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GIS 的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

基于 GIS 的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

提 要: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卫县域内地名的字频、 来源、 文化景观进行定量分析。借助 GIS 技术, 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接合, 进行分析, 并建立专题地图, 使其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异可视化。研究得出,中卫县地名景观反映了中卫县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两山一漠夹一河的地形地貌的自然环境特征, 蕴含了中卫县域内独特的边塞文化、 移民文化、 方言文化方面的信息。并在空间上表现出, 地名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布的正相关性, 山水类地名分布与地形地貌的一致性, 军防类地名分布与长城的紧密相关性, 方言类地名分布与交通的负相关性, 而姓氏类地名在各乡镇都较多, 分布无明显规律。

关键词:地名;GIS应用;中卫;文化景观

01

引言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广义来看,地名是人类赋予地表上一切地理实体的具体名称,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如大陆、海洋、山岳、河流、湖泊,以及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如区划、城镇、村落、建筑物、道路、土木设施等实体的专有名称。做为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名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区域的地名在组成上往往即有规律性,又有独特性。这是因为任何地域内,地名既反映当地历史时期和现实阶段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又记录着诸如民族兴衰、社会变迁、经济生产、军事活动等纷繁的文化景观信息。可以这么说,地名是存在于现阶段的显示地域自然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演化的重要信息源之一。

文化景观一直是传统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内容之一。作为文化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名景观也受到多学科的关注。传统的地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地名的起源、演变、语源、类型划分、地名群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等层面,研究方法多以描述或记述为主,通过定性分析进行解释。1990年代以来,地名研究的计量化成为地名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运用计算机技术,变革地名学研究的传统手段、方法,推动地名学研究的革新 。目前国外正利用 GIS 技术对民族地名、殖民地名等进行相关研究 。国内王彬、司徒尚纪、岳辉等人利用 GIS 技术对广东地名景观进行了分析 。因而,结合文化地理学的传统理论,利用现代技术和定量方法对地名景观进行文化解释,成为地名文化研究的新动向。

中卫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西与甘肃省相接,北与内蒙古毗邻,东接宁夏中宁县,南接宁夏海原县,属温带大陆性中温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仅为 186mm。中卫县自古以来属于农牧交错带,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既沉淀下游牧文化、绿洲农耕文化,也留下边塞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因此中卫县的文化景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一点在当地的地名系统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对于中卫县地名的研究,只有何彤慧、吴忠礼二位学者在研究宁夏地名时有所涉猎。本文试图通过定量的方法,利用 GIS 技术对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特征进行研究,找出其空间分布格局的规律性,并分析其文化内涵。

0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与数据选取

本研究以标示在地图上的地名为研究对象,地图上地名的标注的多少,由地图比例尺大小和地图所表达专题的不同而定,同一区域的地图中,大比例尺地图所标识的地名比小比例尺地图多,在所有专题图中一般来说,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所标识的地名较为多。尽管中卫县于 2003 年撤县立市,内部乡镇也进行撤并和新设,但由于 2003 年前乡镇区划数目多,山区和川区乡镇跨区较少,有利于研究地名分布的分异规律,因此本研究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编,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1 年出版的 《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地图集(资料篇)》中中卫县部分为底图进行研究。

本研究的地名包括:中卫县地形图 (内含行政区划信息)中所有县、镇(乡)、村、居民点、自然地名、文化地名等。大部分是聚落地名。因为深居底层的聚落地名是区域地名系统中最能有效地反映人地关系及其发展历史的一个子系统,它不仅反映其本身的地域自然特征,还显示区域内经济、文化上的特征,乡村聚落地名的产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旦产生之后,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历史稳定性。究其原因,归结于“乡村聚落规模小,远离行政中心,受统治阶级意志的影响较少,命名时较多体现了地方景观的特征”,这就使得聚落地名“命名时所反映的区域特征得到较好的保留,在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研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历代人口的迁移和历史时期区域经济的特点等提供了辅助手段” 。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借助 GIS 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第一步,采用 Geoway 数据加工平台软件矢量化中卫县地形图,并输入各单元的地名、性质、级别、所在乡镇等属性数据;第二步,进行数据格式换,导入 ArcGIS,建立 GIS 的元数据库(GEODATABASE),实现空间数据库和属性的数字一体化;第三步,导出属性数据表,借助数据库软件进行地名用字和用词的分类、数理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分析各类通名、通用字在某一区域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成因等;第四步,利用 ARCGIS 服务平台中的 SPATIAL 扩展模块,来进行各类地名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并与其它专题图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以定量、可视化的方式来表现出全县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关系。

