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立储名字被藏在正大光明匾后,没有摄像头,为何不怕偷换?

我国古代的统治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而古代是帝王统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国家的继承大多是嫡长子继承,但到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与前面的王朝又有了改变,其中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立储的名字藏于大光明匾后,不公布储君的名字,这就很好的避免的皇子间的争夺,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么都不是你的,这就体现了古代帝王的智慧之处。

正大光明出自于朱熹的一个典故:“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清王朝第一个提出正大光明的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顺治帝,他是为了勉励子孙后代还有大臣在朝做官,要顶天立地,无愧于心,正大光明。将名字藏于牌匾之后是由清代一个特别出名的皇帝-雍正皇帝开始的,他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

皇位的争夺一向充满了杀戮,兄弟之间互相残杀,都向往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所以雍正帝在经历过后,为避免后代的争权夺位特地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位期间不公布储君的名字,而是将储君的名字藏于正大光明匾后,有人会想,这正大光明匾又没人整天看着,也没有摄像头,难道不会被偷换吗?其实传位诏书放在任何地方都会被偷,但是放在正大光明匾后是最安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正大光明匾在乾清宫,作为两朝皇帝的寝宫,就决定了乾清宫的重要,虽然雍正时期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乾清宫仍是至关重要的地方,戒备森严,侍卫日夜巡逻,被偷换的概率小之又小。

除此之外,如果你认为皇帝只有这一招就大错特错了,立储制度是有两份遗诏的,两份一模一样,一份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给顾命大臣,顾命大臣有好几位,皇帝具体交给谁,你我都不清楚,毕竟君命不可测。皇帝驾崩后,要两份遗诏放一起,确认无误后才可颁布,所以调包一份是没用的。而且被发现不一样,那么名字在遗诏上的皇子很有可能会被当成是篡位,所以不会有一个皇子冒着谋反的罪名去更换的。

所以可以看出帝王的智慧真不是你我能想出的,伴君如伴虎,不要轻易的揣测,这就是帝王心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