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怯懦、冷漠,罗素这么说中国人!

上个世纪初,罗素应梁启超之邀,到中国讲学。目睹了中国山河破碎贫穷落后的面貌,在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中提到,离开中国前,一位著名作家请他指出中国人的弱点,推辞不过的罗素说出了三点:贪婪、怯懦、冷漠。今天看到的悟空问答上,有人就罗素的评价询问大家的看法。

其实不想以中国人的身份给我们自己做辩护,贪婪肯定是有的,也不止中国人身上有,估计放诸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有。天主教教义的“七宗罪”里就有贪婪。罗素用贪婪来评价中国人,不觉带有多大的恶意,我倒觉得中国人的贪婪有更合理的解释。19世纪下半叶的西方,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而封关锁国的中华帝国被枪炮敲开了国门,国内的农民运动以及清政府的镇压战争此起彼伏,清王朝在无所适从中,缓慢观察并学习西方,更何况普通的百姓。强烈的社会动荡,让人们的安全感降到了最低,政府除了苛捐杂税之外,甚至给不了一个安稳的生活。老百姓提心吊胆中,贪婪无非是给生活多谢保障,这又有什么错?就是放到当今,虽然日在好点了,保障也比那时候好了些,可老百姓的安全感依然脆弱,一个毛衣战让多少人濒临失业破产呢,还不趁能挣的时候多挣点?

怯懦更好说,中华民族也曾经是尚武的民族。春秋战国时,随便有点身份的人,身上都是配着宝刀宝剑的,这不仅是装饰,更是尚武的象征。秦朝更是把杀敌数作为提升社会地位的考核标准。有人考证过孔夫子,他也并非只是个文弱书生,还精通骑射,他常说的,六艺里边就有“射”和“御”,胡玫导演拍的《孔子》就表现了孔子勇武的一面。后来出了个有名的汉武帝,推崇儒家,不过这时候的儒家已经被切割掉了不利统治的那部分东西,仅仅剩下了有益统治的哪些。到了我们伟大的宋朝,把科举这套玩艺发挥到极致,文成了改变命运、进入统治阶层的最佳通道,让中国人从此文弱了不少。当然文弱不是怯懦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加上元明清这七八百年的奴役教化和对普通人的打压,文弱的人变成了弯着腰的人,奴性多过了人性。张宏杰先生在他的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里,对这有过详细的说明,奴性当然更好管,更好统治,这也是老美老找碴的原因,当然他们管的有些宽,让天朝很不爽了。

冷漠更简单,都怯懦了,更愿意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自私冷漠是被统治者有意无意得压出来了。越自私越冷漠,越没法抱团,越更管教,就像孩子,越听话的越好管。怯懦和冷漠是把奴性的稍微好听点的说法,几千年的历史,专制的性质有多大改观,贪婪、怯懦和冷漠就会有多大改观。这事儿罗素是好心提醒,我们深以为然,不过从罗素到访说出这话,距今也差不多快一百年了,至于有多大改观,我是不知道的。我想着我们总该是进步的吧,毕竟经济成绩有目共睹的,一好遮百丑,其他的也想当然的进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