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允不死,他会不会是第二个董卓?

Panny-小婧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王允想不想成为董卓、王允能不能成为董卓。

一、王允想不想成为董卓?想!

众所周知,董卓虽是被吕布杀死的,实际上却是死于王允的美人计。

王允在三国正史或演义中出场时都是个非常正面的形象,为了匡扶大汉江山想尽一切办法,设下精巧的美人计离间董卓和吕布。

从结果来看,此计谋非常成功,吕布傻乎乎的上了当,董卓送了命。

那么董卓死后王允做了什么呢?

《后汉书》中的记载是: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意思是从此之后王允居功自傲,自以为是朝中第一人,凡事独断专行,对众臣很严厉,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推崇和拥护他了。

对于汉献帝刘协,王允也有了颐指气使的苗头,刘协感觉到又一座大山压在了头顶。

董卓死后王允办了许多事情,小事就不讲了,这里说两件大事。

1、滥杀无辜

蔡文姬之父蔡邕曾是董卓的旧臣,听到董卓丧命时正好和王允在一起,下意识的叹了口气,王允大怒,骂了一通之后命人押至廷尉处问罪,许多大臣求情都没用,蔡邕冤死狱中。

2、逼反凉州军

蔡邕之事发生后,凉州军人人自危,因为蔡邕和董卓并没有过于紧密的关系,就这样还被杀了!那么做为董卓嫡系的凉州军肯定会被清算,一时人心惶惶。

这时候王允考虑的不是怎么安抚凉州军,而是想要夺权,准备用关东军去控制凉州军。

大臣们觉得这样不妥当,怕引起兵变和混乱,但王允听不进去任何意见,坚持己见。

此时不只是凉州军,普通的凉州百姓都对王允感觉到恐惧,纷纷传言王允要杀掉所有凉州人,凉州军更觉得绝望,军中将领李傕和郭汜把心一横,决定先下手为强,打到长安杀了王允再说!

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带着大军没多久就攻陷了长安,王允被杀,东汉王朝再一次遭受重击。

结论:

通过上面这些事情可以看出,王允虽然看似忠心于汉朝,但如果有机会的话,他未必不想做董卓。

王莽篡位前不是很谦恭吗?董卓专权前不是忠臣吗?人是会变的,多少奸臣、权臣都是由忠臣转变而成,不要低估权力对于政治家的诱惑力。

二、王允能不能成为董卓?不能!

王允有没有成为董卓的野心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太原王氏一直是高门望族,世代官宦,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出身于这样的家族,王允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若单论门第名望的话,董卓、曹操这些人万万比不上他。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王允有可能成为一代名相。但如果在乱世,那么他或者他的家族有一个很致命的缺陷:没有兵权。

所以他想杀董卓才会这么费力,杀了董卓后也稳定不了局势。

可以说兵权是乱世中最大的道理,没有兵权一切休提,老老实实呆着才最保险。乱世中没有兵权而又跳出来指手画脚的人,已经死了很多很多了。

何况,兵权之外,王允的能力也没有大家想像中那么强。搞不定凉州军情有可原,但连本应支持他的朝中大臣以及汉献帝都对他有了意见,这就是能力问题了。

倘若他不是那么刚愎自用,凉州军不一定立刻就反,汉朝就还有一线生机。

结论:

抛开个人好恶,只谈客观事实。董卓活着的时候虽然人人痛恨,至少东汉王朝还维持着表面上的至尊地位;王允掌权之后,东汉王朝在天下人面前露出了破绽,丢了国都,从此烽烟四起。

董卓当然该杀,只是杀了他之后,王允应该有收拾江山的手段,可惜他没有,白白搭上一个貂蝉。

所以王允就算有心也成不了第二个董卓,因为他一无兵权,二无能力。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王允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董卓。理由如下:

1:王允文臣,没有朋结党羽,不掌兵权,没有自己的化龙池___根据地。

2:王允自幼所受到都是儒家正统教育,脑海里想的都是忠君爱国,宣扬忠义孝廉治理国家,所追寻的是名流青史,当然不会专权祸国。

3:王允供养貂蝉并不是因为贪恋美色,而是为了日后送往东宫,当作贵妃培养,好让自己荣升国公位极人臣所做的准备,无奈遇上董卓干政乱权,于是顺水推舟用貂蝉使得美人计锄奸报国,以留贤名。

4:王允忠烈无比,董卓死后部将李傕,郭祀复又乱权,王允以死救君报国,足以明志。


静开盛世


1:不会

2:他没死的时候,也没能继承和控制董卓的势力

3:文臣就是文臣,跟董卓这名西北武将来说始终缺了点霸气

4:枪打出头鸟,董卓在世的时候,18路诸侯都过来了,王允没董卓的势力,怎么有可能挟天子以令诸侯?


