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炎帝,一人耶?二人耶?

史籍關於神農,或者說炎帝的記載,相對較少。至少,比黃帝的記載少很多。

是因為“成王敗寇”麼?或許,只是年代過於久遠?

史上對神農的最早記載

《史記》記載了神農——

軒轅氏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

云云。《史記》寫於漢武帝之時,公元前100前後。

再早點兒還有嗎?

《呂氏春秋》成書於公元前240前後,其《尊師篇》雲——

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

還有更早的嗎?

《莊子.繕性篇》雲——

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

他在《至樂篇》又說——

吾恐回與齊侯言堯舜黃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農之言。

這些話,大約比《呂氏春秋》早了100年。當然,前提是《莊子》的這兩篇著作,不是漢代託偽。

和莊子差不多的,是《戰國策》的記載。《趙策》曰——

宓犧、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

不過,這個話,是來自稍早一點兒的《商君書》第一篇《更法》。

《繫辭傳》說——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如果《繫辭傳》確為孔子所作,這大約就是神農氏的最早記載了。

其他如《尚書大傳》、《淮南子》、《白虎通德倫》、《風俗通義》等等關於神農的記載,基本都在漢代以後了。

所以,神農最早見於史籍,當在公元前500年前後。

神農所處之時代

神農所處時代,眾說紛紜。

《淮南子》說——

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以撫四方。

泰古,就是太古。二皇,原注曰,伏羲、神農也。

這麼說,神農的時代早了去了,與伏羲並列為“二皇”,就是分別代表天地。

《禮記.月令》季夏之月,稱神農為土神,其注說:“土神稱曰神農者,以其主於稼穡。”

《莊子.胠篋篇》曰——

……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業,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說,神農氏那會兒,還是早期原始社會階段。

《莊子.盜蹠》又曰——

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

這是說,神農那會兒,是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階段。

《商君書.畫策篇》說——

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女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兵甲不起而王。

這是說,在神農那種原始部落早期,還沒有戰爭。

《淮南子.主術訓》說——

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神不馳於胸中,智不出於四域,懷其仁成之心;甘雨時降,五穀蕃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歲終獻功;以時嘗谷,祀於明堂。明堂之制,有蓋而無四方,風雨不能襲,寒暑不能傷;遷延而入之,養民以公。其民樸重端愨,不忿爭而財足,不勞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資,而與之和同。是故威厲而不殺,刑錯而不用,法省而不煩,故其化如神。其地南至

交阯,北至幽都,東至湯谷,西至三危,莫不聽從。當此之時,法寬刑緩,囹圄空虛,而天下一俗,莫懷奸心。

這是說,神農無為而治,國泰民安。說神農的治域南邊到了交阯——越南北部,這一定是瞎說了。

然而,畫風一變。

《戰國策.秦策》說,蘇秦言神農伐補遂。

《說苑.政理篇》說,神農之時,已有徵伐之事。

這是說,神農的時候,已經有了戰爭,神農也開始征伐。

所以,《史記》說——

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

世道變了。這大約是原始社會後期了。氏族部落時期逐漸向方國和王國的階段演變。

神農、炎帝即為一人說

早時,多認為神農與炎帝為一人。

《禮記.祭法》說——

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

厲山氏之子曰“農”,即神農。

《國語.魯語》以厲山氏為“烈山氏”。鄭玄注曰——

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烈山氏。

韋昭注云——

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於烈山。《禮.祭法》以烈山為厲山也。

後人說,鄭玄的解釋尚可接受。韋昭的解釋則“徒具音讀附會”了。“烈山”非指山名,而是後來賴國之地,在今湖北隨縣。烈山,即孟子《滕文公上》所說“益烈山澤而焚之”,農耕之民,焚山開荒是也。

