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锤为笔,以铁为墨,将铁打出花来的“神笔”母女!

铁画制作起源宋代,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便自成一体,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出身在打铁世家的储金霞母女,作为芜湖铁画的第五代和第六代传人,继续传承着祖辈的技艺,她们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作品在刚劲中透露着柔美,既具备国画的神韵,又有雕塑的立体美感,独具一格。

安徽省芜湖市鸠兹古镇的镇口,有一幅巨型山水铁画——《天下徽商 兴于鸠兹》。


图| 鸠兹古镇全景


图| 铁画作品 《天下徽商 兴于鸠兹》


这幅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铁画,宽17米,高10米,完整地再现了当年徽州商人繁荣兴盛的场景。




这幅作品是由芜湖铁画的第五代传人——储金霞领衔,集众多铁画名家之力,历时90多个日夜创作完成的。





一把锤子,一块铁,每天舞动的锤子,已经伴随储金霞六十多年。



图| 储金霞在创作


储金霞自幼受到父亲铁画大师储炎庆的熏陶,16岁时学习铁画技艺,与铁画结下了一生之缘。



图| 储金霞与父亲


1959年——国庆十周年,刚入行的储金霞随父亲参与了铁画“迎客松”的制作。




当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在人民大会堂各省的会议厅内,都需要布置陈列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工艺品。这幅以黄山“迎客松”为题材制作成的铁画,成为了安徽省的代表作。后来,周恩来总理决定,将铁画《迎客松》移到人民大会堂接待厅。



图| 周恩来总理与外宾在《迎客松》前合影


铁画《迎客松》由当时已年近花甲的铁画艺匠储炎庆带队完成。




储炎庆是芜湖铁画第四代传承人,他12岁时学习铁匠手艺,是新中国铁画艺术事业的创始人。



图| 芜湖铁画第四代传承人 储炎庆


芜湖铁画保持铁的本色,在刚劲中透露着柔美,既具备国画的神韵,又有雕塑的立体美感。




铁画制作起源宋代。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自成一体,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芜湖铁画已成为中华文苑中的一朵“奇葩”。




自古以来就有“铁到芜湖自成钢”之说,所以铁画产生在芜湖并非偶然。以芜湖为界,沿着长江,上溯武汉,下迄南京,芜湖历代盛产铁矿。




因为芜湖既能提供质量优越的铁,又具备较高水平的冶炼技术,所以明末清初,在一位铁匠和一位画家的相互砥砺中,铁画应运而生。




三百多年来,铁画艺人们以锤代笔,将铁块敲出大致的形状,再精雕细琢,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锻打技艺是铁画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铁画工匠们功夫的体现。锻打时,火候的掌握很关键:温度高了,铁会熔化;温度低了,熔不到位。



图| 锻打


精琢的锻打技艺,是铁画制作的灵魂:有些地方轻锻;有些地方重打;有些地方要锤疾如雨;有些地方要一锤定形。



图| 定形


锻打好的部分造型,需要经过焊接连接。



图| 焊接


焊接后,需要经过“退火”以降低成品的硬度,然后将余温尚存的作品钳制出独特造型。



图| 钳制


铁画成型后,需要经过酸洗去掉表面的铁锈。



图| 酸洗


最后喷漆以还原铁本身的颜色,也可以让作品保留的时间更久。



图| 喷漆


传统的铁画制作一直延续着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打铁烧制方法:烘炉锻制。




而储金霞除了继承了父亲精湛的技艺,并创新使用了淬火、叠锻等技艺,大大丰富了铁画的创作手法。




储金霞的女儿储莅文跟母亲一样,也是在铁锤的敲打声中长大,她是芜湖铁画的第六代传承人。



图| 芜湖铁画第六代传人储莅文


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母女俩也在不断地探索着铁画艺术发展的多种可能,作品《玉壶春》系列就是将铁画与陶瓷的结合。





储金霞和女儿传承创新着铁画艺术,为铁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储金霞制作的铁艺书法《中华颂》也被悬挂于人民大会堂。



铁画作品 《中华颂》


现在74岁的储金霞,仍然每天俯身在点焊机旁打铁作画。她认为:自己有着完美的人生,如果有来生,她还要继续投入到铁画艺术里,因为铁画已经是她生命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周日上午11:10,《温暖在身边》带你认识出身在打铁世家的铁娘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