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来常往才能熟悉熟知,才能相识相知,进而充满向往,甚至神往。

莎士比亚曾说:“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这句话道出了来往的真谛——真诚。《易经》有言“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海尔广告词说“真诚到永远”,古今的许多格言警句,为人们的来往厘定了规则,指明了方向。

人来人往是社会的客观现实,有来有往是人们的主观认知,常来常往则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需求。

一个人,即便他独来独往,也是在来往。他在听,他在看,他在走,他在做,他也是在生活。他不可能去穴居野处,茹毛饮血,想采薇而食也没有了可供他挖掘的山。哪怕他是在独处,对内心,对自身,对外物,也要有个“慎独”的操守,这也是真诚。

人生几十载,从出生到老死,十之八九的时光,要么在交往,要么在思考交往。说的远些,一个人的出生,是许多人交往的产物,一个人的死亡,也会给别人带来很好地交往时机。如果人是一条蚕,交往就是它吐的丝,也是束缚着它的茧。

交往和来往比起来,多了一层托付的意味。可以泛泛而来,可以泛泛而往,却不可以泛泛而交。“道不同,不相为谋”,是许多人拒绝交往的理由,“近贤则聪,近愚则聩”是很多人交往中取舍的标准,“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是人们确认交往的条件,“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是人们对待交往的情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澧”是人们对交往境界的评判。

还有许多为我们所熟知的谆谆教诲,使我们的社会风清气正,促使着小德川流,大道敦化。许多为我们所熟知的交往佳话,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珍惜当下,憧憬未来。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对友谊的期许是恒久不衰的话题。友谊来自于交往,但并不是交往都能升格为友谊。友谊需要推心置腹,“你要打开人家的心,你先得打开你自己的,你要在你的心里容纳人家的心,你先得把你的心推放到人家的心里去。”(钱钟书)理解是交往的基石,是产生深情厚谊的温床与土壤。

住得近,心可能天各一涯,处得远,情可以千里共月。雪夜乘兴访友,不谋面半途而返,不会损害友谊分毫。琐事从众随往,不落人后而前,有时却不能增添友谊的分量。纪伯伦说:“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之所以能如此,是拥有友谊的双方尽了力,也尽了心,以诚相待。“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友谊中,交往中,即便是在一般的来往里,没有私心是很难的,少点私心却是很容易做到的。最好能有颗爱心,有一颗肝胆相照的公心。再高尚一点,要想称得起伟大,就得让自己拥有两颗心,“一颗去流血,一颗去宽容。”(纪伯伦)

常来常往才能熟悉熟知,才能相识相知,进而充满向往,甚至神往,也才能一往无前,蓝天会广阔无垠,玫瑰会火红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