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想的没落:由“论道”变为“讲经”开始

曾经有位禅师在众人希望他给大家讲讲经的时候拒绝了大家的请求,他说经是活的,一讲就死了。大家可以讨论,但不能讲。我讲的是我的东西,我也不是都对的。

经只能论而不能讲,这是我初次听说,但细一想,便如醍醐灌顶,这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吗?

这里面有很多层意思,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多是讲“道”的经书。这些经书的特点是具有理解的扩展性,不像西方逻辑学这样理解的唯一性。众生百象,无所谓对错,也就是我们讲的“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正常的,不需要统一成一个哈姆雷特。反而一讲就成了一家之言,就把经书“理解的扩散性”的特点给讲没了,所以禅师会说把经书给讲“死”了。

二是你的理解取决于你的体悟,每个人的体悟不同,当他跟你的体悟不同的时候,他对你讲的内容要么不理解,要么理解错误。所以对于古代思想,重点是“体悟”,哪怕你只理解一点点,只要是正向的,付诸于实践,即是修行,都是好的。所以禅师提出经要“论”,论是需要有每一个人的独立思想的,而“讲”是别人灌输给你的,这完全不一样。就如读佛经,只要你心向善,哪怕只理解佛经中的一点点,但坚持以你理解的去修行,就能积累一分的体悟,然后你的“悟”又帮助你更多的理解经书,然后又去实践所理解的内容,如此反复,便逐渐提高,所以对于真正的禅师或国学大师,他们只要纠正你的理解不是“逆向”(比如本来教你向善锲而不舍的结果你却由于心魔成了作恶锲而不舍了),讨论帮助你理解,并不断鼓励你的去体悟而不是把他理解的灌输给你。

三是逻辑可以讲,但道理只能论。逻辑是懂了就通了,但道理不行,光懂了没个屁用,比如我们都知道要孝,但事实上知道孝的我们行为很多都不怎么孝;我们知道不能浪费时间,但每天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甚至前一天晚上躺床上懊悔,第二天却仍然重复着;我们知道早起早睡身体好,但就是做不到……所以只从逻辑上讲道理、理解道理是没啥卵用的,必须要深入的“讨论”,这就是一个修行和体悟的过程,只有体悟更深层的思想,并修行自律,才能够真正的“懂”得道理,这也就是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

而我们现在,对于传统文化,多以“解读”,“注释”,“讲解”为主,受了西方教学的影响,想以逻辑来理解“道理”,这是没有用的,结果只有两种,一是如古代那样,把经书越读越死,比如儒学,孔子创立,孟子振兴,这在先秦都是开创性的,这时各种经典都是处于“论”经的阶段。而到了后世,各种注释,各种解读,于是乎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朱程理学,就变成桎梏了,这就是“讲”经的阶段。第二,用逻辑去学道理,最终的结果大部分人肯定是“道理我都懂,却没一样做得好”,都容易成为“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满口仁义道德,行事却是黑厚学,大量的“虚伪”产生。所以才有王阳明呼吁“知行合一”。

我们现在一味的西化,把自己的传统轻视、丢弃了。学校里各种国学讲座、电视里各种名家讲坛,良莠不齐的大师们把自己的见解强灌给大家,把国学解读得玄之又玄;而读者们习惯了以逻辑的学习方法去学经书,自己完全没有思考心态和动力,一味地等着别人灌输,以为像“学知识”一样就能把道理学会。

逻辑不能解决所以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悟”也不是故作玄乎。学知识要靠逻辑,明道理却靠体悟。何时中国百姓能摆脱逻辑的思维学道理,而能真正回归到“体悟”道理的时候,我们的好多问题就会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