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学者齐聚保山,为保山“三城”建设建言献策

为聚焦“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定位,打造高质量看跨越发展新引擎,12月6日,智论“三城”·保山论坛在保山市永昌会堂举办。

此次论坛汇集了众多专家,为保山深入推进“三城”建设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咨询,为保山“三城”建设的发展提振了信心。

论坛现场,云南省新型智库联盟理事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研究员何祖坤同志为保山新型智库授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副部长金三林

保山乡村有着独特价值和优势,包括具有特色资源及特色农产品、首屈一指的生态优势、独具魅力的文化优势、日益突出的区位优势,保山应坚持特色农产品进城和城市消费下乡并重,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坚持民生导向和产业导向并重,切实加强乡村建设;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把握好亚洲新国际生产网络的机遇,以乡村多元价值支撑“三城”建设。

建筑可以直接表达我们的文化,文化遗产既是各时代的经典创造,也是一定历史语境和条件下的产物。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基因价值、标识价值、符号价值、资本价值。建设开放创新之城,要面向当代开放,面对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进行创新传承。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沈向兴

“保山是一座资源富集的宝山,是一座文化多元的宝山,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宝山”,沈向兴在主旨演讲中这样形容保山,他建议保山“三城”建设应势而谋,顺应新时代,以山水田园提升城市发展的颜值气质,以历史文化涵养城市发展的文明底蕴,以开放创新激发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欧黎明

欧黎明认为,保山建设开放创新之城,必须认真落实“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既要依托辐射中心建设,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也要依托滇西大旅游环线建设,构筑内陆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网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金莹

金莹认为,保山建设开放创新城市,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国际文化交流为载体,实现开放创新、山水田园、历史文化三个要素良性循环。“政治的力量在文明,文明的力量在人心,人心的培育才是政治最高的艺术”,因此在开放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把握争取民心的工作导向和架设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走廊的总体工作思路,增强战略传播思维和信息化条件下的专业能力,广泛融合各方资源,例如通过打造兼顾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双要素的综合性网络信息平台、建立经济研究智库、推出保山网红等方式,实现各种要素的聚集合作。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吴晓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的核心是要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辨证统一。践行“两山”论的经验启示就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宗旨;坚持经济生态化,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生态经济化,努力将“生态资本”转变成“富民资本”,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坚持社会共治,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协同格局;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以制度激励人们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之路。

云南省社科联原主席、研究员范建华

范建华认为村落是实现美丽家园和美好生活空间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乡土文化的孕生之地和传承之源。保护好传统村落,必须将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宜居建设相结合,将传统村落开发与乡村文化旅游相结合,将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非遗开发利用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

据了解,本次论坛最终将形成三个方面的新成果:一是形成了一个调研报告,调研组将借鉴各位专家的新观点、新视角进一步完善充实调研报告,尽快报送相关部门,真正让“博士团”变成“智囊团”。二是将汇集各位专家的智慧成果,编辑出版《智论“三城”》一书。三是将根据各位专家学者新的观点形成一批决策咨询报告,为推动保山“三城”建设进入新阶段、提升新水平、展现新风采,推动保山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决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