03

地名统计与分类

在本研究所采用的中卫县地图中 (1∶45 万),中卫县共有 16 个乡镇,共录入地名 263 个,这些地名中包括:16个乡 (镇)、128 个村、107 个居民点或地物点、12 个站,全县平均地名密度为 0.056 个 /km²。将全县以乡(镇)为基础,划分为 16 个区域单元,以便于统计分析。

3.1 中卫县地名用字字频统计

中卫县地名所用到的 702 个汉字中,常见字主要有:家(23)、水 (23)、滩 (21)、子 (20)、井 (15)、镇 (14)、沟 (12)、石 (12)、站 (12)、庄 (12)、沙 (11)、红(10)、山 (10)、湾 (9)、营 (9)、大 (8)、桥 (8)、台(8)、小(8)、新(8)、梁(7)、坡(7)、上(7)、塘(7)。这 24 个汉字,在地名中共出现了 281 次,占统计字数的40.03%。说明中卫县地名用字上存在通用字,具有规律性。

根据字面意思,将中卫县地名用到的汉字分为 10 类,分别为:水、山、植被、动物、聚落、军防、经济、姓氏、方位、其它,统计结果见表 1。

3.2 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类统计

文化景观是人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和改造所产生的各种人类可以感知的独特文化景象。中卫县地名的来源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景象。根据完整地名得名原因和其反映的文化特性,将其分为 9 类:自然环境、人口、宗教、水利、经济、交通、军防、美好意愿和其它。

对各地名得名原因进行判别、统计。多数地名来源是唯一的,如河沿、南长滩,来源于自然环境,常乐、永康来源于美好意愿,但有些地名是多来源的,如曹闸,李甜井,来源于人口分布,也来源水利设施,施庙、范庙来源于人口分布,也来源于宗教场所,对于多来源的地名,可以最多归于两类,分别统计,由此得到不同来源地名的统计特征。在中卫县 263 个地名中来源于自然环境的最多,达到 130 个,多反映地貌、水系等情况;来源于人口分布特征的次之,达到82 个,多反映姓氏、居住条件等;来源于水利设施的共 28个,多反映渠、井和其它供水设施;来源于交通的共 26 个,多反映桥、车站、道路、渡口等;来源于当地人民美好意愿的共 26 个,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来源于古代军防的共 24 个,主要反映军事设施和军事政策,如营、墩(当地对烽火台的通称)、寨,镇靖、柔远等;来源于经济生产的共 17 个,多反映圈(养羊)、园(水果种植)、矿、公司等;来源于宗教场所的共 7 个,主要反映寺、庙、佛塔等;有 6 个地名,无法判别其来源,归于其它。

3.3 地名的空间分布统计

以乡(镇)为区划单元来统计各单元地名的多少并计算其密度,利用 ArcGIS 平台可以制作出中卫县人口密度图(图 1)和中卫县地名密度图(图 2)。

中卫县地名的分布存在非均衡性,表现出聚落稠密、集中。根据图 1、图 2 可以发现,中卫县人口主要集中的引黄(河)灌区,特别是卫宁平原,地名密度也大于其它地区,均超过 0.06 个 /km 2 ,尤其是辖区全在卫宁平原和扬黄灌区上游的东园、柔远、迎水桥镇、城关镇、西台乡,地名密度远远大于其它乡镇,达到 0.16/km 2 个以上。对比两图可明显看出:地名分布与人口分布呈高度正相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均衡性。

04

中卫地名文化景观特征

4.1 自然环境的体现

中卫县地形是两山一漠夹一河,即南部为香山山地,地势较险峻,北部为低缓的卫宁北山和浩瀚的腾格里沙漠,中间为灌渠纵横的黄河冲积平原 (见图 3)。将在中卫县山、水类地名分布以专题地图的方式输出 (见图 4),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山一类地名,在香山山地、香山北麓台地、腾格里沙漠、卫宁北山地带出现频繁,而在黄河冲积平原偶尔出现;水一类地名在全县中西部,不论南北和地貌类形,出现频率都非常高,全在 50%以上。但在表现类型上却完全不一样,在香山山地、香山北麓台地、腾格里沙漠、卫宁北山地区多以井、沟、泉、水的形式出现,如深井、跑水沟、一碗泉等,这类地名一方面反映地形的破碎,另一方面透露出气候干旱,缺水的信息,以及对水的渴望;而在黄河冲积平原,则多以渠、滩、湖、桥、闸的形式出现,如沙渠、谢滩、北湖、蔡桥、韩闸等,这类地名,一方面反映了地势低平,另一方面表现出当地的水量充足,以及先民们对水的开发利用。水一类地名,在中卫县东部的新北乡、镇罗镇、西台乡、东台乡、宣和镇出现频率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这几个乡镇地势较平坦,地处引黄灌区下游,因此水量已不及上游乡镇充足,但比起灌区以外的几个乡,又不致于缺水到依靠泉和井来解决用水问题的地步,因此,在这几个乡镇,地名命名时对水的关注就少了。

