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点茶、泡茶——千年饮茶习惯为何被朱元璋下旨更改

作者/林硕(国家博物馆),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清明前后,各地茶农是最繁忙,随着明前茶的采摘,一场茶文化盛宴拉开序幕

中国的茶文化涵盖茶德、茶道、茶艺等多个方面,通过沏、赏、闻、饮等步骤,达到精行俭德,静心养神之目的,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千百年而不衰。

唐宋以来,世人奉陆羽《茶经》为圭臬,沏茶之时主要采取煮茶或点茶之法,并非直接冲泡茶叶。

陆羽所著《茶经》

煮茶是将“团茶”(又称团饼茶)烤炙碾细,放入水中煎煮。火候则要严格遵循《茶经》当中的“三沸”:初沸在“沸如鱼目,微有声”之时,水量适中,调以盐味;二沸在“缘边如涌泉连珠”之际,先舀出一瓢水备用,继而投入茶末;而“翻波鼓浪”则代表三沸来临,先除水膜,再将二沸舀出之水倒入止沸,便可分酌茶汤了。

煮茶法

相对于煮茶,宋人更偏爱点茶之法:不再直接煎煮茶末,而是将其直接置之碗中,以沸水冲点,故名“点茶”。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冲泡沏茶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直至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情况为之一变。

点茶法

起于草莽的洪武皇帝更认同田间农人使用茶叶直接冲泡的方法。

《少年朱元璋》剧照

有其父必有其子,朱元璋的第十七皇子宁献王朱权专门撰写《茶谱》,大力提倡冲泡茶叶,对父亲的理论系统整理,刊行于世。然而,由煮茶、点茶再到冲泡的流转历经了数百年,其间的见证者则是陆羽《茶经》与朱权《茶谱》。

宁献王朱权所作《茶谱》

陆羽出生在唐玄宗时期,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士,乃是弃婴,其本姓及出生年月皆无从考证。成年之后,他用《易经》占卜:本卦“水山蹇”,变卦“风山渐”,于是取“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当中的“陆羽”、“鸿渐”,作为姓名和表字。与今人直呼其名的习惯不同,古人皆称表字以示尊重,故历代典籍中“陆鸿渐”的使用频率远高与“陆羽”。

方鸿渐(陈道明饰),钱锺书先生《围城》中的主人公

非独如此,在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围城》里,男主人公的名字也叫“鸿渐”。但是,与谈吐不俗、潇洒帅气的方鸿渐不同,陆鸿渐却其貌不扬,甚至是丑陋,且伴有口吃的毛病,行为举止也迥异于常人。

陆羽像

陆羽并非从一开始就投身茶道,而是先以伶优为职业,编写了大量幽默喜剧,作“诙谐数千言”,成为在竟陵周边小有名气的“谐星”。然而,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反唐,一举攻占洛阳,次年攻破潼关,兵锋直抵长安。

“安史之乱”成为唐王朝重要的历史节点

一时间,狂飙突起,神州骚动,陆羽遂离开桑梓,结庐浙江苕溪,终日与山溪、苕花为伴;每有出游,则一边击木一遍高声吟诵诗歌,有时感时伤逝,则失声恸哭,被大家称为“当代接舆”。

苕溪风光

接舆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名唤陆通,表字接舆。当年孔子至楚国,陆通从他身旁走过,高唱“凤兮凤兮”,方有后世李谪仙“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之句。虽然,陆羽、陆通是同姓,但从陆羽占卜得姓的故事可知,二人绝非本家。不过,两位陆公均乃“狂士”却系属实,也都因此遭受过俗世的误解与质疑。

接舆狂歌图

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廷派遣御史大夫、宗亲李季卿奉使河南、江淮宣慰。他途径临淮之际,有位名叫常伯熊的茶师前来献茶。此君不但将《茶经》三卷倒背如流,更在陆羽的茶道思想之外,加入了很多颇具仪式感的环节,被誉为茶道风雅派大师,藉此博得李季卿的赞赏与青睐。

来到江南的李御史意犹未尽,又请陆羽前来讨论茶道。但见茶圣身着平日里穿梭于山林之中的粗布衣裳,和此前头戴乌纱、身披黄衫的常伯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其随身携带的茶具,比起后者精挑细选的茶器略逊一筹。凡此种种,让李季卿对名满江南的茶圣颇不以为然,认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遂指使小厮用三十文钱草草打发了陆羽。

