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满眼泪光,满身是伤

你所了解的张居正是怎么样的?是无私奉献的大功臣还是擅于玩弄权术的阴谋家?

对于张居正这个人确实很难做出评价。你说他是好人,可他在官场上的阴谋诡计玩的非常顺手;你说他是坏人,可他又一直都在做好事。

王世贞评价他“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虎负不可下,鱼烂不复顾”。

陈泽敏说他有着天使与恶魔这两面。他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一个孤独的英雄。

如果非要给他下一个定义,那不如就说他是一个好国臣。

天才落榜,浴火重生

明朝嘉靖四年,张居正在江陵诞生了

据说在张居正出生前他的祖父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一只白龟在水中游行。

古时候白龟代表着权利,水则代表着财富。于是他的祖父便给他取名张白圭。

张白圭从小天资聪颖,是荆州府远近闻名的小天才。

十二岁时张白圭考中秀才,得到了荆州知府李士翱的喜爱,并此改名为张居正。

十六岁时张居正去参加乡试,却意外的名落孙山。事后真相大白,原来是湖广巡抚顾璘在中间阻挠。

事实上对于张居正这个少年天才不仅是乡里乡亲很看好他,江陵府中几位重要官员也很器重他。其中最器重他的也是这个湖广巡抚顾璘。

因为从顾璘第一次见到张居正就有预感,张居正以后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既然如此器重张居正,那为什么他还要这么做?

因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就是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却未必出众。

唐伯虎和徐文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们都是年少聪慧,可是就因为在科举中落榜最后一蹶不振。

从小变被称为神童的他们,往往会有些心里膨胀。再加上他们的前半生的路都十分顺利,最后导致后来一旦经历打击都能够使他们崩溃。

顾璘不希望以后张居正以后只成为官场上一个舞文弄墨的文人,而希望他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政治人才

就好比说王维,他才华早显,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可他的仕途过于顺利,最终成为了一位优秀的文才而不是政才。

对此张居正是怎么做的呢?张居正是有些沮丧,但并没有因为这个挫折而萎靡不振,而是理解了顾璘对自己的良苦用心。

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能够通过事情的表面现象而看到本质内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且这是一件成年人也未必能够做到的事情。

这件事情也给了张居正一次凤凰涅槃的机会,此后他会更加优秀而不骄躁。

真正成功的人不是不会跌倒,而是跌倒后爬起来能够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奋力前行

初入内阁,政治斗争

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终于考中进士进入朝堂做官,担任庶吉士。

张居正初入翰林院时并没有多少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因为那时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严嵩与夏言的内阁首辅之争。

这场战争最终以夏言被迫害至死,严嵩担任内阁首辅而告终。这场战争的结果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会以夏言的失败而收尾,因为夏言太过刚直而严嵩却刚好与他相反。

在这场斗争中张居正并没有真正的参与进去,可以说他只是一个旁观者。

他亲眼目睹了一个一心为国,光明磊落的人是如何被一个奸佞小人残害。

他也认识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嘉靖三十三年,在看透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后,心灰意冷的张居正借病回乡。

朝堂上的腐败阴暗并不会因为张居正的离开而停止,当初那个作出‘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的少年他励志报国的心也没有改变。

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重返官场。这时候的他已经不是那个会意气用事的张居正了,他已经足够成熟,学会了“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的为官道理。

此后他依次经历了徐阶与严嵩的斗争,徐阶与高拱的斗争。在这两场斗争中,他跟各派的关系都很好,要知道张居正在站政治队伍的时候选择的是徐阶。

他与徐阶的这层关系其它两派都是知道的,张居正也没有避讳这件事。因为在张居正眼里政治关系和私人关系是不同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使严嵩与高拱在与徐阶做斗争时并未牵扯到他。

后来他又经历了最后一场内阁的政治斗争——他与高拱的斗争,在与太监冯保联手后最终赶走了高拱。

现在舞台的中央只剩下了张居正一人,一个属于张居正的时代已经到来。

安抚皇权

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与掌印太监冯保两人上政治上强强联合,权力可谓是倾覆朝野。

可是权利再大也仍只是皇权之外,皇权中最重要的一级就是万历与他的生母李太后,而万历年纪还小,张居正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安抚好李太后。

在嘉靖帝去世后,万历皇帝与李太后就处在一种风雨飘摇的地位,她们母子两个犹如两只惊弓之鸟,她们现在急切的需要一个依靠,不论是心理上的还是政治上的。

此时,张居正走进了她们的世界,给母子二人带去了她们需要的安全感。

张居正为了安抚好李太后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给李太后加尊字,按照当时的礼仪,万历登基后陈皇后和李夫人都可以称作皇太后。

