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们是否已经成为网络的“俘虏”———读《娱乐至死》

图片来源自网络

文化传媒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上个世纪80年代撰写了一本名为《娱乐至死》的著作,书中以极为丰富透彻的理论,详细地叙写了“印刷时代”和“电视时代”,通过两者的对比,展现出“媒介即隐喻”这一理论观点,这本书在最后告诉我们,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并非奥维尔德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如同书的封面一样,围坐在电视前面的我们已经不需要有思考,我们确实是在看电视,但我们并不要我们的头颅去思考。

三十年前的预言成真

尼尔波兹曼所处的年代,正是电视发展最快和普及最高的年代,人们热衷于从电视上获取一切信息,小到天气预报,大到社会、国家、宗教。电视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获取信息的工具,它更多的是以媒介的身份来改变大多数人的看法,人们可以通过小小的电视屏幕来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给人们带来各种新闻、八卦娱乐的信息,并且看电视是不需要“学历”的,也就是说没有门槛,上到老人,下到小孩,它的受众范围非常的广泛,同时,看电视也是不需要思考的,或者或电视本身快速的画面切换让你无暇思考,没有时间思考,让你陷入深深的呆滞状态,你可以一整天坐在电视机面前,但关掉电视后,你可能都记不起一天你到底看的是什么。

上面所讲的电视机的例子可以说是当代的真实写照,这部三十年前的作品放在今天来看一点也不过时,可以透过书中印刷机和电视机来看到当今社会下网络的娱乐作用。电视,让人们心甘情愿的坐在沙发前,毫无知觉的被娱乐掌控,就连所谓的新闻我们都开始走博人眼球的道路,广告、电视剧、电影更不在话下。网络,是信息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海洋,人们可以在里面找到任何一些需要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人们被大量的琐碎无用的信息包围,五花八门的电视剧作品,翻新的娱乐节目,短视频泛滥,直播间打赏等层出不穷,有的人或许说,我不喜欢看,但绝对没有人说,我不习惯这些东西存在,我们都被这些事物的存在给贴上了理所当然的标签。

图片来源自网络

零碎信息令人麻木

书中也写到了电视从业者制作电视节目的要求,他们带给观众的更多的是吸引眼球和转瞬即逝的作用,这与当世的网络从业者相似,两者无不是想尽办法来吸引观众和网友的注意,他们不需要讲什么哲学性的理论来说服大家,只需要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来吸引足够多的观众即可。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大家在等车或者坐车的时候,很多人都习惯性的看手机,其中无非是聊天和刷信息,我们刷了一路的微博,游览过上几十条信息,但我们都是眼前一过,除却那些我们真正感兴趣的的信息之外,之后我们还记得多少?

也可以说,当今网络看似已经成为一片汪洋大海,但信息只是其中零散的一滴滴水珠,我们看到的信息也都是凌乱不堪的,我们没有办法让网络给出我们一个整体的信息,我们只有用一点点零散的信息来组成一个破烂不堪的物体,实至是没有意义的。

也许,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娱乐至死”,在娱乐泛滥的年代,网络承接了电视,把没有意义的信息往更高处升华了一下,以至于我们变得麻木不仁,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种东西是不是我们正真所需要的和它是不是真的必须所存在的。

图片来源自网络

解决方法尚待思考

书的最后也给出了两种解决办法,第一种是让电视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也时代所不允许的;第二种是通过教育来控制电视电脑,让学生自己了解,正确认识媒介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虽然存在尚且成功的几率,但还得从政治、家庭、个人等方面来一一解决,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事先的。

我们的思想已经逐渐被娱乐所取代,我们无法分得清到底谁的笑容才是发自内心的,谁的是充满滑稽的,我们常说,有凶手才会有正义,可当这个时代成为一个没有凶手的时代时,正义还会是正义吗?所有人还会是无辜的吗?尼尔波兹曼觉得赫胥黎的预言总会成真,不过是时间问题,所以才说到:“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