陆羽画像

饱受凌辱的陆羽既厌恶李季卿这类附庸风雅、佯装爱茶的权贵,更气愤常伯熊之流违背了《茶经》中“精行俭德”的真谛,于是愤然写下《毁茶论》,痛斥此种行径。后世有人望文生义,认为陆羽创作《毁茶经》是不堪御史折辱,羞愤之余撰文推翻《茶经》,实属不明就里。

皮日休:史上第一个陆羽粉

作为竟陵同乡,饮茶成癖的皮日休成为历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位陆羽粉丝,终日查访、搜集陆羽手迹。他对《茶经》推崇备至,认为“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陆季疵(陆羽)言之详矣”,并对《茶经》作出了精准概括:“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痟而去疠”,无疑是一部关于茶的百科全书。

陆羽的头号粉丝:皮日休

传闻《茶经》的盛名远布,就连北方的回鹘都派人前往朝廷求书,愿意用千匹骏马交换。这桩生意对缺少良马的唐王朝而言自然稳赚不赔,天子立刻派人去查访善本。皮日休闻讯,即刻前往献宝,遂令回鹘人满意而归。自此以后,《茶经》书名更盛。

协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回鹘骑兵

“良马换《茶经》”的故事是否属实有待查证,可“良马换茶叶”确是不争的事实。唐宋以降,朝廷在边关设立茶市,利用茶叶与周边民族进行互市贸易,片片茶叶又被赋予了政治任务。为了禁止茶叶流向境外,政府在内地也实施“茶引法”,类似于现代的专卖许可证,不允许私下买卖。

古代茶引

待到明太祖时期,边疆地区的“茶禁”更加严苛。有越境贩茶者,即使皇室宗亲亦明正典刑。安庆公主的丈夫欧阳伦,自恃为外戚驸马,“数遣私人贩茶出境”。事发之后,被朱元璋亲自赐死,留下了“太祖斩驸马”的佳话。除了管控茶马贸易之外,明太祖还改变了两宋以降的饮茶习惯。

明太祖朱元璋

他认为:宋代上至天子,下至文人皆崇尚点茶之风,过于繁复奢靡;同时,制作龙团(团茶)工艺繁琐,耗时费工,且容易被各级官员巧立名目,层层盘剥。因此,朱元璋“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号召全民采取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沏茶,快速便捷,也符合明初稳定社会,恢复生产的现实需要。

宁献王 朱权

为了推行父亲“废团改散”的主张,宁王朱权撰写了《茶谱》十六则。这位王爷指出:世易时移,宋代以来的“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反倒是茶叶才能保留“自然之性”。此举不仅是对两宋茶道过于繁复的一种反动,也是恢复陆羽“精行俭德”的茶道本源。然而,朱权同志最初的理想并非著书立说,而是驰骋天下。他在太祖诸子当中以谋略见长,故受封塞外,镇守大宁。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夺取了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谋反,以诈力将骁勇善战的朱权挟持到北平,相约中分天下。岂料事成之后,贵为天子的朱棣翻脸背盟,不仅没有将苏、杭富庶之地赐予朱权,反将其移至偏远的南昌,甚至连一座新王府也不赐给十七弟,让其搬入老布政司衙门。

影视剧中的朱棣形象(唐国强饰)

对于“永乐改封”,朱权始终耿耿于怀,频频上书向明仁宗、明宣宗等朱棣的后继者抗辩,却无济于事。

从大宁到南昌

为了表明自己对朱棣一脉承袭帝统的排斥,文武双全的十七爷决定著书立说,尤其是在茶道上继承父皇朱元璋的衣钵,以此作为无声的抗议。是故,我们在朱权的《茶谱》当中,既可以看到类似陆羽《茶经》的隐逸孤傲,又可从中品味出一丝愤世嫉俗的桀骜。

朱权画像

朱权撰写《茶谱》之时已近暮年,但壮心不已。他在开篇序言中洋洋洒洒地写下“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内练之功”,将自己昔日横刀立马的万丈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宁献王朱权所作《茶谱》

值得一提的是,朱权不但醉心“茶道”,更是一位好古博学的大才子:儒林释道、汉唐秘史以及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他的艺术基因,也充分的遗传给了自己的后代——其九世孙便是“清初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朱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