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耿:佛教源于华夏:释迦沙弥来自江淮的耆那羡门

本文提要:

释迦牟尼是一个创教家族,四千五百年前在颛顼帝“绝地天通”的宗教迫害,和禁道的《道德经》的行政命令的格杀,加上古太湖古江淮和古丹阳湖水浸的影响下,他们举族随尧舜禹族西迁的洪流,经安徽宣城宛陵,至江西新干吴城、湖南常德武陵、四川武阳彭山,分别向西南、西北和正西迁徙,分支最后到达了甘肃天水、西藏象雄和陕西陈仓等地。主流又分波次进入山东、山西、河南和河北等地,这个过程约有两千年。故,苏浙皖等地的史前文化和上古人物多为伏羲创道至大禹治水时期的,四川湖南等地的传说故事都是鱼凫和开明等伯益和姒启以后的,而中原和西北只有夏中期之后的留存。

一、“ 支那”不是“瓷”和“茶”,而是“得道者” 本文认为:耆那-支那-得道者,支那斯坦-得道者的国度,这是上古印度人在全球首创的描述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方式,一般认为,古印度对中国的呼称为“Mahachinasthana”,简读为china。意为华夏原创的“丝”、“瓷”、“茶”。

与印文近亲的缅文古称中国为cin’(sin’)或cina(sina),和佛语同源的梵文也称中国为cina。china(支那)则为梵文“Jina(耆那)”的上古读音,意为“得道者”、“顿悟者”或“成功者”,“sthana”读作“斯坦”,乃“国境”之意。“Mahachinasthana”就是“得道者的国度”或“道家的国度”的意思。没有错,上古的中国帝王有很多得道者,中国自古就是道家的。 “梵文”是古印度的书面文字,韩玄恽(法号道世,?~683)认为亦汉人所创,据其纂著的《法苑珠林》十五“千佛召师”载:古华夏“昔造书之主,仅有三人,长名曰梵(梵文),其书右行,次曰佉罗(回文),其书左行,少者仓颉(汉文),其书下行”。道世所言的梵文、梵字、梵本等造者名梵,唐时已无人能识,或能勉强辨识。王维《王右丞集》有“楚词共许识杨马,梵字何人辨鲁鱼”。

王维字摩诘,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笃信佛教修行茹素。对佛学禅宗造诣很深。如果他说在初唐即鲜见有人能够辨识梵字、梵文,千百年后的今天能识者又能几何?难怪梵文中的cina。china(支那)和梵文中“Jina(耆那)”的上古读音及释意中的“得道者”、“顿悟者”或“成功者”,年淹日久中也早己被尚存的自诩“精通”梵文者豖亥鲁鱼为“瓷”、“丝”和“茶”,而至今千年也不见本文之外的订正者了。

著成于公元前5世纪(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多》中已有此“支那”的简称。而有人认为“china”有“大秦”的含意,说“支那”是“蚕丝”、“瓷器”和“茶叶”,这是没有切实依据的,因为公元前五世纪以前,只有道法自然的道家,并没有威震四海的大秦。只有陶钵和铜鼎,瓷器还没有成熟呢。茶叶也还不是饮料,更没有出现在国际贸易家的视野。故此,把“china”说成“丝”“大秦”、“瓷器”和“茶叶”不是专业的考证。

另考,同为“得道者”的“萨满”来自女真语和其他通古斯语族语言。这字在通古斯语中是“智者”、“晓彻”(吠陀亦即此意)的意思,也是“得道者”的同义。“萨满”是北方人对“得道者”的尊称,而南方的“得道者”则被尊称为“傩”即“傩”。“傩”是“汉”的古字,“大傩”就是“大汉”,“古傩”就是“古汉”,“傩”是“汉”的根,来自五千年前。傩也是道家的先祖,在“绝地天通”之前,“傩”与“道”是一体的,“神”和“民”没有区隔,也就是说上古的华夏是政教合一的。

二、系统论述:佛教和释迦族都源自白汉人

1993年在南京汤山出土的“直立人化石”,如果“依共生动物群,与周口店第一地点相近,其总体时代应在50万年左右”(引自地质出版社2006 年1月出版的《地球科学大辞典-古人类学》)。199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九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汤山人上源自历史上南京同城(丹阳)的溧阳水母山,有世界最早的4500万年前的灵长类智猿洞穴遗址。

2002年起就不断有学者指出,汤山猿人一号头骨因为其高耸的鼻梁和欧洲人很类似,距今50万年前,全球除南京外都未出现“高耸”鼻梁的化石人类,所谓的西方血统至今并无化石证据。人鼻具有对吸入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鼻梁高耸有利于这些功能的发挥,南京猿人的高耸鼻梁可以被认为是对寒冷或干燥气候适应的结果,因为南京猿人生活在50万年前的冰期,具备形成高耸鼻梁的条件(引自2013年06月23日《扬子晚报》)。

1、释迦族来自东方,这个尼泊尔的东方当然是中国

本文认为,释迦族来自东方。花音妙《佛陀纪事--告诉你一位真实的释迦牟尼》说:四千年前,释迦族是一个城邦制国冢,并非属于印度或中印度,有高度的自治权。

1898年1月,法国人W.C.Peppa在尼泊尔南境的古坟(北纬二十七度三十七分,东经八十三度八分),掘得释迦族所供养的牟尼舍利瓶,经对其中的释迦牟尼遗骨的血统炭测后,释迦族居住区域内的人种因此被确定:

释迦族的体质人类学的特征明显属于东方民族。这个尼泊尔的东方显然是来自华夏中国者居多,而不是婆罗门印度,释迦牟尼是中国人的传说,其实在一百多年前已由科学鉴明,并得到主流佛学界的认可。

日本的荻原云来、藤田丰八、以及我国的印顺法师等,均主张释迦(Sakya)族不是主流印度的白皮肤的雅利安人,而是黄种的蒙古人或黄底偏白的吐火罗人。中国南方尚白的人群,尤其是僰、濮系统的氐羌氏人群早在8000年前就曾有一支从苏皖交界处经江西、湖南、四川、西藏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北侧。

