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真的是因为经济和军事原因吗?

关于明代迁都北京现在一般这么两个说法,一是说迁都北京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稳定了北方的局势,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迁都北京造成天子守国门的局势,不迁都北京就没有土木堡之变,后期也不会被后金和李自成夹在中间摩擦。那么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到底为何?今天咱们就简单来聊聊。

第一种说法促进北方经济发展,结果到了明朝中后期,北方大部分地方经济凋敝得很,也就是运河沿线和九边的一些消费性城市依靠运输有一个畸形繁荣,其他地方……

图:泰晤士中国地图的明代行政划分,北直隶的范围比现在的河北省大一些,基本和现在的环北京贫困带重合。北京带来的周边贫困问题,在600年前就出现了,当时的解决办法就是都纳入直隶管辖、内部协调。

图:2005年8月17日,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提出“环京津贫困带”的概念:在国际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周围,环绕着河北的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年均收入不足625元的272.6万贫困人口。如果以150公里的直线距离计算,与北京接壤的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市就有25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

京杭运河修起来,导致淮河流域彻底崩溃,山东西部地区为了保证运河供水严格限制灌溉,河北地区又被无数勋贵抢来抢去,根本没有稳定生产的条件,最多就是通过财政支出的巨额开支维持了一些消费性城市的繁荣,这实际上反而是拉大了华北地区和南方的经济差距。

图:明清首都集中了全国最多的官员和贵族,这些人的俸禄远不足以满足个人贪欲,因此必然掠夺他人以维持自己的优渥生活。古代主要投资方向是购买耕地,这又有严格的地域限制,自然被掠夺的地区也就集中在首都附近。

经济在乎的不是边军、首都、运河这种纯消费人口,而是要对水利、农田、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提高再生产效率。而明朝花在北边的钱都跟再生产无关,每年八百万石漕粮反而要农民自带干粮用耕牛千里转运,这对农业生产是巨大的破坏。

图:江南多河流,一艘船可以运几十上百人才能驮运的东西,因此大宗货物运输对江南来说不是难事,北方可就要人命了,让农户自己千里运输更是要命。现代也一样,南方经济发展起源于海外贸易和沿海经济带,这也是海运和长江、珠江航运带来的优势。

第二种说法军事因素迁都。迁都北京,其实不是防外,而是怕再有人从北方召集边军南下夺位,是明成祖朱棣自己怕造反经历被复制,是政治上的因素导致,而不是经济或者军事的需求导致迁都北京。

图:中国古代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因此必须在北方屯驻重兵。明初定都南京,使得皇帝与重兵集团分离,客观上有助于军阀造反。因此从秦代开始,大一统帝国的首都最南也要在黄河这条线上,就是为了让皇帝靠近重兵集团,以便就近控制。

喜欢的的观众姥爷,顺手点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