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如果刘封出兵救了关羽,会对三国局势有什么影响?

细说轻语


关羽被害后,刘封因为孟达叛变逃回到了蜀汉。当时刘备正在为关羽的死生气,诸葛亮也劝说刘备杀死刘封。刘备最终忍痛杀死了刘封,理由是刘封没有救援关羽,导致了荆州的丧失。

关羽在败亡之前确实求助过刘封,刘封因为个人恩怨等原因拒绝了关羽。这件事在历史上有详细的记载,刘封的死既冤枉也不冤枉。刘封确实有错误,不过并不是因为关羽,刘封威胁了刘禅的皇位才是他被杀的真正原因。

如果刘封发兵救援关羽,对于荆州战争的局势起不到多少作用,也不会影响到三国的格局变化。

在刘备攻占汉中之后,关羽就发动了对曹魏的大规模战役。这次战争前期打得曹操措手不及,在于禁和庞德被关羽消灭后,曹操对关羽的强势非常害怕,一度想要迁都把襄阳一带让给关羽。

但是曹操的决定遭到了谋士们的反对,谋士们认为关羽现在强势,孙权肯定不舒服,因此谋士们向曹操提出了联合孙权夹击关羽的计划。

没想到孙权也刚好想要夺回荆州,曹魏和东吴在战略上达成了一致。消灭关羽,曹魏保住襄阳,东吴夺取荆州,大家都有好处。

这时候的关羽是孤军深入,刘备主力在蜀汉地区,蜀汉到荆州需要很长的路程,唯一能够支援关羽的就是刚刚攻占上庸的孟达和刘封。上庸三郡刚刚被蜀汉占领,而且上庸处在曹魏势力的边缘,曹魏在进攻关羽的同时,肯定准备了防备上庸的部队。曹操和孙权已经在荆州地区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着发动战争的那一刻消灭关羽。

关羽在面对徐晃的时候带主力5000人迎敌,从这个细节看关羽的实际军力最多不到2万,加上荆州地区的预备队总兵力也不超过3万。

我们来看曹魏和孙吴方面,孙吴方面仅仅吕蒙的船队就有3万军队。在加上其他的将领后面陆续来的部队,最起码不少于五万人。对于荆州东吴是志在必得,曹魏方面徐晃带领的军队数量也要高于关羽,后面的援兵也在不断地赶来支援。就连防备孙权的张辽都被调来支援,这也可以看出当时曹操和孙权一定是确定了某些默契。

曹魏在襄阳的驻军和关羽相持了很久,军队也不会太少。况且曹操亲自带领了部队在后面掠阵,这一战曹操和孙权对关羽是志在必得。

从这一战的规模来看即使蜀汉国内的主力出动,想要打翻身仗也不容易。刘备在讨伐东吴的时候带了4万军队,这些军队加上关羽的全部军队,也不如曹魏和东吴的势力强。关羽求助刘封的时候是在荆州失守之后,当时的关羽刚刚被徐晃击败,手里面的军队估计不到一万人。不然他也不会一直选择突围,而不去攻击已经被东吴攻占的江陵等地。

东吴在占领荆州后还进行了心理战术,对于关羽的部下的家属优待处理,让关羽的军队战斗力更是大打折扣。当刘封接到关羽的信件的时候,关羽已经是到了穷途末路,刘封即使去救助关羽,也肯定无力回天。

从上庸地区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来看,刘封和孟达的军队大约在一万人左右。这些军队需要驻防三个郡,还要防备曹魏的袭击,自保刚刚足够,想要救援关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假如刘封真的带领军队去救援关羽的话,那么最多能够分出来7000人左右的军队。这些军队刘封带出去就可能带不回来,上庸的地理位置像一个犄角。荆州丢失后上庸就是一个孤城,三面都会受敌。