据季羡林(1995)研究,在一本印度古书中找到了中国丝绸进入印度的证据,此书名称是《治国安邦术》(Arthasastra)(又译为《政事论》)其中有一句话:“Kauseya Cinapattasca Cinabhumijah”。(译文:“侨奢耶和产生在脂那的成捆的丝”),此处的“cina”即“支那”,或“耆那”而“Patta”是“带”,或“条”,连在一起就是“中国成捆的丝”。此外,还有另一个词“Cinamsuka”(译为“中国丝衣服”)。任乃强在他的“蜀布之路”一文中也提到:四川在远古时代就有一条通往缅甸-印度的古商道,这条在公元前2000年前就通达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这就是后来所谓的“蜀-身毒道”。

另据张如柏,张玉玉,张善云《对佛教起源的再思考——佛教:从中国传到印度经中亚、中国汉代西域再回到中国(内地)》介绍:四川广汉古蜀国的考古学时代是商代,商代远比诞生了释迦牟尼的春秋时代要早,为什么在四川广汉古蜀国会出现大量的佛像呢?而且有佛头实物,佛像是凿刻在玉牙璋上、象牙上、玉壁上等等,更为神奇的是,这些佛像与中国远古的太极图、八卦、十二生肖组合在一起,它们组合在一起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值不值得学术界去认真研究呢?人们不仅会问:佛教真的是起源于印度吗?答案是:值得讨论。

佛教的兴盛、工业、农业、手工业的发达造成了当时古蜀国确实为中国西南的一个强盛之地,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所以《山海经》中就有“…都广之野…百谷身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此处的“都广”即为今日之成都平原。此地乃物产丰富,土地肥沃,人民居安业,后人将此情景扩至四川全省,称之为“天府之国”。其实,此“天府之国”是一讹传,查“天府”一词,首见于《周礼·大宗伯》中,其中说:“天府掌祖庙之守藏,凡国之玉镇大宝藏焉”。

佛教的起源可能在中国四川广汉古蜀国。早在B.C.2000年前,有一条从川(成都)-云(云南)-缅(缅甸)-印(度)-阿(阿富汉)-欧洲的古商道,佛教很可能是沿着这条古商道传播到印度去的。众所周知,商贸大道的开通必然引起文化思想艺术的交流,稍晚及之后,另一支则经云南通过缅甸、泰国进入印度东北部和整个喜马拉雅山脉的南侧,这一带往东也正是佛教最流行的区域。不久前,人们还在印度北部山区发现了迄今4500年前有人在当地创作的中国龙的岩画。

本文由此勘论:老君化胡始于颛顼时期在华夏施行的“绝地天通”的废止“先道”信仰和“鬼神”崇拜的行政命令,促使了那个时期的老君即释迦族先民西迁。西王母和周穆王的西巡不过是慰劳华侨去的,而不是那么晚了还去化胡。

在玄奘游学印度时,其地有个名叫迦摩缕波的国家,国王名童子王,他热情地迎请礼奉中国这位高僧。不久王玄策也到这个国家,童子王更是请他回国后把《老子》译成梵文送去。这个翻译任务以后果然由玄奘完成了。

童子王当时告诉王玄策,'先人神圣,从汉地飞来,王于此土,已四千年。'讲这话的时间是一千三百多年前,也就是说:汉人西迁至印度至少已五千多年了。这与他们的载记中,汉地飞来的先人至今己五千多年的说法吻合。据玄奘《西域记》所载当他游印时的人种分布状况,释迦族等地,当时乃为黄种人所居,今日的尼泊尔,更是蒙古族的黄种民族居多。

公元前1041年,第一代佛祖在中印度的尼泊尔诞生,也有人记载说佛祖诞生在公元前565年的尼历正月十五日,世界从此有了人心向善的大本营。公元前 384年第十八代佛祖也就是最后一代佛祖化虹西去,完成佛祖的未了心愿。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历来众说纷纭,经本文考证,现存十八种佛生佛灭的日期记载,从公元前1041年诞生,到公元前384年间卒灭,其中有657年的落差,正好是十八代如来佛治世的时间,与人言中国有认证的佛舍粒约1000颗的基因检测结果,可分属十八人的说法似能犄证。

2、释迦族西迁大背景:颛顼帝绝地天通,驱逐了大量的先道天师

据中新网2013年11月26日电:来自英国杜伦大学的阿查里亚(Kosh Prasad Acharya)26日表示,他们在释迦牟尼出生地蓝毗尼处的摩耶夫人庙下面发掘出了一些木质结构的遗迹。经过检测,这些遗迹可被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据悉,该处遗迹看起来似乎曾种植有树木,而这也与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下其之时曾抓着一棵树枝的描述吻合。

据悉,释迦牟尼出生在蓝毗尼,该处距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大约280公里。每一年,都有大批佛教徒前往蓝毗尼朝圣。尽管有许多关于释迦牟尼生平的记载,但是对于其出生时间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平息。有科学家估计其出生于公元前623年,但许多学者则认为公元前390年到公元前340是一个较为可靠的区间。而该遗迹的发现有望解决关于释迦牟尼出生时间的争论。

本文认为:释迦牟尼是一个创教家族,四千五百年前在颛顼帝“绝地天通”的宗教迫害,和禁道的《道德经》的行政命令的格杀,加上古太湖古杭州湾和古丹阳湖水浸的影响下,他们举族随尧舜禹族西迁的洪流,经安徽宣城宛陵,至江西新干吴城、湖南常德武陵、四川武阳彭山,分别向西南、西北和正西迁徙,最后到达了甘肃天水、西藏象雄和陕西陈仓等地。除去帝颛顼的“绝地天通”,尧舜二帝的“迁三苗于三危”,也有一些在四川“迷昜”因与北上中原西北的同胞失散,而走向西南藏南的先民。

《国语·楚语下》言:“古者民、神不杂”及“民、神杂糅…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献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邛司地以属民,是谓绝地、天通”。正是这次“绝地天通”的宗教迫害运动,导致了华夏内陆的“教民”既“苖傩”,几乎百分之百地被迫离开江淮,迁徙到云贵川和朝韩日及以远。颛顼终于以“民神杂糅”为借口,一举干掉了政敌,以蚩尤为污名的亥族寒人现在开始要脊负着三苗九黎的乱党之名,向地球的四极流亡了。

