原的西南地带,也让刘备失去了复兴中原的可能。


辽宁资深球迷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假如关羽水淹七军之后,直接撤军荆州,那么东吴的偷袭就会遭到毁灭性打击。关羽能够牢牢控制荆州,刘备就能集中兵力进攻关中和凉州,逐步一统天下。

第一,关羽及时退兵,能够巩固江陵和荆州的防御,东吴必定不敢偷袭。

关羽在前线的兵力有三万人左右,后方至少有一万人,就是为了防备东吴的偷袭。如果不是糜芳、傅士仁不战而降,投靠东吴,东吴根本打不下荆州。

水淹七军之后,关羽俘虏了三万魏军。如果他带着这三万俘虏回荆州,自身的兵力就多达7万人以上。比刘备在四川和汉中的总兵力还多!刘备手下大约五六万人。

这样强大的兵力,镇守荆州是绰绰有余!

东吴是很聪明了,知道关羽严阵以待,无机可乘,肯定就不会偷袭了。

如果这样,荆州就不会丢。可以对许都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迫使曹操不得不集中大量兵力在荆州方向。西北凉州关中地区必然兵力空虚。

关羽兵力过于充足。

可能会派两万人去汉中增援刘备,从而使刘备集团在汉中方向的兵力达到六万以上。


以此得胜之兵,大举进攻凉州,必然一战成功!

然后以凉州为基地,大举东进。兴复汉室,指日可待。


上将嗳福斯


我个人认为依旧不会改写。原因如下:

第一、关羽刚愎自用。诸葛亮在离开荆州的时候就问过关羽,如果曹魏和孙吴同时进犯,你怎么办?关羽回答分兵击之。诸葛亮的回答是:“如此,荆州危矣!”即便是关羽退兵荆州,我想曹魏也不会善罢甘休,至少曹仁、徐晃一定会屯兵襄樊地区。而孙吴也不可能放弃打荆州的念头,吕蒙依旧会想办法进攻荆州,魏、吴联合,荆州危矣……

第二、刘备无法迅速救援。刘备率领主力入川,一时半会儿不可能迅速增援荆州,如果荆州告急,刘备只能第一时间选择围魏救赵的计策,出兵陇西打曹魏,第二时间去增援荆州。

第三、对手强大。关羽虽然骁勇,但是毕竟是一个人,马良、赵累等人虽然有一定的谋略,但是关羽刚愎自用不一定听从。再看看对方,曹魏这边徐晃、曹仁都是当时的名将,孙吴这边吕蒙、陆逊都是谋略过人,比盲目自大的关羽强之百倍!

第四、从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到水淹七军,关羽率领的荆州军一直在作战,特别是曹仁据守的樊城久攻不下、伤亡惨重,荆州军兵困马乏,即便是撤退,也远不如孙吴的部队准备充分……一旦打起来,孙吴的将士训练有素、兵马强健,荆州军伤兵未愈、兵困马乏,高下立见。


史学夹Louis


题主有没有想过,关羽要是抓了于禁就撤兵,那他打这一仗干什么呀?于禁只是援军,关羽的目的是夺取襄樊,你把援军干掉了,对方兵力薄弱了,然后放着眼前唾手可得的襄樊不拿反而回去,关羽在寻开心吗?没有任何理由回去啊!所以,题目本身就是伪命题。其实于禁的战败恰恰是送了关羽一程,如果关羽没能击败于禁,他反而可能有保全自己和荆州的机会。而一旦击败了于禁,他的下场就注定了。

襄樊之战是不该打的,错误从一开始就铸成了,因为出兵的时机完全不对。按照刘备阵营的既定方针,应该是《隆中对》中说的“候天下右边,荆州、益州两路出兵,攻取中原”。而关羽北伐的时候,刘备那边刚刚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益州之战和与曹操主力血拼的汉中之战,人困马乏,亟待休整。益州新定,也需要安抚。这种情况下,关羽北伐势必就是孤军深入,极度危险。


另一方面,东吴。在刘备获得益州之后,孙权曾陈兵荆州边界,要求刘备归还向东吴借的“南郡”。刘备不愿意,回兵荆州,双方几乎交战。因为曹操派张郃打益州,刘备不敢两线作战才不得已与孙权讲和,湘水划界,归还半个荆州给孙权。也就是说,东吴的野心其实很明显。而在这种情况下,关羽非但没有维护好和东吴那岌岌可危的关系,反而辱骂孙权派来求亲的使者,甚至还在北伐襄樊的时候,将部队抽走支援北伐战场。


虽然有这么多问题,但是出征就是出征了,没有莫名其妙回来的道理,除非打得不顺。但是关羽打得太顺利了。先是把守襄樊的曹仁打得缩在城里不敢出来,然后面对于禁带着七军气势汹汹而来,竟然一站成功,靠着天降大雨和荆州兵的水战优势将于禁七军一股击溃,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这样的威风霸气,他怎么可能撤兵?况且,襄樊的城墙已经被水泡得快烂了,曹仁只是在做最后挣扎,这时候不坚持,你来干嘛来了?如果关羽能意识到危机,他就不会打这一仗,而一旦打了,并且打得很顺,就不可能撤了!所以事实上关羽什么时候才撤兵的?被徐晃的援军打败的时候!

