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养廉银”最高是工资的100倍,清朝官员们为何却还不够用?

林县强


养廉银制度,有一个很动听的目的,就是“给官员钱防止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而贪污受贿”。

这个思路,其实在后世得到了很大的学习,因为“担心善良的公职人员无法获得起码的收入”,而不断给他们提薪。

这种制度,应该说也是一种左右两难的选择。

(大清国某知县出行的架势,这派头,哪个不需要花钱?)

首先,大清国初期,支付给官员的俸禄,确实有点低。知县这个级别,年俸是45两银子,外加20担俸米,一并折成银子,年俸禄总计是白银60两。

60两纹银能干嘛呢?康熙年间,一两银子可买两石米,所以县太爷这一年的薪水,也就够买120石米,清朝的一石约为现在的140斤,所以折算一下,也就16800斤米。

换算成米大家可能没概念,咱再换算一下,现在十斤装的东北大米,一袋大概24块钱。所以16800斤米换成现在的人民币,在四万块钱左右。

一县之长官只有四万年薪,确实有点低。所以有了养廉银。

依旧是七品芝麻官,一年能拿多少养廉银?1200两!

也就是说,养廉银是工资的20倍。清朝县官的基本工资如果只有4万,那么他的养廉银就是80万。

而到总督这个级别,他的工资是180两,也就是知县45两的4倍。但他的养廉银是多少呢?1.6万两,换成当下人民币,那就是年薪(工资)十六万,养廉银(奖金)则达千万数字。

一个县官,年收入84万,不够花?

一个总督,年收入1000万,不够花?

然不够花确实是事实,为什么?因为这个位子要做下去,你不得花钱?如果想升上去,是不是更得花钱?娶几个如花似玉的姨太太,是不是也得花钱?

所以说,做官难难做官嘛!

于是,这便有了比较。本来年薪只有45两的知县,一看总督大人也不过180两,有啥好计较的呢?

可是后来知县发现,自己的年薪加奖金是84万,可如果能爬到总督,这个数字就是1000万。那还不得使命往上爬啊!而要能爬得快,又没有比使钱更好的招了。

而且,既然做官这么来钱快,为什么要把机会让给那些平头老百姓的儿子来做,甲大人给了乙大人的儿子做官的机会,乙大人给了丙大人公子,那么是不是丙大人就该给甲大人公子做官的机会呢?而这样一操作,是不是大家都很干净——当然这是简单模式,实际模式会更复杂。根本的一条就是,官官相护,形成水泼不进的牢固体系。

大清吏治,由是大坏!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养廉金”的由来。

养廉银为清朝特有的官员俸禄制度。由雍正创立,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情事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

清朝官员俸禄最早仿照明朝制度,薪水是相当低的,一品官俸银每年不过一百八十两,小一点七品官知县之类,每年俸银只有四、五十两。收入甚至只能算是穷酸了,京官好歹还有额外的恩赏,又叫“恩俸”,即照原俸饷另给一份。而地方官就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当时,凡是州、县官,主要靠征收钱粮时进行盘剥。钱粮就是田赋,最初征收实物,后来改成“折色”,即征收银子。无论征收实物或银子,都有一种“耗羡”陋规,所谓“耗羡”即指在征收银粮时,以弥补损耗为由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一般情况下,征收的银两中,每两加征四至五钱作为火耗;粮一石加征二升到一斗几升,整个州、县总量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实际上这笔耗羡并不归公,完全入了州、县官的私囊,成为公开的、照例的好处。有时候各种各样的额外陋规,甚至超过正常税收的十几倍。

雍正年间,为了革除这个弊病,就把耗羡归入国库,另外发给官员“养廉银”,例如知县看缺分如何,每年给“养廉银”几百两到一千两不等。

到了光绪年间,官员们的养廉金数额惊人,算是一笔巨额收入了,我们下来看下图这个统计表:

由图可见知县都有上千两的白银,而封疆大吏们都是上万两白银,按说这个收入过富裕日子绰绰有余,但是实际情况我们都知道,清朝官员薪水最高的时候也真是清朝腐败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其实道理很简单,体制的腐朽,大环境的败坏,你就算给这帮老爷一年一百万两白银,他们还会嫌不够,钱财谁会嫌多呢?