刘封假如带领着这支部队支援关羽,曹操立刻会带领军队去攻击上庸。孟达本身就和刘封关系不好,后来还主动投降了曹魏,这种情况下会不会反水真说不定。

刘封的部队在半路上极可能被曹魏狙击,全军覆没的可能非常大。曹魏和东吴的目的很明确,绝对不会放虎归山,关羽是一定要杀死的。哪怕是曹魏故意坑东吴,刘封的军队成功和关羽会和,他们面对的依然是几倍于自己的东吴军队。最可怕的是关羽已经没有根据地,这些部队无城可守,再去攻打防备严密的荆州,明显是不现实的。

假如刘封用这些军队来掩护关羽突围,有可能能够救走关羽,但是对于三国的格局依然造成不了太多影响。即使关羽撤退回了蜀汉,荆州也一样丢失了,上庸也丢失了,蜀汉还是只有益州的地盘,得到的只是一个关羽。

关羽确实是难得的名将,可是蜀汉的硬实力在这里摆着,想要翻身本身就很困难。哪怕关羽没死,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依然还是会东征伐吴。东吴综合国力比蜀汉强的多,伐吴注定还是失败的。

这么来看刘封有没有救援关羽,对于三国的格局影响非常微小。

救不救关羽,荆州还是会丢失,救不救关羽,上庸同样也会丢失。


高会民


个人认为,可能会改变局势。

其实刘备杀刘封,是有共因的,不单单是因为刘封不帮助关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刘封逼走孟达。孟达是当年和法正一起迎接刘备入蜀的,算是蜀中最早认同刘备的将领之一。结果,孟达在上庸时,被刘封欺负得受不了,于是给刘备写了封信,然后率部曲投奔魏国去了。后来,孟达再次想归蜀,只是被司马懿所打败。而刘封方面,也收到孟达的信,里面挑拨刘备和刘封的关系,“自立阿斗为太子,有识之士寒心”等等,并让刘封“自求多福”。不久,申耽也背叛了,刘封出逃,上庸失守。我想,为了刘禅日后不受刘封“夺位”,这才是刘备要杀刘封的根本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刘封不知进退,不识大局,埋下隐患。



那么,如果刘封变得“识大体”,率领军队援救关羽,会不会改变局势呢?会的。要注意一点的是,当时关羽要求刘封帮忙时,不是关羽败退之时。正好相反,是关羽围攻襄,樊之地,害怕兵力太少,所以才让刘封帮忙。这其实对刘封是有利的,因为无论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败退前,任何一个时期,刘封如果介入了,可能会立下大功。比如,战役前期,关羽水淹七军。此时襄,樊守军大量减少,正是刘封率领军队帮助关羽拿下襄樊之地的最好时机,可惜浪费了。然后,南乡太守,荆州刺史投降,陆浑民孙狼叛乱,响应关羽,也也是刘封帮助关羽的大好时机,可惜再次被刘封浪费了。刘封不但浪费了蜀汉的大好局面,也浪费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时机。

(从上庸,房陵到江陵附近临沮一带是有一定距离的)

就在这个时间差,局势开始急转直下,关羽被徐晃打败,江陵反叛,导致关羽身边只有几十骑,被孙权军包围。如果,关羽刚开始败逃,刘封来帮忙,此时还有援助之功。至少不会让关羽身边只有那么点人,还有上庸军队的资本,也不会军败就身死,可以退到上庸城。到了,关羽退到江陵附近,就神仙也救不了了,毕竟从上庸到江陵附近,也要时间的,即使刘封赶到,关羽早就被孙所擒了。

(孟达)

所以,刘备在安排荆州和上庸人事,还是有些问题的。荆州的蜀汉阵营,缺乏一个能制衡关羽的人才,而糜芳属于刘备的“小舅子”,也是有一定的身份,所以对关羽的傲气很有怨言。上庸地区,刘封骁勇善战,但是适合为将,不适合为帅,让刘封统管“老鸟”孟达,叛将申耽等,未免有些才不能任。结果就是,在刘封能建功立业的几个时机,都在陷入和孟达的矛盾的漩涡中不能自拔,丢掉上庸又丢了性命。


