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祖”、“宗”?最经典的国学常识,值得收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多了解一些国学常识,感受中国文化之博大,传承中华儿女的血脉和精神。“六亲”是指哪些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祖”、“宗”?“糟糠之妻”的说法是怎么来的?这三则最经典的国学常识,你都了解吗?

1.“六亲”是指哪些人?

对于“六亲”包括哪些人,历代有很多种说法,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据《老子》王弼注,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二据《左传》说,以父子、兄弟、姑姊(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为六亲;三据《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引应劭注,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不过,后来“六亲”也用来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了。《史记·管晏列传》载:“上服度则六亲固。”唐代张守节对此做了解释:“六亲,谓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

而到了今天,“六亲”已经泛指亲属了。

2.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祖”、“宗”?

“祖宗”在现代汉语中是作为一个词出现的,指一个家族的上辈,尤其指较早的先人,也泛指民族的祖先。

古汉语中,“祖”和“宗”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祖”最初泛指祖先。在宗法制度下,人们特别看重家族的始祖及历代祖先的身份地位,祖先的地位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血缘和这个人在家族谱系中的地位,所以,历代贵族掌权以后,都要为始祖和历代祖先建立庙宇,这个祖庙也被叫做“祖”。

而“宗”就是始祖之后历代先人的庙。后来,也把开始创业的人叫做“祖”,继承大业的后来人叫做“宗”了。如从汉代起,帝王的庙号,始帝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称为太宗、世宗等。“祖宗”连用,指的就是祖先。

3.“糟糠之妻”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将妻子称为“糟糠”出自《后汉书·宋弘传》里记载的一个典故:“(光武帝)谓弘曰: 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 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原来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光武帝想在朝廷大臣中为她择一合适夫婿。湖阳公主说:“宋弘气度威正,品德高尚,朝中官员都不及他。”于是光武帝特意召见宋弘,想探问一下宋弘有无此意,他对宋弘说:“俗语说,人贵了要换掉一批旧友,人富了要另娶一位新妻,这是人之常情吧?”

宋弘回答:“我知道的是,人贵了不可以忘却贫贱时结交的知己;人富了不可以抛弃贫穷时娶的妻子。”光武帝只好打消了让宋弘娶湖阳公主的念头。后来,人们便把与自己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妻子称为“糟糠”了。

你还想知道哪些国学常识呢?欢迎留言告诉小鱼,说不定就会出现在下一期的国学常识盘点中,带你了解你想知道的那些国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