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文化广场曾经的故事

广场,聚人之地,中心之地。无论地方大小,村,乡,镇,县,市,其实都存在这样一个地方。村里可能就是一个坪地,晒谷场,老树下。城镇里的一般就是广场了。

在早三四十年前的时候,在城市广场文化理念不是很强,文艺节目也比较少,一般逢年过节的庆祝文艺表演,都是到比较专业的场所,如剧场,大会堂,文化宫等,室外大型的活动,都是以运动会为主。就像桂平,剧场,电影院,工人文化宫,大会堂等等,一应俱全,分布在全城区各个地方。

三四十年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广场文化的形成,城中心建一个中心广场,都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一个必要的场所之一。桂平城区也跟上了这个步伐,最终在也建成了一个文化广场。

现在桂平文化广场所在的地方,清代的时候,就叫南城角,很边缘的地方。古桂平城的南,西城墙在这对接形成的一个角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路面底下的城墙青砖还清晰可见。现在广场反倒和路面现持平了。这一片地方,自古以来基本没有民居出现过,可以说是当时一个特别的地方,至于为什么会在城墙角下出现这么一片区域,这也说不清了。

直到解放后,这片区域被利用上了,陆续建起了电影院,灯光球场,还有“桂平市第二体育场”,这个体育场就是现在桂平文化广场的前身,体育场的范围和现在基本一样,当时就是一个大平地,在现在广场停车场这个地方,就是一个舞台,主席台。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这个地方也是十分重要的,体育场可以聚集很多人,所以那个年代的各种集会,批判会都在这个地方举行。

改革开放后,这里被围了一圈铁栏杆,相对是封闭的,平时普通人不能随便进去,这也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严打期间,各种重大刑事宣判,特别是极刑宣判,很多犯了重罪的刑事罪犯都是在这里开公审大会,审完后立即枪决,执行地就在这里。

枪决罪犯的地方,就在广场西南角保安亭这里,换句话说,这正是当年古桂平的南,西城墙的夹角处。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被公审完后,直接从主席台拉到那里处决,行刑时,都是抵近射击,当时这里有个两三米高的黄土堆,其实就是为了阻挡击穿罪犯身体后的子弹, 曾经远远的目睹过几回行刑过程,真真实实的,一声枪响......当时隔得很远看,但直到现在,那个场景还是记忆犹新,事后竟然还有胆大的孩子去那个土堆里挖子弹头,然后拿来炫耀,小孩子的世界真是无法想象啊。

到了八十年代末,这里又有了改变,建成了一个开放的运动场,周围的铁栏杆没有了,改为一圈大概六七十公分高的水泥围栏,现在看到的这些树,当时并不高大,也基本全部保留了下来。另一边则几乎全是笔直高大的白桦树为主,十棵八棵的样子。运动场中间是足球场,边上是一圈跑道,跑道好像是一圈400米。在靠近公园这边的跑道外,还建有跳远沙池,铅球沙池,单双杠等田径比赛设施,记得八九十年代都举行过几次全桂平县的运动会。

到了九十年代,城市广场文化开始在各地产生,慢慢的,这个第二体育场被改建了,主席台拆了,各个运动设施被拆了,体育功能取消了,整个广场变成个开放式的花园,到处是绿化带,花圃,对于那次改建的广场, 只有一次印象,就是人在里面就像在迷宫一样,到处是砌起的一人多高水泥架子,各种造型,放有许多盆栽,人在里面走,得绕来绕去的,这个地方的名称也改为桂平广场。在后来的十几年间,这里的建设也几经变化改动,,但广场里始终都保留了不少绿化带和花圃。

直到2007年,新世纪里的城市广场文化有了新的含义,同时因为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全民健身的理念,于是在多方努力下,桂平广场再次改(扩)建,并与中山公园一起综合设计改造,中山公园围墙拆掉了,公园,广场连为一体,建成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城市广场公园,命名为文化广场。

2008年初,广场的改(扩)建工程竣工。广场有四组体育运动雕像,分别是举重、武术、赛跑及乒乓球单打,这些其实也是桂平曾经有过辉煌成绩的体育项目。

乒乓球,国球项目,在桂平现在都很普及,训练场现在全市范围内都有好几个;

武术,这在桂平是有历史渊源的,不说远的,就说百十年前的太平天国起义,没有一定的武术文化根基,也是成不了事的;

举重,也曾是桂平的优势项目,出现过世界冠军,他(她)们的举重事业就在桂平萌芽。

这个雕像其实就是北京奥运会的提倡全民健身的理念,热爱体育,强身健体。

曾经人迹荒芜的老城南城角,如今却成为桂平的城市中心,展示城市文化,公共文化的窗口,同样也是桂平的一道风景,为桂平人的业余生活添加了更多的色彩,休闲锻炼的好去处。这也算是老城一角在新时代的锐变。

这里是桂平,我是 。

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