大飞熊骑士


刘封是否出兵并非关羽战死的关键

关羽战死丢失荆州,传统上认为是关羽过于大意被吕蒙白衣渡江。但吕蒙的白衣渡江并非关羽战死的关键。关羽战死并丢失荆州主要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徐晃敢用援军进入关羽包围圈中,和被围的曹仁合二为一。

关羽死死包围樊城,意图困死曹仁,又用水淹击败于禁军,风头正茂。而奉命救援的徐晃军大部分都是未经训练的新士卒,根本没有关羽军的那种战力。在古来的战争史上,是没有援军敢于走进敌方围城的包围圈中,只能是在旁边屯驻攻打。

但作为关羽的好友,徐晃就敢走进关羽的包围圈,连曹操都不得不敬佩和感慨:

“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

没有徐晃,即便关羽失去江陵,樊城必然被关羽夺走。现在来看好兄弟徐晃如何击败关羽解围:

1、徐晃刚到就重赏激励三军:

“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

以至于关羽都觉得奇怪——当日的好兄弟怎么了:

“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2、直入包围圈中,犹如深入虎穴:

“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徐晃敢于率军追击关羽进入关羽的包围圈中——这是置于死地而后生。

二、吕蒙夺取江陵后秋毫无犯、善待民众和关羽将士家眷,瓦解关羽军的战心。

吕蒙在夺取将领后:

1、善待关羽将士家眷:

“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怃慰”;

2、严令军士不得打扰民众:

“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

吕蒙用借用斗笠遮雨的自己老乡人头告诉吴军将士打扰荆州民众的后果。

3、经常安抚荆州民众:

“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

三、关羽没有隔绝士卒对江陵城消息。

关羽在不能攻克樊城后,意图退军重新夺取江陵,但关羽在回军路上犯了大错:

关羽不但没有隔绝军中将士获知江陵消息的渠道,竟然还派人到江陵通讯,又让吕蒙的使者来到军中通信,导致关羽军中将士在得知家眷受到优待时,失去了战心和士气。

“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於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关羽之所以战死,根本原因在于关羽军溃,不在于不能攻克樊城、失去江陵、失去南郡等。关羽军不崩溃,关羽自然能够安然回到蜀中。

四、士仁、麋芳以公安、南郡投降,让关羽失去南北夹击夺取江陵的形势,也失去了荆州基地。

公安、南郡的丢失,让关羽彻底失去了在荆州的所有力量。也是关羽军溃除了吕蒙优待关羽将士家眷之外的另外一个重大原因。

综述

关羽攻打不下樊城,原因不在于刘封不出兵,而是徐晃援军敢于只进包围圈和曹仁会合,破解关羽的重重包围。

关羽撤军后,不能重夺江陵城,原因在于吕蒙太善于安抚人心、关羽犯了没有隔绝军士得知江陵城消息的大错、公安南郡不战而降进一步促进士卒无战心而军溃。

关羽军溃,是关羽战死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刘封是否出军。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刘封如果出兵救了关羽,会对三国局势有啥影响?



这个提问有两答案。一是按照三国志记载,早在关羽围攻樊城最紧张的时刻,就多次催督刘封孟达出兵,那时应该不是施救,而是支援。因为当时樊城已经被大水侵泡围困多日,曹仁多次打算放弃,只因满宠劝阻,才勉强留守。如果刘封孟达再加一把力,没准樊城就拿下来了。这将是一个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因为:第一,当时襄阳已经拿下,襄阳是刘表时荆州治所,这样,原荆州版图基本大部收复。而襄阳樊城是唇齿相依,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当初是因为刘琮投降,一次献给了曹操,而如果刘琮当时抵抗,则襄阳樊城是不容易攻破的。



第二,襄阳樊城距原荆州辖区南阳郡不远,多半年以前,这里发生大规模民变,曹仁奉命镇压并屠城,这在当地民众心中留下阴影。而于禁增援曹仁的七军,有不少就是南阳,襄阳樊城一带人,这对改造,争取,分化,重组三万俘虏兵具有很大作用。