在中卫县的地名中,植被和动物相关词汇出现频率较小,植物名称总共出现了 7 种:柳、榆、葡萄、米、芦苇、韭菜、枣,植物名称和当地特色物产相一致;动物名称总共出现了 4 种:龙、羚羊、山羊、骆驼,其中的龙是神话中的动物,羚羊是当地曾经出没过的一种草原野生动物,山羊与骆驼是当地重要的养殖家畜。动植物在中卫县地名中出现的次数较少,所反映的物种种类也较少,但有米(水稻)和芦苇,与中卫县所处的大陆性中温带干旱区干旱、物种较少但局部有丰富水源(黄河)的生态环境相一致。

由此可见,作为文化景观的地名景观,往往是人地关系演化中,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表达。在地名命名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地名系统的研究,可以认知一个地域的自然环境。由于地名的使用有延续性,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旧有地名却不会马上消失,利用地名的这一特性,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探究当地的环境变迁。

4.2 文化景观的体现

4.2.1 边塞文化

自古以来,中卫县这一地域都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地带,每当代表农耕文明的中原王朝占领中卫一带时,都会大力修建防御设施,建立戍边体制。中卫县的县名,就是来自于明代的军事建制名称,中卫的地名中,出现较多的营、卫、墩、堡、柔、武、校、寨、堆、靖、胜、尉等字,以及镇罗(虏)、胜金(关)、柔远等词,就是古代戍边文化的遗留。这一现象在中卫县北部长城一带附近尤为明显(见图 5)。

4.2.2 移民文化

在中卫的地名统计中,出现姓的地名达 82 个,占所有地名的 11.68%,其中共涉及到 43 个姓,县域地名系统中出现如此多姓氏,这在全国比较少见。这实际上是历史时期多次向中卫地区移民融合所造成的。由于中卫地处农牧交错带,是关中平原守卫的前沿。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每一次拉锯,都会造成当地人口的减少。中原王朝势盛则从中原和江淮地区征招兵士来讨伐,并屯田守卫,当局势稳定后,便从中原和江淮征招或流放移民来本地开发农耕,当游牧民族势盛侵入,则撤退兵士,内迁边民。由于移民来源分散,多次反复,必然造成中卫地域内的姓氏多样化,而且不易出现家史久远,占绝对优势的望族。

4.3 语言特征

中卫县的地名中,就单字来说,“家”出现次数为 23,排第 1 位, “子”出现次数为 20,排第 4 位。这种现象与中卫方言有极大关系,在中卫方言中, “家”读 “jie”,经常被用来表示权属或附近有该姓氏的人家住,如孙家庄,胡家大岔、李家园子等,中卫县地名中,没有出现华北北部较常见的“格”,如“陈格庄”之类的地名,说明虽然中卫处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过渡地带,多次受游牧民族控制,但其在语言方面,主要受中原和江淮迁来的汉文化影响。在中卫方言中, “子”常被用来做尾缀音,很少用华东、华北、华中、东北等地常用的“儿”尾音,如在中卫方言中常见“园子”、“庄子”、“渠子”、“叶跳子”(蝴蝶)、“刘四精股子”(蜻蜓)、“盆盆子”等说法,在中卫地名中这些方言的特征也被保留下来,如崾岘子沟、明山咀子、上井子、新庄子、庙台子等地名。所以“家”和“子”也成了中卫县地名的常用字,从图 5 可以看出方言字地名主要出现在香山山地地区,这一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环境较引黄灌区恶劣,自古以来,乡村聚落小,远离行政中心,受统治阶级意志和书面文化的影响较少,因此,命名时较多地保留了民间方言的特征,并容易被延续下来。

05

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卫县地名和用字统计分析,并用 GIS 技术分析中卫县地名景观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结果显示,反映地貌、水源、水利用的地名众多,并在景观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反映历史和文化信息的地名也很多,体现出中卫县自古以来独特的边塞文化、移民文化和方言文化及其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

地名属于文化现象,它的命名、更名等也存在偶然性特点,所以完全依靠现代统计技术未免过于机械。因此采用GIS 技术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地名,依然需要和历史资料查证、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本研究中所采用地图比例尺偏小,所录入的地名数量偏少,反映中卫县的地名文化景观还不够全面,如进一步研究,需选择包含更多地名的大比例尺地图。

—END—

作者:李建华 米文宝 冯翠月 杨显明

选稿:常宏宇

终校:洪姗

审订:白琳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