据《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尧),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史前的荆蛮在江苏宜兴至溧水一带,宜兴古称荆都、溧水有荆溪,淮是指淮河流域,荆淮就是指江浙地区。“西戎”又为“西羌”,羌藏同源,说明藏人祖源在三苗,既江淮、荆州地区。据《氏族典》记:神农、炎帝、祝融、蚩尤、共工及羌族都为姜姓,“羌乃姜姓三苗之后”。

3、绝地天通始末:《道德经》是对先道天师们的驱离政令

关于绝地天通,《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高诱注:“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四千六百年前,华夏的执政者颛顼在《尚书·吕刑》中记载了颛顼“命重、黎绝地天通…为民师而命以民事”的大事件,说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将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强行分开,高压下结束了文明开化以来政教合一的局面,开创了市俗政治为绝对主流的市俗政权,宗教干政或政教合一的政权在华夏和中国从此一去不返,这就是神话中所说的“绝地天通”。

在此之前,由于淮河霸主“巫支祁”的捣乱,治淮工程进度极慢,应龙(不是大禹)召集百神想方设法,鸿蒙氏、商章氏等畏惧巫支祁,消极怠工。应龙很生气,把沿淮一带的鸿蒙氏、商章氏等大小头目都联合起来严密督办,终于降服了巫支祁部。于是,始著于四千多年前的虞史《山海经》曰:“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巫支奇、吴支祁)…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轻利倏忽”,一看便知是吐火罗种的白汉人。轰轰烈烈的绝对天通运动,通过外驱天道先师、内镇社功巨酋,经过500年的拼借神力,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由于史前先道的巨大成功,严重掣肘了帝王及阁僚的威权,迫使当时的国家机器发生出了令人恐惧的行政命令。由三十世老子起草,由末世颛顼大帝督办的“绝地天通”运动,就是人类最早、规模最大、延时最长的宗教大清洗,并导致了长达千年的“种族隔离”或“宗教灭绝”的迁徙。让一切对先道有割不断情缘的人民、氏族、部落和方国的君臣,和释迦牟尼君在华夏流光溢彩的家族,全部离开其赖以生存的江淮故地,几乎尽数流落到史前华夏的东西南北的边疆及更远,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先道及奇术在华夏大地上几乎全面失传。下面就让我们再读一遍那个由颛顼督办、老子起草的划时代的重要文献:

为了宣言即将进行的针对天道先师的清洗运动的正义与必须,《道德经/五十三章》发表出檄文说:“大道甚夷(本来很宽),而人好径(变成歧途)。(所以导致了)朝甚除(无人上朝),田甚芜(全是荒草),仓甚虚(物资篑乏);(大师们)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比盗匪更甚)。非道也哉(离经叛道啦)”! “使我介然有知(如果我们还不警醒),行于大道(顺其自然),唯施是畏(后果将会是多么可怕啊)”。 不愧为《道德经》政府最后通牒的行文,任何人也挑剔不了它的任何毛病了。

如果再看一遍本文注疏过的《道德经/五十三章》译文,你就更加会佩服老聃同志对先道的了解与针砭致命而深刻:“大道原本是光明而阳光的坦途,但人们却常常会因故而走入猥琐不堪的歧途。为了修行其术,他们甚至君不临朝夫不亲田,弄得朝政疏离、田地荒芜、国库空虚。而所谓的得道者们却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哪里还有什么道统,这与寄生虫和盗匪还有什么不同啊 。假如我们不能及时清醒地意识到放任其自流的后果,而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必然要走上不能御持的方向,这才是我们与修道者飞升前唯一要深刻思考或庄严抉择的啊”!

本文作者不得不佩服这部《道德经》作者的立意庄严、文藻辞丽、证据确凿,直奔对天道_先道_大道_人道和道家的灭其道、毁其国的主题,不失为大国圣君无可拮抗的行政命令。面对如此浅显明白的对史前道家的《取缔令》,却有假装看不懂先秦文献,更不懂先秦社会学的好事者,仍在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地把它论述为道德_道统_道教_道法_道术和道士的始祖,不由分说地硬要把《道德经》胡诌成创道宣言,想必这就是“本末倒置、颠倒黑白、南辕北辙”的各类解读《道德经》版本中最无以复加的终极版了。面对这种风格到处都是的学术奇葩,本文作者只能哈哈大笑或仰天长啸地无语而言了。

4、沙门佛教,源自古华夏“萨满”和“羡门”方道者

伴随着天道群体在史前华夏的全军复灭,华夏周边的各种原始宗教开始雨后春笋一般地此起彼伏抜地而起。一般认为,萨满教起于原始渔猎时代。萨满教的理论根基是万物有灵论。但是,直到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正如拜火教崛起于中亚与西亚、婆罗门狂欢于上下印度、萨满教几乎独占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坛,并伴随着先道家族无数分支的西迁、北上、东进与南下,逐渐影响到了通古斯、朝日韩、爱斯基摩、阿拉斯加与南北美。

我们是几乎可以用天道变身后余烬的复燃来形容流徙中的先道对他们产生的刺激或升华、革命与突变来形容的。这也能从祝融火神教邅变为拜火教、彭傩门转译成婆罗门、羡门进化为萨满与沙弥中可以管中窥豹。近代史证与文献认为:“萨满”一词也可音译为“珊蛮”“嚓玛”等。该词源自通古斯语saman与北美印第安语shamman,原词含有:智者、晓彻、探究、等意,与道教和佛教天师的“得道者”、“顿悟者”几乎如出一辙。

(1)沙门或沙弥,源于萨满或羡门向印度的进入

方汉文《中国文化研究 》2004年1期 >《萨满、羡门与沙门:佛教入华时间新释》认为:沙弥或沙门,就是“雅利安人的宗教与一种外来宗教萨满教结合产生了沙门佛教的俗称。但是,萨满教具体进入印度的时间已经很难确定,至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史前即已经进入,成为印度河流域宗教的主流,以后发展中与婆罗门教合流,产生佛教。也有一种可能性,即是列国时代进入,产生宗教改革”。