晚清王朝,一方面们官员勋贵们大肆敛财,醉生梦死,一方面割地丧权,人民垂垂一线,真是莫大的讽刺。

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略,就是清朝官少吏多,官员们的仆从、师爷、幕僚数量庞大,这个钱朝廷是不会给你们出的,张之洞官拜两江总督,每年养廉金数万,日子也是过的紧巴巴,当然张府养活的人也多,日子紧巴巴那是相对于那些腐败官员的,张之洞是清朝少见的清廉官员。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现代的官员们,归根结底不能放了毛主席的教导、“为人民服务”。


我家的猫叫皮蛋


说养廉银之前,先说一下大清官员整体收入组成

大清官员收入,大约包括俸禄、火耗、产业以及人情贿赂四个部分

俸禄这块大家都晓得,和今天的薪水工资没什么两样,最多拿拿恩俸之类的双薪

而清承明制,官员俸禄可以说很低。比如县令,一年也就45两左右的白银收入,加上米粮,一年差不多90两这样;再比如高品大员总督巡抚一类,他们薪水一年180两,加上米粮,一年三四百两。俸禄低,官员不得不在俸禄之外,想一些歪招

产业以及人情贿赂,这方面的具体收入没法计算,得看各自商业运作水平以及官职大小紧要

会玩的人,可能良田无数,产业万千,排队受贿,比如和珅。不会玩的人,可能也就几百亩地,拿一些惯例迎送孝敬,比如刘统勋一类的清官,还有数不清的庸官昏官

火耗复杂一些,这个涉及到税收

古代税收粮食和银钱是大头:粮食一块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吃马嚼和霉变虫咬之类的损耗;银钱呢,各地银两含银率不同,为了方便,各地会把收上来的税银融铸成规格银锭,同样有损耗。为弥补这方面的损失,地方官员会在规定的税率基础上多征收一些,这多征收部分就是火耗,而这火耗多少,就由地方官决定,完成任务剩余部分就进了官员腰包。清官好一些,昏官没有营收,那是很会在这方面想法子

官员收入说完,再说养廉银

所谓的养廉银,其实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制度并没有动官员的俸禄、产业以及人情贿赂方面收入,它动的是火耗。自雍正时起,清朝实行火耗归公制度,也就是把由地方官掌控的火耗充公上交统一结算,到年底时,再把税收结余部分重新按级别分配给地方官,这分配回去的,就是养廉银

一个是自己拿,一个是上头发,所以养廉银实质上是走一遍程序,使贪污合法化而已

由地方中枢控制火耗,官员不用再担负道德污名,养廉银实施之初,确实有成效,国库充盈了,官员腰包也合法的鼓了……

养廉银制度的崩溃

但是,欲望无止境,谁会嫌钱多呢?谁不想腰包更鼓一些?道德品质达不到一定高度,加上家天下的纵容,贪腐还是少不了

再者,众所周知,清朝后期花钱地方多,花钱花的狠,财政赤字严重,对于官员养廉银和俸禄,大都停留在纸面,没钱发呀。这就更导致官员去搜刮地皮了……


灵石蕴珠宝


清朝的养廉银,不由得让人想起新加坡的“高薪养廉”。

为何新加坡的高薪养廉制度,能够取得成功;而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到最后,清朝的官员们钱依旧不够花,还要贪腐敛财?甚至,清朝最大的贪官和珅,就是出现在养廉银制度之后。

新加坡的高薪养廉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两点:高薪、严管。

在中国出现的最多的关于新加坡的新闻,就是,某某国的人在新加坡违法乱纪,然后被抽了一顿鞭子,谁求情都不可以;再者,某某官员贪污一丁点的钱,就受到了严惩,惩罚完之后,被永久不录官职。

高薪养廉,不仅要给糖,还要给巴掌。

回过头,再来看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有没有糖?有没有巴掌呢?