区别是作为正妻的陈皇后在称呼前面可以加两个尊字,而李太后则不能。

张居正力劝礼部尚书潘晟,让他给破例给李太后加尊字,最终结果:陈太后叫仁圣皇太后,李太后就叫慈圣皇太后。

李太后笃信佛教,常在京城外大修寺庙,耗资巨大,而且大多都是铺张浪费。

张居正位居首辅,自然不肯拿国库里的银子来给李太后来满足她的私人欲望,于是第二件事就是将宝和店划归给李太后。

宝和店就等于是皇家的采购中心,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够在此生产经营。将宝和店划给李太后,不仅可以满足李太后的私人兴趣,也不用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可谓是双赢的政策。而且李太后的钱用完了也不会再好意思向张居正要

第三件事就是细节上的事情,但凡李太后在哪建造了寺庙、大桥等工程,张居正都会为李太后写赞文,赞颂李太后的仁义善良。

第四件事,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张居正将李太后的宝贝当做自己的宝贝,这个宝贝就是小万历。

这四件事为张居正赢得了李氏在政治上的支持,这次张居正终于可以全力致力于自己的改革。

励精图治,晚年猝死

万历元年,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要求明确职责,简单来说就是不好好工作的就滚蛋,改变了以往办事拖拉的现象。

万历四年,张居正规定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这下改变了拖欠税粮的状况,使国库日益充裕。

万历七年,他求神宗朱翊钧节省“一切无益之费”,提倡节俭。

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

在正常情况下这一切本该会有条不紊的进行,可就在这期间一个噩耗传来,这件事情让张居正陷入了改革困境,进退两难。

这件事情要是政治上的事情倒还好办,难的是这是私事牵扯到政事。

万历五年,张居正父亲去世了,这给张居正带来了一个大麻烦。按照当时的伦理道德,张居正要给死去的父亲守孝三年,而且在这三年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这个叫丁忧。

这是张居正进行万历新政以来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如果他回乡为父亲守孝二十七个月,那么他为万历新政所做的努力全都白费了,如果不回家守孝,那就只能夺情了。

那个时候夺情的事情其实也不在少数,但是问题是现在要夺情的人是张居正,这就注定了张居正的夺情之路不可能会顺利。

一方面是因为张居正是内阁首辅,面对这样的事情,他最应该回乡守孝为朝廷百官做好一个表率。

另一方面就是张居正改革得罪了不少人,这件事情也是难得一次能够赶张居正下台的机会,朝中大臣自然不会放过。

当然,在万历的支持下,张居正最终夺情成功。这其中艰辛并不是廖廖几字能够说的清楚。

张居正行事作风也因为这次夺情事件而改变了,以前的张居正做事情小心谨慎,夺情事件后的张居正不在理睬别人的意见,而且乐于奢华。

这也怪不得张居正,在夺情事件里他被朝廷百官弹劾,被自己的门生乡友弹劾,没有人理解他为国为民的心情。

他是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张居正连一人之下也没有。面对朝廷上反对他的人他完全可以斩草除根,但是他没有。

整个事件中他是孤独的,无助的,如果不是悲愤到了极点,他又怎么会向一个小官下跪请求他杀了自己!

万历十年,张居正猝死。

悲剧收场

张居正死后全家被抄,连他费心开创的万历新政也被废除。

做出这件事的正是他用尽心思栽培的下一代接班人——小万历,这是那个尊称他为张先生的万历皇帝,跟他亲如父子的万历皇帝。

夺情事件后,张居正对万历小皇帝的管教可以说是严苛了,虽说他跟小万历感情深厚,可是他忽略了小万历仍然是个皇帝。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万历也对他敬爱的张先生产生了不满,他是一个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可他做任何事情都要处处受张居正和李太后的限制。

在万历心中,他最敬爱的张老师也变得面目可憎起来。

最后当张居正想要将权利交还给万历的时候,万历却没有接下,直到张居正死后万历才真正掌权。

张居正在世时,万历曾对张居正说过:“老师的恩情无以为报,倘若老师逝世,我只能来以保老师的后代安乐荣华来报答”

可笑的是张居正一死,张家落得的人结果不是安乐荣华而是全家被抄,真是讽刺。

张居正最大的悲剧应该就是他呕心沥血培养出来的万历小皇帝并没有成为他的骄傲,而是成为了他张家悲剧的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