方文还说:“笔者倾向于前一种说法,印度历史不发达,上古历史记载少,但如果是列国时代进入仍然有可能有所记录。沙门(samana)也就是梵文中的 śramaṇa,在梵文中是出家人或是苦行者的含义,所以可以说沙门是一种宗教思想。与沙门思想有关的宗教相当多,它们都属于一个大的教派,一个不同于传统婆罗门的教派,如佛教就是其中之一,佛陀就被称为‘沙门乔答摩’”。

(2)沙弥源于萨满,萨满源于羡门,或羡门源于萨满

“萨满”或“羡门”一词最早是在我国史籍中出现的,泛指有养生(道)修心(佛)方术的高士。羡,超越、富余,羡,《广韵》:“馀也”。《诗·小雅》:“四方有羡”。《传》:“羡,馀也”。《笺》:“四方之人,尽有饶馀”。《史记·货殖传》:“时有奇羡”。《注》:“奇羡,谓时有馀衍也”。《周礼·小司徒》“以其余为羡”。羡门,超越者的平台。

(1)《文选·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高唐赋>》就有“有方之士,羡门高傒,上成郁林,公乐聚谷,进纯牺,祷琁室。醮诸神,礼太一”。李善注:(羡门高傒,上成郁林,)“盖亦方士也”。傒,上古谓有专长的人。

(2)《汉书.郊祀志》:“充尚、羡门…皆燕人,为方令道,形辞销化玉”。

(3)《后汉书·方术传下》说:“上成”,复姓。汉有上成公。《礼记·明堂位》言:“郁尊用黄目”。郑玄注:“郁尊,郁鬯之器”。郁林,广也,大也。

(4)《文选·嵇康》说:“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即(采用这种方法或这样做)可以与高僧比长寿,与仙道赛健康的意思。

(5)宋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兀室奸滑而有才…国人号为珊蛮(萨满)。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

“萨满”一词主要通行于通古斯、艾斯基摩、白令路桥至阿拉斯加等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北方各民族中,在世界其他地区对类似的神职人员各民族均有不同的称呼,但国际学术界也将其统称为萨满。萨满一般都分为神祗萨满和家族萨满。

三、“汉藏同源”和鬼族鬼方“老君化胡”的论述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入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毕沅补注:“旧校云:‘契’一作‘刻’”。用这则楚人刻舟求剑的寓言,来写照传统史学界和一般社会学对华夏上古史进行考证和论述的过程,特别是他们在此过程从认识论、方法论和系统论的选择与运用的过程,相信是非常贴切的。

1、白人的祖先在西藏,藏人的祖先是羌人,羌人的祖先在江淮

江淮在经历了“炎黄大战”等政治与军事的动荡,和“绝地天通”等宗教与文化的洗劫后,开始了规模宏大又历时久远的“舜族西迁”。这个“动荡”和“洗劫”的过程,在“西迁”过程又分迁为“南下”“北上”和“东进”,除掉一万年前的那些,持续了约两千年时间,影响到华夏文明发源地江南苏浙皖交界处以外,含今天大中华圈的所有区域,和西亚北非东欧南北美。

虽然华夏文明史中从未缺少和中断过对“大人、长人、白狄、白苗和白汉人”等非黄种蒙古人种的记录和描述,传统史学界和一般社会学还是要坚持白人就是西方,中国62万年前的白人是从20万年前的西方或6万年前的非洲走出来的。他们仍然要坚持“华人既黄人”、“汉人既蒙古人”等混帐而又外行的认识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白人的起源在中国。

他们把很多到中国的西南西藏和江南江淮来“寻根”的西方人的行为解释为“旅游”与“科考”,但是本文认为:藏人的祖先是羌人,羌人的祖先在江淮,释迦牟尼祖籍在苏浙皖交界的地方,“寻根”就是站在终点回望起点,而有些人总是乐此不疲地站在那里面对终点进行“寻根”。

传统史学界和一般社会学对华夏上古史进行考证和论述的过程,习惯了从上述“动荡”和“洗劫”时、波涛荡漾至远岸的河床上的江淮水渍的化石基因,反论到江淮是这些水渍的后代。为什么他们会这样立论或结论呢?“理由”和“证据”很明显:因为“远岸的水渍”酷肖“江淮的水渍”。江淮是波涛,尼泊尔是远岸,佛就是水渍吗?

2、盘古族牛图腾的“释家牟厘”与“释迦牟尼”

徐整《艺文类聚》引《三五历纪》“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九黎族群在史前时期,一直活跃于湖湘地区,《尚书》中的“勘黎”,即与南征湖湘有关。到了春秋战国的后期,九黎后裔才以九夷之名,被安置于苏鲁东部沿海一带。中原王朝称其为“黎民”,相当于先世说的“南蛮”。黎又作“里”或“厘”,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对史颂簋铭文的释文如下:“隹(唯)三年五月丁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颂(省)稣、友(有)里君(黎民)百生(姓)帅隅盩于成周”。

《山海经》有大人之国,厘(黎)姓。《路史》云:“燕(炎)后有厘氏”。又云:“厘连之后有厘氏”。罗泌《路史》卷二十五:“防风,厘姓。守封禺之间。二山在今湖之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刘向《辨物》载: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厘通黎,又作耆,从遥远的炎帝起,苏浙皖间的“封渊”与“禺山”一带就孕育了九黎的先民,孔仲尼上述几句,就概括出了一个简易的黎民既厘氏的迁徙史。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牛图腾的炎帝黎(厘)之后立有许多姜姓支国,《风俗通》“黎,为蚩尤九黎之后”,除释家的牟厘国西迁尼泊尔创立了佛教后译称释迦牟尼外,《左传·昭公四年》杜预注还介绍了另一个留守本土并东进山东的牛牟国,“黎,东夷国名”。炎帝厘之后立有姜姓牟国,牟《说文》“牟,牛鸣也,从牛,象其声”,牟人以牛为图腾而名牟,罗谧《路史纪丙·高辛后》载“牟子爵,祝融后,续志云:泰山牟平县,故牟国,今文登”。