须知,养廉银是雍正时期(1723年开始推行),为了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情事发生,因而才推行的封建王朝“独有”的俸禄制度。

在养廉银出现之前,清朝的俸禄制度几乎原版继承了明朝。要知道,明朝官员的俸禄,几乎是整个封建王朝最低,以至于官吏不贪,根本就无法维持基本生活,很多官吏更是因此罢官回家卖红薯。

到了清朝,官员为了生存,不得不从税收上“想办法”。

如此一来,老百姓的负担就加重了,而清廷并未从老百姓更高的负担上,获得更高的收益。这部分多出来的收益,就是被各级官员的“办法”给掳走了。

养廉银真的的,正是这部分多出来的收益。

按照雍正的想法,与其让他们暗地里贪污,不如将这部分收益收归国有,然后拿出其中一部分,当做“养廉银”。这样,既保证了国库收益,又避免了官吏贪污。

与如今的新加坡一样,雍正为了保证养廉银的推行,也采取了严苛的惩处措施。

比如说:山西巡抚诺敏与下属官僚“上下连手,内外勾结”,致使山西库银亏空四百多万两。雍正直接下令,要将诺敏腰斩;行刑那天,雍正还让京城四品以上官员,全部到场观看,为他送行。

诺敏被处死之后,雍正还要求参观的官吏,写一份“观后感”。

诺敏死了,此案就结束了吗?并没有!

雍正还留了一个后手,诺敏虽死,他的家人并不能逃脱惩罚。诺敏贪污了多少银两,他们全家就必须拿出这么多银两填坑,如果此坑填不平,就由他的后人借着还,直到还清为止。

这么“狠”的惩戒方法,在雍正一朝,难得吏治清明。

雍正自登上皇位开始,他的争议就未中断,直到如今,雍正的功过仍旧。可是,雍正时期的吏治,却很少有争议。

可见,养廉银在雍正朝推行时,还是非常成功的。

为何到了乾隆朝,就不行了呢?

就如前者所说,养廉银的顺利推行,离不开高薪和严管。这两条,就如同一个人的两条腿,缺了任何一条,就无法走路。

乾隆时期,虽然养廉银在继续实行,可是却缺乏了有效的监督。

最重要的是,清朝的国体与新加坡相比,犹如巨象之比蚂蚁也!乾隆时,中国拥有4亿人口,如今新加坡也不到600万!

人口规模越大,管理起来也就越难。

再者,清朝整个国家都是为皇帝一人服务,各级官员也都是为皇帝服务。皇帝如果对吏治不关心,下面的官员再认真执行,也无济于事。因此,雍正死后,继位的乾隆无心于此,渐渐懈怠了养廉银的“严惩制度”。

一来一往,原本相对清明的吏治,到了乾隆朝,重又遁入黑暗。

各级官员从京到地方,无官不贪,以至于,朝野之中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还出现了和珅这样的巨贪,不得不说这是对“养廉银”的一种讽刺。

至于清朝的官员们为何觉得钱不够花?

只说一项开支吧:只要开了贪污之门,就必须将上上下下打点好,不然,哪怕有一个人没打点到位,就会出幺蛾子。据时,只会花更多的钱去摆平此事。

《大宋提刑官》里有一个案例就是,刁光斗将贪污来的所有银子,全部用来打点上下,自己分为不留,以至于宋慈查到他时,竟身穿满是补丁的衣服。

最后,借用刁光斗的一句话,来总结这个题:

“大家都不敢当官了,你让皇帝老怎么办?”