第三,关羽之所以催促,调集荆州后方兵力,就是因前线兵力不足,樊城眼看可攻克,如按提问,则不需要再抽调后方兵力,这对增强荆州防卫能力有积极作用。第四,由于三万俘虏兵的加盟,可使关羽兵力掣肘问题,得到大幅缓解。按百分之七十的转化率计,那就是两万一,关羽在拿下樊城后,可以根据情况,统筹襄阳樊城,南郡公安以及江南四郡防务,协调兵力配备,做好预防安排。

第五,当然,最关键的是后面关羽,刘备诸葛亮,都需要加倍提高警惕,加大防范孙权力度,因为吕蒙偷袭就在几年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二是按三国演义中描述,那就是廖化从麦城突围,向刘封孟达求救时。这种情况下,刘封孟达施救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吕蒙部署的兵力,围堵部位都很周密,刘封孟达是新到地域,地形不熟,能力也一般般,加上当时关羽已经失败,荆州实际上已经丢掉了,反攻恢复不太可能,因此,这对三国局势的影响,和实际历史进程差不多。(2:03)


流誉后


关羽败死,荆州失守,这是关乎蜀汉命运的一大转折点。关羽覆败时,距离他最近的蜀汉占领区就是东三郡,即房陵、西陵和上庸。这三郡是孟达从宜都出兵攻占的,战后刘备派刘封从汉中出发,到达东三郡,成为东三郡的主将。

刘封从汉中到上庸时,并没有带兵,上庸的军队仍然是孟达从宜都带去的四千人,以及当地豪强申仪申耽兄弟的一部分军队。东三郡当时的开发程度并不高,人口数量有限,军队规模也不会太大。更重要的是,当时孟达占领东三郡也没多久,人心不稳,一旦率军离开,还能不能回去,就不一定了。

从隶属关系来说,孟达原来是宜都太守,属于荆州战区,归关羽指挥。但因为宜都是保证荆州和益州的主要水路交通安全的,所以孟达还是由刘备直接指挥。一直到关羽北伐看上去形势比较好,有可能拿下襄樊的时候,孟达才奉命北上进攻上庸、房陵和西陵三郡。但这三郡原本在汉朝时期,在行政上是隶属于汉中的,蜀汉占领后才分别设郡。

但刘封从来不隶属于关羽,而是直接隶属于刘备的。按照汉中之战后刘备调整防线的安排,汉中太守为魏延,东三郡虽然分别设太守,但仍然由刘封和孟达统一指挥,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既不隶属于荆州,也不隶属于汉中。如果关羽能够攻占襄樊,襄阳就可以通过东三郡和汉中连成一线,把江汉平原的大片地区巩固起来。

所以,以当时的客观形势来说,关羽兵败之后,如果刘封救援,这是不太现实的。原因就是前面说过的,上庸是新占领区,需要军队镇守,以防生变。以当时上庸军队的数量来说,可以控制的只有孟达的四千人,既要镇守当地,又要出兵救援关羽,能够派出去的兵力不会太多。就算是能够全军出动,要击退追击的魏军和吴军,也是很困难的,并没有胜算。

所以,唯一有可能的办法就是关羽在得到荆州失守的消息之后,直接率军向西撤退,进入东三郡地区。而吴军在偷袭荆州的时候,陆逊就已经率兵沿江西进,占领了三峡以东的秭归、宜都等地,这就意味着,东三郡在荆州失守之后已经了三面被魏吴双方包围的地区,难以坚持,只能撤退。

而要想撤退,向南撤退再撤回益州的路已经被堵死了,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只能向西撤回汉中。实际上,关羽在兵败之后的撤退路线,也是在向东三郡方向走,半路上遇到伏击被俘。这说明吴军当时也很清楚,关羽在荆州失守之后唯一的逃亡路线就是向西进入东三郡,既然能够在半路上设伏,也就不可能不提前预防东三郡出兵救援。