释迦牟尼族的先祖和佛教文化的渊源均来自中国的“白汉人”西迁,即传说中的老君化胡。老君不是老子,老子也不是李聃,老君和老子是先夏时代至商周的移民领袖和先道领袖的简称,华夏民族在缅甸、尼泊尔、泰老柬和越南等上古印度的边缘地区,留下过大量教化当地土著的遗迹,甚至具体到无所不在。

既然释迦牟尼的舍利,经基因炭测后被确定是中国人,人们还在印度北部山区发现了4500年前的中国龙的岩画,和印度童子王告诉本文作者在初唐的先祖王玄策其先人从汉地飞来已五千多年的说法,据此,我们可以下结论说:老君化胡不是始于周穆王时期,而至少是始于在华夏施行的“绝地天通”,废止“先道”信仰和“鬼神”崇拜的行政命令的颛顼时期暨有虞氏的天吴国朝后期,促使了那个时期的老君即释迦族先民西迁。 

3、本文作者狗尾续貂,完成乃祖王浮《老子化胡》论述

中国古代的学术界坚持“老君化胡”的论述,这个老君化胡的时间点正好契合了印度北部山区4500年前的中国龙的岩画,和印度童子王的先祖从汉地飞来已五千多年的说法,据《录异记》记载,鬼谷子“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复还中国,居汉滨鬼谷山”。

沿袭以上多证,本文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展了“汉藏同源”的研究,和“老君化胡”的考证,本文还专门撰写了能为其西晋先祖王浮《化胡经》狗尾续貂的专论,以弥足《化胡经》证据方面的仓促,鬼谷子随老君西化流沙,证明了“鬼、老”一家且非止一代,“鬼”与“老”数代流寓于“西藏”和“流沙”的载记。“流沙”包含阿富汗等印度雅利安人的祖源地西羌及以远。

《后汉书·西羌传》云:“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潜夫论》云:“危氏,三苗之后”。《舜典/传》云:“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今西藏、蒙古、新疆、甘青、中亚、西亚、北非和地中海的华夏印迹,多来自这一族的开创与后续。事实上华夏民族从远古以降,在人种、文明、姓氏与宗教的播迁与交流方面,这一支的影响最大,成就最高,体系也最完整。有神的牛人蚩尤族中的一支,于是就向西南来到了中印度的尼泊尔地方。

4、从鬼方、鬼侯和鬼族,到鬼部、《鬼藏易》和《归藏易》

鬼族也叫鬼国,商汤的首领中既有鬼侯,据《续文献通考氏族典》第十一卷载:“在炎帝之前就已有隗氏、大隗氏、无怀氏等51氏姓”,

隗姓鬼氏在《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及出土的《小盂鼎》中有稽。甲骨卜辞中亦有“鬼方易”的记载,西藏吐蕃十八部中有“鬼”族,吐蕃前藏地十个王朝中第六个也是鬼族。

《汉书·武帝纪》:“今天下大酺五日膢五日”。商之祖高辛氏即九膢,九膢亦即奎膢。九、鬼、皋、奎等字在古音亦同。商之祭膢(鬼)神于桑林,而桑林本封豨所居之“封禺”,封禺既今南京汤泉之禺谷虞渊。

宋亦箫《大夏(吐火罗)新探》认为:“鬼方是吐火罗人”,“吐火罗人的一支虞氏也称禺氏、禺知(月氏、肉知)”。加拿大蒲立本“公元前5000年原始汉语和所谓吐火罗语同源同族”说,是当前西方汉学界主流说法。德国马括德、嘉兴沈乙庵根据《新唐书·西域传》提出“大夏即吐火罗”说,广为近世史学界接受。

沈兼士《“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认为许慎《说文解字》释“鬼”之本义为“人所归”有偏颇,指出“鬼”字与“禺”同属,故“禺”既“鬼”,《归藏易》既为《鬼藏易》矣。汉藏自古一家,羌汉同出一源,藏独毫无道理。

四、《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

作者:印顺法师 1、2、3、4、5…(前略)

6、 释迦族来自东方  

阿夷罗婆提河,即现在的哥格拉河;发源於雪山的北麓,经尼泊尔,东南流入於恒河。在此阿夷罗婆提河以北,雪山以南,有释迦族。佛教的大师释迦牟尼,即出於此族的迦毗罗城。释尊时代的释迦族。城邑很多,如天邑、黄枕邑、弭留利邑、石主邑等;迦毗罗是其中的首府。当时的释迦族,是城邦制的国,一城一聚;都有高度的自治权,总名之为舍夷国。舍夷,或作释礓搜,释翅或释翅 提,与释迦同一语原Sak,是以族名为国名而多少变化他的尾音(舍夷是女声)。自佛教发扬以后,迦毗罗城的光荣,代表了舍夷国。晋法显与唐玄奘们,也就总称之为迦毗罗国了。

一八九八年一月,法人W·C·Peppa在尼泊尔南境的 Pipra^va^( 北纬二十七度三十七分,东经八十三度八分),掘得释迦族所供养的释尊舍利瓶;古代释迦族居住的区域,因此得到了更确切的决定。…经律一致的传说,释迦族是从别处迁来的。据说:有一位生长在甘蔗园中的懿师摩(异译作懿摩、!4钴摩、一摩、声摩、鼓摩),是瞿昙仙的子孙,所以姓瞿昙。等到作了国王,就称为甘蔗王。甘蔗王有四位庶子,为王大夫人的谗言嫉妒,逼得与母亲姊妹们离开祖国,到处流离。渡过了傍罗河,到雪山下,就住下了。造了迦毗罗城,渐渐的繁荣起来,这就是释迦族起源的故事。

7、释尊时代的印度国族

释迦族为东方的,这不但考察他的故乡,从他在东西国族中的地位,也可以明白的看出来。释尊的时代(西元前五世纪),恒河流域诸国族的分布,最好把他分为三区:甲、阿夷罗婆提河东南流,入於恒河而东流,在此两河的北岸,雪山以南,一直向东分布的民族。乙、此二河下流的南岸,波罗奈以东的国族。丙、波罗奈以西的恒河上流的国族。此三区中,甲与乙是东方的;甲区与释迦族的关系最深。乙区也有大量的非阿利安人,所受阿利安的传统文化,要深一点(沿恒河东下,交通便利些)。丙区是阿利安人东进的大本营。