祗树


腐败自古有之,养廉银乃清朝雍正皇帝所设立,目的为了杜绝贪污腐败增加国库收入

雍正皇帝作为清朝第三个皇帝,在他接手的清帝国是一个烂摊子,有人说他父亲康熙皇帝不是挺有作为的吗?是的康熙大帝确实有作为,但是康熙大帝时期的清帝国也是最不稳定、最动乱的时期,除鳌拜、平三藩、远征葛尔丹、收台湾等,哪一项都需要钱康熙王朝虽然业绩优良但是雍正继位之初 国库空虚。


雍正首要任务就是整顿吏治杜绝腐败增加国库

为此雍正皇帝制定以下政策:

第一 审查机构

顾名思义就是查账,雍正皇帝会派专门官员到各级官员处查账,各位官员也都不是傻子,既然贪污的银子肯定要与政府拨下的银子能够对上才行,于是才会有假账,这就需要核查人员认真的查,但是如果皇帝专员与被查官员有裙带关系该如何呢?于是就有了候补制度。

第二 候补制度

候补人员全都是没有正式官衔的人员,比如说一家企业的各级领导假如他不辞职下级就不能升迁,现在机会来了只要你能够查出他有问题你就能够接替他的位置,人呀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于是这帮候补人员使劲的差。

第三 养廉银制度

工资低养不住家怎么办?这是清朝官员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有的官员并不是想贪污,但是自己也要生活呀!怎么办呢?于是雍正皇帝想出了养廉银制度,相当于企业的年底分红,不过这笔养廉银数目可不小,是官员工资的10-100倍,雍正这是用行动告诉你们别贪了,钱给你们了要是再贪别怪我收拾你们。

经过雍正时期的整顿吏治大力反腐,所以雍正朝中腐败现象大为改善,于是留给了乾隆王朝殷实的国库。

于是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继位后国库殷实,乾隆一看钱这么多呀!可劲造吧。

既然雍正时期有了这么好的制度为什么乾隆王朝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巨贪―和珅和大人

这里就要重点说明一下 执行力,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为的去执行,人都是有贪欲的、有惰性的,假如领头的都不管了那么底下的人还会尽心尽力的去工作吗?

反观乾隆年间,乾隆接了个好班,他老子留给他的是家财万贯,于是乾隆皇帝对反腐这项工作就不努力的去执行了,老大都不重视了那么小弟也就不努力的工作了,在加上乾隆皇帝宠信和珅这也是和珅成为巨贪的关键,皇帝的宠信都这么贪钱💰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官吏了。

综上所述:纵观古今贪污腐败未曾杜绝,这一切根源皆在其人的贪欲。通过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需要做的是

第一 加强教育 增加官员的道德水平以及加强其官员的文化素质

第二 健全法律制度例如雍正年间的各项制度对我们来说都有启示意义。

第三 加强监管手段 做到互相监督 或者广大群众监督官员。

第四 项目 财务公开化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到透明化、公开化。

第五 加强各级监管部门的执行力

以上内容是我对此问题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上班族聊历史


养廉银是雍正年间被提出来的,核心目的是给官员足够的薪俸,减少甚至杜绝钱财贪污腐败。然而到了乾隆年间,这一制度却变了味。

乾隆末年,国内经济变化幅度相当大,钱财贬值,而雍正时期,养廉银的发放多少是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而定的,属于不定值。而乾隆却将不定值改为了定值,但是钱却在贬值,钱的购买力下降,这样一来官员虽然还能领到养廉银,但是也无法靠着这笔钱供养家用了。

养廉银无法补贴家用,养廉银的作用逐渐失去,贪污腐败的风气便又开始普及开来。

而且由于后期清政府财政困难,养廉银经常被克扣,更加雪上加霜,贪污腐败自然也就出现了。

所以,养廉银的发放在乾隆后期的时候已经不能满足官员的日常所需了,而雍正年间养廉银对官员来说却是绰绰有余。


奔跑的蜗牛灬


首先清朝的时候官员能够收到的钱可不止养廉银子和他本身的俸禄,还有各种各样的潜规则,比如说冰敬炭敬,所以说一个清政府的官员,尤其是在北京地区的经管,每年能够受到的钱有很多,可是呢,钱再多有什么用的,有的人就算是一天进账一个亿呢,他还想一天赚一个亿零一块钱,那这你怎么办?