如果关羽能够在得到荆州失守的消息之后马上全军向西撤退,进入东三郡,仍然有希望在益州的援助之下在东三郡稳住阵脚,再试图配合益州的军队夺回荆州。但关羽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犹豫不决,一直在不断的派人打听荆州方面的消息,试图夺回荆州。正是他的犹豫,让他手下的军队溃散,就剩下他一个光杆司令在向西撤退了。这样,即便他到达东三郡,也对局势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而且,也是因为关羽的军队溃散,荆州又失守,让东三郡的孟达军队成为了孤军,失去了退路,导致孟达率军降魏。这样,就算关羽能够逃到东三郡,也难以改变东三郡面临的形势,即便是最好的方案,也不过是关羽和刘封、孟达一起率军继续向西撤退,进入汉中地区,这样才能彻底安全。

这样做,即便不能改变荆州已经失守的现实,至少还可以为蜀汉保留一部分军队,可以减少一些损失。从当时的客观条件来看,失地存人,这是唯一能够争取的最好结果。但关羽的犹豫让他失去了机会,最后人地两失,蜀汉的损失被最大化了。


萧武


如果当年关羽兵败走麦城之际,驻守上庸的蜀大将刘封和孟达能出兵相救,至少东吴之兵不能在芦苇丛中伏兵,驱散东吴之兵,关羽无虞矣。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刘封,孟达不救,才是导致关羽被东吴所擒的主要因素。

关羽如被刘封,孟达所救,回上庸整顿军马,疗好箭伤,等刘备增援兵马到来,再取荆州,说不定能重新夺回,此时,进而取樊城,局势又会出现转机了。


丛中笑6603


不一定,先分析一下吧!

先说一下上庸的位置,上庸位于今天的神农架地区,紧挨着襄阳宛城(放图)
刘封当时在上庸大概有将近一万人(可能不太到),如果关羽战败时刘封来救,大致可以分出五千左右的部队。

看地图可以知道上庸离麦城并不算远
如果急行军去救,是一定能碰上的。然而问题是,救不救得了。

事实上在正史里面,陆逊军一路向西打到西陵,吕蒙镇守江陵,对付关羽是孙权的大部队,也就是说这是孙吴西线主力,刘封的五千人想救关羽,很难。假使没救出,多少自己也会被搭上;救得出后面另说。(所以说当初刘封回绝关羽也是没毛病的,一共就1万人,分出去五千,万一团灭了那上庸就成了曹操或者孙权的囊中之物了)


按照题主的推断,假如关羽被成功救下,然后刘封全员返回,那二爷下一步就该去成都了,估计还是要告刘封一状,说他不帮忙打樊城。然后就是处理三方关系了。关羽逃回来,基本上是零兵力,除了给蜀汉多了几个大将,没有说增强了太大的实力。事实上即使关羽没死,刘备也会打孙权,因为联盟既然已经破裂,什么借与不借就没所谓了,谁抢了就是谁的。不过如果关张还活着,就多了俩会打仗的统兵将军,这样估计就不会有火烧连营了(当然刘备只有四万人,营帐没那么夸张),即使最后打不动了,也比后来的结局要好。(磕过陆逊,可能性也不大)


但是魏强吴蜀弱的局面还是没有改变,你说刘备会因此一统天下,这就不现实了。


火器工坊


关羽是刘备麾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他如果没有死,会改变三国的历史的进程吗?我认为很可能。原因不是因为他武艺很高强,打仗很骁勇,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本领,而是他是蜀国最优秀的水军将领。而蜀与东吴之斗,败就败在水军上。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

第一,关羽是蜀汉最优秀的水军将领

大家都熟悉关羽横刀立马的高大威武形象,却不知他其实是蜀汉最优秀的水军将领。

关羽什么时候成为水军将领呢?是在赤壁大战之前。

刘表去世后,曹操大举进攻荆州,刘备仓惶而逃。当时刘备打算撤退到荆州南部的江陵城,坐观时局的变化。然而,当时荆州百姓数十万人跟着刘备南撤,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刘备便派小老弟关羽率数百艘船先行,先进入江陵。从这个时候开始,关羽便开始扮演水军统帅的角色。

