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商城,商城县名字叫“商城”,却不是以经商为主的一个县

首先说,有一个谜语叫做“贸易之都”,它的谜底就是“商城”。目前,全国各地有各式各样的“商城”,而真正地名叫“商城”的,只我们一家,别无分店。当然,远在3600年前我们的省会郑州是叫做商城的,现在虽然是名义上的商业之城,但名字不叫商城而叫郑州了;而我们商城县名字叫“商城”,却不是全部以经商为主的一个县。大家说奇怪不奇怪?

其次再说一下我们商城和殷商文化的渊源,我们商城在隋朝时,叫殷城县。北宋建隆元年因避宋宣祖殷弘讳,改殷城县为商城县。这样,县名就和殷商文化有联系了。而“殷商文化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古代文明,不仅相当进步而且日臻成熟。”这是考古学界、文博学界专家学者们的共识。殷商文化蕴含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就对华夏子孙有着神奇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我们和殷商文化不纯粹是名字的吻合,我们这里也有殷商文化的遗迹,在县城中部的西岗、李集乡、双椿铺镇古城村都有古文化遗址。商城县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定居生息。夏商为诸侯封地,西周属黄国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楚,有“吴头楚尾”之称。

最后还要说一下和我们商城有关的“商”字,相信因为一个“商”字会加深你对我们的记忆以及文化认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把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生意人叫“商人”,为什么非得把他们叫“商人”,而不叫“夏人”也不叫“周人”呢?仅此一问,就足以将殷商文化的秘密问个水落石出了。其情形就像商都故地的山里人把太阳叫“劳燕儿”一样,“商人”这个词语活化石也忠实录载着三千年前的中国古史真相——殷商社会是一个手工业和商业社会大分工相当发达的社会,而殷商文化则是一个以工商为荣,以工具创造为立身之本,以商业开拓为己任的文化。比如,贸易的“贸”,在甲骨文里,就是“行商”的意思。再比如,债务的“债”字,则非常完整地表达出了“钱生钱”的金融概念。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此而形成的表达系统,以至于今天使用起来也没感到有什么不妥。甚至于汉字的基本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毫无例外,都是商人发明的。可见所谓工商业或工商文明,并非只是近代和现代的事儿,也绝非西方人的独创。所以,一旦商人没了,任何所谓产品生产就必定落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泥潭,再想有什么发展,就只有做梦了。中国社会从西周以后开始失去活力,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但是,为什么将殷城县改为“商”城县?笔者真无力考证。(来源:商城县阳光村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