从释尊游化的情形说,也看出佛教的接近东方。濠萨罗国的舍卫城,虽是释尊久住的地方,但常受婆罗门的逼害。佛在王舍城与毗舍离,主要的是与极端的苦行者,纵欲者的新宗教抗辨(提婆达多的逼害佛教,也还是出於释族的)。而在舍卫城,如旃霨婆罗门女的带盂谤佛;孙陀利女的自杀诬陷;健骂婆罗门的骂佛:受婆罗门的逼害,圣典中是随处可见的。即佛在显兰若邑的三月食马麦,也还是受了婆罗门的欺骗(显兰若属濠萨罗)。…然而在释尊长期的教化下,舍卫城到底成了佛教的重镇。释尊教化的情形,虽不一定与释迦族有必然的关系,但也可窥见释沙门文化的接近於东方。

8、东方新宗教的勃兴

西元前五六世纪,东方印度新宗教的勃兴,实为世界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如从阿利安的文化传统说,从此时起,即进入修多罗时代。新宗教勃兴以前,传统宗教的动态,先略为叙述。…拘罗地方的正统婆罗门教,在东方的奥义书与新宗教的勃兴中,没落了。说他没落,意思是说他不能成为印度文化的时代主流,他的保持固有壁垒与强韧的反抗,其实还是有力的进行。不过,他在东方,确乎是失败了。拘罗地方的梵书,通常分为三部门,即仪规、释义、吠檀多。吠檀多的意义,即吠陀之终极。梵书中的森林书,阐述吠陀的精义,即理智与理性的;奥义书从此流出,大大的在东方发展。

9、释迦的真谛

释迦牟尼的创设佛教,为东方新宗教的大成功,给予人类非常的影响,尤其是亚洲。释尊的佛教,自有独到的深见。然而他也曾饫陶於印度的文明(释迦族邻接西方,所以释尊的了解西方,不是六师们可及的),也需要适应印度的文明。他於时代的一切,摄取精英,吐弃糟粕;在这些上,特别的容易看出释迦的真 谛。…释尊到东方修学,接触东方的时代精神;佛教的真精神,是属於东方的。如注重现实经验;重视变化;尊重自由思考;主张种族平等;反对吠陀权威,这些,都与东方的新宗教,采取同样的立场。

东方的宗教,特别是佛教,推进了东方后进民族的发扬。王朝可以兴衰,东方人的强大,一直在前进。这时候,西方在恶运中没落了。宗教的思想分化(后起的六派哲学,都在此时渐渐的分化);宗教制度与社会秩序,在东方崛兴中动 摇;佛教的传布,冲过恒河上流,到达印度河流域了。当时,东方吠舍离人旃陀罗笈多起来,收揽五河地方的人心,驱逐亚历山大王遗留的戍兵;然后回兵东向,创开统一印度的孔雀王朝,定都在东方政教中心的波吒厘。

五十年后,阿恕迦王即位,摩竭陀中心的大帝国,达到非常的隆盛。佛教也进而为印度的国教,弘通到印度以外。印度历史的光荣,不能忽略印度的东方! 印度缺乏明确的历史,尤其是东方。一般人,专凭西方婆罗门文化的传说,不知东方人自有古代史的传说,这是应该考虑的。佛教起於东方;他的根本圣典,在西元三世纪的阿恕迦王时代,已明确编定。佛教的传说,与《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往世书》等比起来,有的还要早得多。在东方人传说的东方中,如东方印度初民文化的自发性;东方民族的西进;释迦族的起源於阿湿摩,都是值得重视的。

五、三苗九黎、“彝”、“羌”及“藏”的血缘联系

在《梨俱吠陀》的诵诗中,曾经记载了一种出家修行者,称为“牟尼”,他蓄长发、着褐色的脏衣、可以神足飞行,饮毒汁而无事。“释迦牟尼”可意译为,“来自释迦族的得道者”、 “释迦族的修行者”、“释迦族的圣人”。

无独有偶,与佛佗父族和母族一脉同源的末世炎帝王倪,正是这个“蓄长发”、“神足飞行”与“喝饮毒汁而无事”的家族或教派的有史志记录的正教创始人。其家族中著名的秘学遗产有(1)“王倪飞步”、(2)“王亥健步”、(3)“王子乔飞仙”、(4)“王褒解毒茶”等,映照出释迦牟尼族相应的特征。下面我们将逐项解读:

1、世界上唯一有史可证的“肋生”人类

传统上认为“憍昙弥”、乔达摩或“瞿昙”(Gautama)是释迦牟尼的氏族名称,即释迦族祖先的姓氏。但这个姓氏,可能与大智舍利弗、富楼那类似,是从母姓而来;也可能是依照古印度贵族的习惯,由《梨俱吠陀》赞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乔答摩,所取的另一个名字。又因为释迦牟尼是出家的修道者,故称“瞿昙沙门”。

“生下了太子悉达多。经典记载四月八日,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诞生于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太子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花,并且举目四顾,自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世界上有肋生记录的家族仅此一家,且其家族的图腾都是“牛”。而这个神奇的“牛”,就在下节的

巧合的是:瞿昙的祖先陆终妻女嬇(鬼方公主)就曾肋生六子。陆父的爷爷颛顼帝有传世之子二十四人,名老童(卷章、重献)、伯服、中骗、驩头(欢兜、欢头)、淑士、三面、季禺、魍魉(汪罔与方良、方相)、虐鬼、小儿鬼、穷鬼、梼杌、吴回(黎邛)、穷蝉、苗民(瑶民)、苍舒、敳颓、梼戭、大临、尨降、鲧、庭坚(皋陶、咎繇、祝融)、仲容(中容、容成、讼城)、叔达等。