关羽率水师抵达江陵城后,补充粮食、武器,与刘备会合。为了共同抵抗曹操,刘备决定与孙权联合,派诸葛亮入吴。诸葛亮见到孙权后,向他介绍刘备的实际兵力,特别提到刘备尚有关羽的精锐水师一万多人。当时刘备剩下惟一建制完整的部队,就是关羽指挥的水军。

在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关羽的水军也投入战斗。注意哦,关羽这时在指挥水军,并不是在华容道等着释放曹操呢。

关羽最辉煌的樊城之战,水淹七军,便是以水军为主力。

公元219年,关羽大举出兵,率着一支强大的水师溯汉江而上,进攻樊城。曹操紧急派于禁、庞德率兵增援,屯驻于樊城之北。天公作美,暴雨连绵,汉水水位暴涨,脆弱的河堤多处决口,洪水汹涌澎湃,淹没了樊城四周的平地,有的地方水深达数丈。于禁与庞德的部队是步兵,只得率众将士迁往高地以躲避洪水。

这时关羽的水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樊城四面已成汪洋大海,这给了关羽水师用武之地。在暴雨与洪水中,水师占尽优势。于禁与庞德都是步骑兵,躲在高岗之上,想冲杀连机会都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着一处处高岗被关羽水师分割包围,一口一口地吃掉。于禁、庞德麾下有七个军,在关羽凶悍的进攻下,全军覆没。

樊城之战,证明关羽指挥水军作战的经验与能力,在蜀军中是无人可及的。


第二,关羽若不死,刘备在进攻东吴时,将有一支强大的水师支援

首先要分析一下,如果关羽有没有死,刘备会不会发动对东吴的战争呢?夷陵之战会不会发生呢?

我认为会。因为刘备攻吴,不仅是为关羽复仇,最重要的是要夺回荆州。因此,不论关羽有没有死,刘备都会进攻荆州。但是,有关羽与无关羽,荆州之战的结局会有很大不同。

大家都知道,刘备后来在夷陵之战遭到惨败。夷陵之惨败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刘备没有把水师投入战斗。

按道理说,刘备的军队在长江上游,倘若水军顺流而下,是非常有优势的。中国古代内河战争史上,顺流一方赢得胜利的机率,要远远高过逆流的一方。若以刘备以水陆两路分进合击,陆逊将被迫在陆地与河流同时迎战,非常不利。

那么刘备为何弃水师于不用呢?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此时蜀汉的水军比较弱,特别是没有出色的水军将领。这时就可以看出关羽的重要性了,如果他没有死的话,就是水军统帅的不二人选。以关羽的水军经验以及顺流而下的优势,将是陆逊的最大威胁。

我们来看看陆逊自己怎么说的。他给写了一封信给孙权,大意是:“我本担心刘备会水陆并进,现在他却舍弃水路不走,只走陆路。”陆逊最担心的事,就是刘备以水陆两路同时出击,足见水军对东吴的威胁。但是关羽死后,刘备不敢轻易动用水军了。

那么我们就可以做一个结论:倘若关羽没死,刘备可以把水军投入战斗,将有可能获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倘若东吴在夷陵之战败北,孙权可能选择归顺曹魏,如此一来,三国演义的故事,将被完全改写。


君山话史


如果历史上的剧本不是这样写的,刘封当时出兵支援了关羽,打樊城,请注意,是在关羽命令刘封出兵打樊城的时候,如果是关羽被袭取荆州之后,败走麦城的时候,刘封再出兵救下关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不在于失去了关羽这员大将,而是丢掉了荆州那么大块地方,一旦关羽获救之后,那么伐吴之战,仍然不可避免,只是主帅会换成关羽,当然刘备也有可能亲自上,那么后面的事情也基本不会改变,还是很有可能再有夷陵之败。