那如果真的关羽没能击败于禁,不得已退兵了会怎么样呢?只能说有保全荆州的机会。分情况看,如果于禁大胜关羽,关羽退回去的也只能是残兵,吕蒙一样很有机会打败关羽。如果于禁是与关羽长时间对峙,那即使退兵了可能后面吕蒙白衣渡江也已经得手。那退回去还是一样的结果。只有一开始关羽就发现于禁兵力很强,短暂交手后找不到突破点,当机立断退兵,这时候自己的兵力没有严重受损,吕蒙还没来得及成功,这才有保全荆州的机会。至于如果真的保全了半个荆州能怎么样?那只有天知道了!


伊耆角木


襄樊是曹魏的军事重镇,中国之腹,这是曹操不惜一切代价的死守之地,这一点关羽理应有明确的认识。为此除了曹仁的本部军马,曹操还先后调集于禁、徐晃、张辽三名将来驰援曹仁,而并非“食之无味,其中可惜”的汉中局面。

(《三国演义》关羽)

关羽把曹仁打的不轻,曹仁只能靠他的人格魅力和超强的指挥能力勉强支撑。此时汉中却没有多大动静,按理说,凭借诸葛亮的《隆中对》北伐应该至少满足两个条件:关羽北伐的同时刘备也北伐,刘备一定要与少数民族和东吴保持友善的关系,即便不能帮忙也不要掣肘。

(新《三国》的孙权)

关羽打的仗可以说是没有根基的仗,开始来势汹汹,结尾惨淡收场。这不仅在于政策上的不足也在于关羽后方不牢。

所以从以上角度来看,关羽应该见好就收,他没有道理去打“持久战”,这是一意孤行的战争。关羽在军事能力上确实很强,但是大局的把控上也的确比较弱。倘若关羽杀了庞德,俘虏于禁后,果断撤军,那么情况也不会演变成那么糟糕的地步。

(新《三国》的曹操)

关羽始终忽视孙权,还经常与其产生摩擦,这种隐患不能视而不见,退兵看似没有大作为,实际上却是长远之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关羽因为看不上黄忠想急于立功造成的(黄忠汉中立了功,地位同关羽类似,关羽是很不爽的)。

还是那句话,北伐需要很多条件,当时的刘备集团并不满足,所以退兵是上策。孙权不希望看到刘备快速做大,考虑弱者的心理也是成功的一步。急攻曹魏只能让孙权有机可乘,孙权想荆州刘备、关羽又不是不知道。

随后的历史要么就是孙刘共击曹,要么就是孙刘再次开战。


泊图泊途


孙权会吓死,😓😓😓要不是刘备诸葛亮不让,关羽早杀到东吴了,由于鲁肃吕蒙在。所以东吴尚能勉强抗衡,尤其刘备因为赤壁之战感觉亏欠孙权。。。其实孙权为了除掉关羽已经谋划了好多年了,他最担心万一吕蒙鲁肃挂了,东吴再无人能挡关羽。😒😒😒这就是把敌人当盟友的代价。


235188


孙权只要一心想夺荆州,关羽就守不住 曹操徐晃帅军南下孙权吕蒙北上,关羽前后受敌 最好的结局退回蜀地于大哥合会在途荆州


小沙尼848


个人认为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1、荆州方面:关羽久攻樊城而不下,手下军士已经伤亡惨重、疲惫不堪,东吴吕蒙虎视眈眈。但是,由于水淹七军关羽名振华夏,若关羽及时退回荆州,东吴孙权很大可能性不敢出兵,就算陆逊再次白衣渡江,博士仁靡方很大可能不敢投降东吴,只要江陵不失,荆州军家人无事必然会随着关羽拼死作战。以东吴的步骑铁甲在攻城战中很难取得成果。

2、汉中方向,刘备刚拿下汉中不久需要时间消化,关羽回防荆州刘备将无后顾之忧,可安心发展。待恢复元气可水路并进直取长安、许昌。但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刘备比曹操恢复的快。曹魏人口众多,但经历赤壁和汉中之败导致其实力锐减,若刘备能在处于优势时恢复元气发动进攻,则天下大势有可能归于刘备,但若让曹操恢复元气,这天下大势可就不好说了。我觉得三国鼎立的局面会延长好几十年。


大胶带


这是无法成立的假设。因为收领了于禁的三万降兵,关羽手里就没有粮草,不打襄阳,或者说打不下襄阳,成都发不来粮草,关羽都是等着饿死。所以襄阳必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