关于上述喜欢肋生的“牛”族,《史记/三代世表》有记载说:“穷蝉生子敬康;敬康生句望;旬望生乔牛;乔牛生瞽瞍;瞽瞍生舜”,舜既汉人西迁的首领,这一支有效到达西藏和更西地区的史证是极充分的。而这个家族西迁之前所长期世代驻扎的祖地,正是本文题行所议的核心:“江淮”。

三苗和苗民源出于何地呢?《山海经·大荒南经》:“赤水出昆仑“。”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郭濮注:昔尧以天下为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一曰三毛国”。《淮南子·地行训》“:(昆仑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弱水…南至于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山海经·大荒北经》记:“

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注:三苗之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长江南北,都有三苗之民。在华夏古今的部落图腾中,只有南京的市徽是有翼的麒麟(驩头),也说明了三苗之都就在南京。

2、吴人祝融、江淮共工,都是释迦族的上源

陆终身世的另一个版本是颛顼长子老童。老童生子重献与黎邛。重献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与次子陆终。颛顼另一子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立族,后世既有三苗与九黎。《山海经·大荒东经》里讲“帝俊生中容”,中容同容城,句容城为中容即容城所城,句容茅山既三苗之城。《史记·楚世家》说:“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帝喾高辛即帝舜,由此可知重黎与帝舜同时。

祝融是谁呢?朱熹《楚辞集解》说:“南方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山海经》的说明也来了:“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可知祝融是末代炎帝的五世孙。由于共工是江淮人士,使我们了解到祝融也吴人(吴回)。

《国语·楚语下》言:“古者民、神不杂…及…民、神杂糅…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献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邛司地以属民,是谓绝地、天通”。正是这次“绝地天通”的宗教迫害运动,以“神民杂糅不妥”等莫须有的原罪驱逐了“善道”的先道天师们,导致了华夏内陆的“教民”既苖“傩”,几乎百分之百地被迫离开江淮,迁徙到云贵川和朝韩日及以远,其中就包括了释迦族肋生的祖先。

现代有学者据此认为,释迦牟尼应不是纯粹雅利安人。加上释迦族僻处雅利安人国土边缘的尼泊尔地方,从当时到今天此地都叫尼泊尔,从行政制辖的法律意义言,尼泊尔从来都不是一个叫印度的国家所辖,释迦族的血统应出身自印度东方土著民族即黄色人种。印度东方是哪里呢?那就是古代的华夏,至少肯定不是印度。

3、西藏与藏南的钵苯番蕃,都是盘古的直系后代

一万年前至四千五百年前,华夏多次发生过史前最后的大洪冰,迫使长江改道变成了“天堑”,将江南一带的苏浙皖边区一分为二。为了躲避洪水,盘古燧人伏羲、炎黄蚩、陶唐虞、尧舜禹等人在不同时段率百姓沿长江两岸上溯“西迁、南下、北上和东进”,族群呈喷发式散播到沿江至江源的西南和西北。在西藏、新疆、尼泊尔和印度的“僰濮”之人,是华夏民族人文共祖盘古、最原创最正宗最无混血的后代。

他们群聚在从江淮到藏南广阔的史前领土内,其中较大的分支聚居地有东南亚的“婆波”;东北亚的“普樸”;西南的“蕃苯”;正南的“盘番”;中原的“亳薄” 西北的“唐兀”和正北的“唐古”等。在艾斯基摩、通古斯和印第安等地,人们不难发现“僰濮”后裔。移民潮持续了数千年,史称“鬼方北移”和“舜族西迁”,亲爱所至,漫漶难离,逝者如斯夫。

舜和契都是商祖,传承了盘古与盘瓠文化。“商”通“汤”,“番”音“盘”,其族称盘古、汤古或汤盘。《史记/苏秦列传》又称“番吾”;苏皖边界一带至今还在说有点讨厌又有点讨喜的人是“番吾”(音:饭焐)。王晖《盘古考源》认为:“盘瓠、盘古等名…是从社神‘亳土(社)’之亳、薄、蒲转而为双音词薄姑、蒲姑、番吾后发展而来的”。

据汤锦程《汤姓源流.江西卷》载:潘姓为殷族始祖汤契后裔,《世本.居篇》曰:“契居番”。其后裔则以祖先封邑为氏,为番氏;临水而居者则曰“潘”氏。《括地志》曰:潘“今妫州城也”。王耿按:“番”既“潘、盘、繁、樊、鄱、蕃、嶓、薄、蒲、濮、僰、亳”等字(姓)的字(姓)根。

盘古族的诞生地和聚居地,盘古族建立的远古国家,出现过很多版本,瑶族《评王券谍》最具代表性:“瑶人原住南京七宝洞会稽山(茅山、涂山)…盘瓠与公主成婚后…迎入会稽山安位”。《周礼》说:“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十道志》言:“会稽山本名苗山,一名涂山”。《说文》曰:涂山,“会稽山也”。《水经·淮水注》云“涂山有会稽之名”。本文按:苗山也是瑶山、三苗和三鱙“音转”与“左言”。

关于会稽山、茅山、涂山和苗山的关系《史记•夏本纪》说:“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绍兴地方志《越绝书》言:“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一本作稽),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山)”。本文认为:把茅山更名为会稽山之说,应会将大禹国都从茅山迁至会稽山之误。

六、道家是全球最早的宗教,舜族西迁也可谓传道授教

张毅《印度宗教与中国佛教》一书中指出,道教传播印度,主要是通过滇缅线,即今所谓南方丝绸之路进行的。此论甚为精到。根据此论,中国道教房中术传播路线为,西端连接西南丝绸之路终点的印度密宗发源地迦摩缕波(阿萨姆),东端连接西南丝绸之路另一终点,即中国早期道教——天师道发源地川西成都地区。本文认为,我们必须有理由相信:中国道教房中术进入印度的传播路线与到达时间,就是释迦族与白汉人进入尼泊尔和阿富汗时空的后续。

1、印佛与藏佛的“密教双修”,就是道家的“房中导引”

《中国科学技术史》说:“乍视之下,密宗似乎是从印度输入中国的。但仔细探究其(形成)时间,倒使我们认为,至少可能其全部东西都是道教的”。《中国古代房内考·附录》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也指出了这一点,他说:“由于基于止精法的房中秘术从纪元初便盛行于中国,而其时在印度却毫无迹象,所以很明显金刚乘的这一特点当是经阿萨姆邦从中国传入印度”。