关羽只是会晚死几年,而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已是六十三岁了,曹操是六十六岁去世的,那么即使刘备自己不上,那么刘备也没有几年了,后面的事情还是依旧,因为蜀汉主力还是被关羽给送掉了,而刘备的托孤之地,会改成在成都而已。

那刘封在关羽攻打樊城的时候,出兵后,那么关羽就不会抽调防守东吴的军队北上,那么吕蒙就不能那么轻易的白衣渡江,拿下荆州了,关羽之所以会丢失荆州,不在于被曹魏的徐晃所打败,而是后方空虚,被东吴趁虚而入。

关羽还可能继续被徐晃击败,即使徐晃没有打败关羽,曹魏的其他路援军也是陆续赶到,那么关羽打下樊城的可能性也是基本为零,但是至少可以保证荆州不会丢,而是回到原来的状态,打荆州没有机会,东吴也只能继续与蜀汉合作。

那么刘封的上庸三郡也不会丢,那么蜀汉还是拥有荆州、益州两地,根据隆中对的设想,只要天下有变,蜀汉还是有一定机会的,当然就难度而言,还是非常之大的,当然也比诸葛亮、姜维通过蜀道北伐的难度少很多。

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为什么一直不能奏效,原因就在于益州是易守难攻的地方,另外与东吴必然是合作的关系,不可能朝东吴方向发展。

那么蜀汉要打曹魏,就只有走蜀道这一条路,从曹操、曹真、曹爽打汉中的情况来看,曹魏打进来也很困难,蜀汉打出去也同样很困难,就这个粮草运输就是个大问题,所以曹魏主要专心对付东吴,而对蜀汉只要坚守避战即可。


历史简单说


应:三国里一提关羽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即是输了荆州,走了麦城也仅是《大意而己》,并没有说是战略错误,主题讲刘封若接应关羽后结果会怎么样,是否还会发生刘备夷陵之战被火烧连营,当然会,关羽那自大的性格第一会跳出来支持,但结果会一样败北。

看看关羽应不应该去打襄樊,他总共才三万多人马,而后方空虚不稳,打仗打的是后勤保障,做方案时如胜了下一步怎么走,败了也得有确切的方案,他的预备队在哪儿,而多少部队在阻击曹操援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不是汉江发水,就一个于禁的几万人马,关羽就没胜算,别说东吴偷袭,在正面战埸徐晃己把关羽击败了,而关羽的将士一哄而散,没乘下几人,更何况吕蒙帅才忌容刘封接应,他不懂派兵伏击,刘封哪点实力还经得起西风一浪。一样的被俘,他没接到刘备的调令凭什么出兵呢?谁给关羽调兵的权力呢?

而从战争的布局来看,关羽用兵非帅才之列,漏洞百出,他的任务是守荆州,你没十足的把握离开老巢干什么呢?而刘备诸葛亮不闻不问这像是一个蜀汉团体吗?

这么能算的诸葛亮又怎么就算不到呢?这不是三五天的事,这是近四个月的时间,说难听一点就一群乌合之众。有吕蒙的参与,关羽想逃连门都没有,刘封若出兵同样被灭,很简单,东吴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用三至四倍的兵力快速灭其一部,这是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常用的手段,关羽孤军深入,狂忘自大,战略上大错特错,他就是拿下樊城一样全军覆没,因曹操会陆续增兵,而刘备远在益州,也无多少兵马,正面较量哪儿是曹魏对手,关羽至命的错误看不起东吴《鼠辈》,这个东吴鼠辈们,打了两个三国历史上闻名的,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不过夷陵之战关羽是无法知道了,也就是因为他,蜀汉美梦彻底的破灭了,所以现在入学儿童老师教育学生,不能骄傲,谦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关羽《大意》丢了半个蜀汉,加血的代价…脑袋。

加上刘封也无济于事,应该是同样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