《左傳.昭公十八年》曰,梓慎登大庭氏之庫。

《注》雲——

大庭氏,古國名,在魯城內,魯於其處作庫。

《疏》雲——

先儒舊說,皆雲炎帝號神農氏,一曰大庭氏。

《春秋說》雲——

炎帝號大庭氏,下為地皇,作耒耜,播百穀,曰神農。

《史記.周本紀正義》說——

《帝王世紀》曰:炎帝自陳營都於曲阜。

《國語.晉語》是另一個說法,謂炎帝以姜水成。

《水經.渭水注》雲——

岐水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帝王世紀》曰:炎帝母女登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於姜水,是其地。

此所說“姜氏城”,在今陝西岐山縣東。

神農、炎帝非唯一人說

說法之一。

《易.繫辭傳疏》引《帝王世系》說:神農……凡八代,及軒轅氏。

《呂覽.慎勢》引《屍子》說: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

按照以上說法,神農是一個家族,或者說,是一個氏族部落。

炎帝,可能只是其歷代中的一位。

說法之二。

有必要再回到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的那段話——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漢以後,即有許多人以為此話費解——神農氏世衰,弗能徵諸侯女,為何又欲侵凌諸侯?

歷代的解釋中,應該是清代崔述最有說服力——神農、炎帝本非一人。他說——

前文言衰弱,凡兩稱神農,皆不言炎帝;後文言征戰,凡兩稱炎帝,皆不言神農也。

他說,把神農炎帝混為一談,是從漢代劉歆的《世經》開始的。在這之前,沒人這麼說。鄭玄是力主神農炎帝本為一人的,他很可能也是受了劉歆的影響。

崔淑女舉出的證據之一,是司馬遷在《封禪書》裡說:“自古受命親王,曷嘗不封禪”,而古代之王裡,封禪泰山的,有神農,繼有炎帝,再有黃帝。

《管子》裡,神農炎帝非為一人。《譙周.古史考》亦以為神農炎帝各為一人。

錢穆,贊成這一見解。他的主要觀點是,炎帝傳說的形成時間,大大晚於神農。

歸納一下

第一,神農和炎帝,從現在見到的史籍和考古成果來看,當屬傳說無疑。但這一傳說未必沒有一定的歷史根據。

第二,即便僅從古籍記載來看,神農,是原始社會初期到中後期的重要人物,或者換個角度說,是古人通過神農描述了這段歷史的特徵。

第三,這些特徵包括,前一階段,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結繩記事、“小國寡民”、自給自足、交往極少、“平安無事”;後一階段,最突出的特點,是形成了戰爭。

第四,《呂氏春秋.蕩兵》曰:“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從炎黃開始,就使用水火打仗了。戰爭,源於領域之爭和資源之爭,歸根到底是利益。戰爭的發生,說明原始社會已由最初的氏族部落向部落聯盟以及方國王國轉變。

第五,神農炎帝或為一人,但炎帝為神農氏部落及部落聯盟的末任首領的可能性更大。他後來被更強大的黃帝所取代。黃帝成為“天下”共主。

第六,神農和黃帝的傳說,都形成於公元前的戰國時期。天子帝系和諸侯世系也在這一時期形成。足以證明,此時父系社會已完全形成;宗法等級制度和觀念亦已形成。由此,姓氏所代表的血緣被看得非常之重。

第七,大一統和一脈相傳,成為描述歷史的重要手段。

《國語.晉語》說——

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稱,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賈子.益壤》曰——

黃帝者,炎帝之兄。

他的《制不定》說——

炎帝者,黃帝之同父母帝。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說——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從黃帝,經顓頊、帝嚳,到堯舜禹,都僅為國號不同,其實都是同姓一脈相承。他說,商、周還是如此。

第八,戰國到漢代,兼併為“時”,統一為“勢”,於是形成了這樣的大一統和一脈相承思想。

傳說,是一個民族的集體潛意識。關於神農氏和炎帝,反映的,是先民對農耕時代初期的記憶,包括由採集狩獵向農耕時代的過度,所以,在神農那裡,幾乎囊括了這一時期的所有發明。後人的這些傳說,體現的,是對農耕祖先的景仰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