姚有为《让全世界了解喇嘛教“男女双修”的真相》文介绍:一些印度学者发现,《度母秘义经》、《风神咒坦多罗》、《摩诃支那道修法》、《弥曼山坦多罗》、《梵天坦多罗》等几部婆罗门教梵文献,都提到印度密教中与救度母崇拜或独结母崇拜有关的“女人道”来自中国,印度密教中奉行的“五真性”供养也与中国有关。《度母经》和《风神咒坦多罗》还提到在公元4世纪时,伐湿斯塔曾亲赴中国向道教徒学习“摩诃支那功”。密教古典《楼陀罗问对》卷17说,梵天之子瓦西沙曾苦修数年而未得成就,于是其父劝他求取“中国修炼法”。

他后来到了中国,见佛陀身边有无数裸体术士饮酒吃肉并与美女性交。他感到惶惑之际,佛陀乃以性仪及五摩之义授与他。所谓“五摩”,乃是饮酒、食鱼、食肉、性准备、男女群交。这里所载的正是中国早期道教——西南天师道所举行的“合气”仪式。另外一部权威的密教经典《梵天问对》、又称《风神合璧旦多罗》也记载了大体相同的说法,说是密宗大师殊胜曾远赴“摩诃支那”和“秦地”学习正道,却见佛陀沉缅于醇酒美妇,疑问之下,佛陀向他传授了“五摩功”。

《神仙传·张道陵》记载了张道陵向其徒众传授房中术作为修炼之法,还用房中术为平民治病。也就是说,与病人性交就可以治好他的病了。德国大夫弗洛依德(1856-1939)学派,就沿着张大夫等人的思路,创作了著名的《梦的解析》,不管别人有什么病,他都让别人用性交解决。至于张道陵是怎样以房中术为人治病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记载的史书。但从反面却可以找到一些资料。例如,北周时有个叫甄鸾的人,曾做汉中郡守,他精于算经,又有功于考证之学,可算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数学家、学问家。

甄鸾本来是个道教徒,后来叛道而皈依佛门,对道教反戈一击,写了《笑道论》,对道教大肆揭发、批判。天师道不仅向教徒传授房中术作为修炼之法,还要举行充满神秘气氛的仪式,称为“中气真术”,又称“合气”。这种仪式在朔、望之夜举行,在这以前,男女要戒斋三日。仪式上先舞蹈,然后男女们成对地实施“合气”,所谓的“合气”就是性交。很显然,若用现代语言简要描述张道陵和他的教徒修炼房中术的方式,那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群交。这也许是可以襄证印度与西藏的密教和淫佛,就是张道陵等人的师徒。

2、今天的“五希”与“五那”,是华夏文明在全球开花

历代各国、各族和各地形成的各教的教祖、教宗、教仪和教诣间,对“仁”与“善”、“爱”与“真”的向上的追求,以及对“养生”与“修身”、“显灵”与“救赎”等自我和来生的完善的努力,其实是没有本质的差异的。由于稻作先民的日月崇拜与火神崇拜,在“傩”民既“糯”民的迁徙播散的过程,他们的文明与科技也随之遍布全球,其中最著名的证据,就是“共济会”的“打石者”联盟,与“雅典娜家族”的“赛里斯坦”血缘。

《全球通史/1500年前的世界》一书提到,西亚文明的烂觞—“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这就揭示了江淮-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文明的链条的起迄,因为“糯”在江淮。

本文认为:“五希”和“五那”是“以那(江苏东海)、祁那(江苏淮安)、支那(云南德宏)、朝那(甘肃庄浪)、希腊(地中海)、赛里斯(北非)和希那尔(苏美尔)”等华人西迁、北上、南下和东进的集结地与转运站,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番号。

希腊的“雅典娜”家族来自埃及与利比亚边界的“赛里斯”。北非的“赛里斯”家族又来自西亚的“苏美尔”既“希美尔”或“希那尔”。西亚的“希那尔”家族来自中国的西王母既玄女嫦娥的家族。

这些在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基督教《旧约全书》里都能得到论证,苏美尔可译为“苏那尔”、“希那尔”既“希那”,“支那”,或“示拿“、“希腊”等,也就是“粳糯”、“China”既梵语中“得道者的国家”。

苏美尔人就是地道的长江流域的水稻农耕粳糯人,和由王耿考证出的“得道者的国度”。“五印”是殷商(印汤)、印地(印度)、印加(玛雅)、印第安(南美)和印底(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的第一字的速读)。

结 语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颛顼(黄帝之后,约迄今4500年前的帝王)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一眼看去,这个从“女娲之肠”生出的“灵山十巫,就是“有神十人”,应该就是有史可溯的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家和传道者了。那么,他们究竟出于何处,仙乡几何呢?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这么具体这么紧密的地理坐标,连方位与名称都与今天的西北角至东北角丝毫没有错位,解释或擘画这个画面或文字,对于任何一个有资格读 《山海经》的南京学者,都不会有任何问题,几乎不会有丝毫的困难。

经中的两黄兽指东西梁山(在马鞍山近南京)、寒署指阴阳营与八卦洲(在南京鼓楼区与棲霞区)、湿山指求雨山(在南京浦口区)、幕山指幕府山(在南京棲霞区)、共工国山今有寒荒国之韩井,在江苏宿迁与淮安间的泗洪与盱眙,灵山在南京江宁汤山。这些在区域内可以呼应的原始地名,与其图符典籍的古代译文的啮合度甚至是丝毫不差。

栗广之野是指江苏南京的溧水至地至安徽宣城的广德间的栗陆氏史前国家,由于“补燧与神戎之战”中,防守方有汤池百丈、石城千仞、甲兵十万,却因“亡栗”而“弗能征”,于是在栗陆国开凿了溧水后,未若“止战言和”或比“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更加有智谋,双方虽未交战,却被史家撰入全人类时向最早最具示范性的著名战争,“补燧与神戎之战”和“神农之教”,而进入了后人“和为贵”思想库的最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