开个玩笑,其实你这个养廉银子是愤怒的100倍,这个数据不准确,你首先得搞清楚这个养廉银子究竟是怎样诞生的,你就知道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定值,它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

养廉银子来自于哪里?火耗归公,原先地方将银子上交给中央,是需要在地方上面自行重新熔铸一遍,也就是银子把它改造成规定的形状,然后才能给上交中央,这种其中肯定会有损耗,而这一部分的损耗就被称为火好,原先这批东营子呢,全部都是归地方所有的算式地方上面自己拥有的一些黑收入,而中央也是默许了这种状态,到了雍正的时候他想把这批钱给回收了,所以提出了一个火耗归公。

就是明白了和地方说你在熔铸这些银子的时候出现的损失你们自己承担,我只需要保证我的那一批税收能够完整的交到我手上就行了,当然我不会白收你这个钱的,原先你这个东西也是黑收入,一旦我中央去查你肯定脱不了干系,但是我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这就是现在这笔钱,你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来收入自己的手中,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钱都给你,我会扣出来一部分的钱,用作他处。

具体指什么作用呢?就是这个养廉银子,你明白了吧,能够收到多少养廉银子和这些地方能够捐赠上来的税收有很大的关系,税收大了,火号多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那养廉银子也就多了,税收如果少了火耗少了,那养廉的银子也就少了。

国泰民安,贴上太平那养廉的影子当然就是多的多,大家收到钱也就多了,可如果国家陷于动荡之中,那拿到的钱也就少了,比如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当时为了能够平息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的中央选择直接放权地方,上面的税收我不要了,你们地方自己拿,然后扬起足够的军队去对付太平天国,那大家想想这个养廉的银子剩下的多少?这咔嚓一下子就截去了大部分的银子,那剩下的的银子还得去安抚地方,那你这能够收到的钱简直就是少的可怜。

所以说养廉银子这个东西不靠谱,银子多和少完全就是靠天吃饭。

至于说贪污的问题,这真的是没有办法避免,毕竟养廉银子时一旦到了太平时期涉及的数目太大,在这其中做做手脚改改数字,那简直就是大把大把的银子,与其在眼巴巴的等着国家发善心,给你赢着到还不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过去贪污。

而且说实话,银子这个东西谁会嫌少呢?


漩涡鸣人yy


人性是贪婪的,别说100倍工资,就算1000倍,10000倍工资,对于贪婪的旧官僚来说,也是不够用的。

一、因为欲望。这是根本原因之一。

汉张衡 《东京赋》:“进明德而崇业,涤饕餮之贪欲。”

宋陆游 《对食》诗:“人苦不知足,贪欲浩无穷。”

明李开先 《宝剑记》:“岂知一性圆明,徒逞六根贪欲。”

瞿秋白 《欧文的新社会》:“那时没有丝毫恶浊的贪欲,爱情和理智将要扶持人类的运命。”

贪欲,是与生俱来的、所有人共有的一种自然生理状态和心理思维。贪欲也是一种强烈的意念和意向,人们时常为求之不得而苦恼而奔波,从某种意义上说,贪欲是生活的动力和追求。如果任其贪欲泛滥、膨胀,容易使人利令智昏,误入岐途,步入疯狂。我们是眼睛想看,耳朵想听,鼻子想闻,舌头想尝,身体想接触,潜意识里惦记着许多东西引起的贪欲,从而能引起无穷无尽的各种贪欲,这才是贪欲的基本来源,这是属于人性的鄙陋性,只能减弱,不能根除。




二、制度不健全,这是根本原因之二。

制度都是人创建的,完善的,世界上不存在真正完美无缺的制度,就算是善政,几十年之后也开始不符合时代,也开始慢慢腐化,这是历史规律。


三、因为大环境。

思想家马克思说:“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豪不畏惧。”

旧官僚官员和资本家没有本质的区别,旧官僚官员追求金钱和资本家追求垄断为了利润是一个道理,为了钱可以出卖一切。

而且很多旧官僚官员认为大家都贪,凭什么我不能贪?权力在手,过期作废,能贪一点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