诩懿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即便王允不死,王允也绝对不会成为第2个董卓,因为王允与董卓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而最大的差距点那便是王允普通没有兵权,董卓有兵权,王允是儒家的优秀代表,而董卓的思想当中除了打打杀杀好像没有其他东西了。

事件回顾

董卓从绝对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在汉朝末年最为风光的臣子,对于他而言,似乎想让谁当皇帝谁就可以当皇帝,不想让谁当皇帝谁就不能当皇帝,简直比皇帝的老子还要威风。

而根据当时的历史记录来看,董卓也的确做了一些不法的事情,比如对那些忠臣进行肆意的羞辱,对于皇宫当中的妃子、皇帝的媳妇开始恶意的调戏,甚至去做一些游戏,而且对于皇帝也是极不尊重,上朝的时候得先董卓坐下,皇帝才能坐下,这还有没有地方说理了?

当然董卓与王允之间最大的矛盾和冲突便是:董卓想当皇帝他老子,而王云想让董卓当皇帝他儿子,双方之间的价值观念不同,自然而然的就得来一场硬仗。

只不过指望着已经年迈不堪的王允徒手打过董卓,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好在无比愚蠢的董卓旁边,有着一个更加愚蠢的干儿子,他叫吕布。

接下来就是美人计,当然貂蝉在三国演义当中是虚构的,而真正的三国志当中,吕布是因为一些其他情况杀掉董卓的,但这些无所谓,终究通过一些计谋明面上或者背地里让吕布和董卓之间产生间隙。

最终一箭双雕,王允做实渔翁之利。

没错,这就是事实

一个人的思想认知不同,往往会决定他们在朝堂之上或者朝堂之下的所思所想以及所作所为。

王允从来都没有想过当皇帝他爹,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让大汉王朝复兴起来,想到最多的是如何让普天下百姓脱离苦海,因为王允从始至终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儒臣,而作为儒家的优秀代表以及儒家学派对于朝廷大臣的影响,忠君报国才是他们最应该选择的。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最为重要,那便是开头的时候咱们讲过,董卓有兵权有将权,而且有很多非常勇猛的将军,这一切王允都没有,王允有的只是自己的满腔热血,在这满腔热血之下便是一颗报国之心。

当然,王允作为一个普通人,必然也有着自己的私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相对于王允而言,懂得政治,懂得外交手段,懂得为人处事是他的优胜点,可是过于死板,对敌人死揪着不放,不懂全局却是他的短板。

而在不久之后,王允也会因为这个短板丧失生存下去的机会,并且把大汉王朝再一次推向深渊。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他与董卓是两种人。

董卓可以说是一个苦出身,他的一切全是靠他一刀一枪的打出来的,他也是为了权利可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枭雄,从他废少帝就能看出来。他对于自己权利的欲望已经达到了一种及其迫切的一面。而且他可是一个十足的造反先驱。

而王允就不同了。他是出自氏族的大儒,这种人往往对于名垂千古万古流芳,有一种病态的追求。再有从他最后为保献帝跳楼自杀也能看出来。王允虽然方法不对,但也是一个十足的保皇派。

所以拿一个造反派和一个保皇派来比,我想大家也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

我是昊涛说史,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可以评论在下方。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历史的乐趣。


昊涛说史


姑且假设王允不死,但是我认为他不会成为第二个董卓的。

因为他和董卓不同,二者极大的差异,王允位列三公,有一定的威望,但根本上是一个文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属于忠诚派。而董卓是一个封疆大吏,而且是西凉的,手握重兵,本质上是一个军阀。

所以二者并不是一类人,因此王允不会成为第二个董卓。


九零后的思想者


不会,王允有心机没智慧!有挑拨离间才能,没有心胸宽广之才!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没有军队的威望,是无法掌握朝局,左右人事!关键王允心眼比较小,成不了大事


灵魂摆渡者无心的小高


当然不会。

一方面他没那个心。他和董卓是两种人,他还是忠于汉朝的。

另一方面,也是最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他根本就没那个力。

董卓能够成为董卓,主要是因为人家有兵、有军事实力。王允除了有个好人缘、有个职位,没有P的军事实力,他能搞成毛线事!


楼上石子


应该不会。从王允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忠于汉朝的人。王允是一个儒生,儒生最重忠君之道。而董卓是枭雄。这个不一样。

再说:他没有自己的军队。这点不可能实现。


白案老刘


王允乃久食汉禄,系大汉忠臣,已官至司徒,更无他望。若其顺从董卓,地位得保,荣华照享,何苦要施美人计呢?王允不死,其必真心保天子,忠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