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想说的绝不是虚荣!《项链》情节解构与主题意象解读


卡尔维诺曾经说过:“一部经典作品,在每次重新阅读的时候,都会像重读那样给你带来新的发现。”

不同年龄,不同人生阶段读,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记得中学时代,老师讲解莫泊桑《项链》,中心思想解读为:这个故事主要批评了以玛蒂尔德为代表的小市民,小资产阶级的爱慕虚荣,他们受拜金主义影响,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同时,还揭露了上层阶级的腐朽和虚伪。

翻看了一下网上的教学参考,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也是这样普遍认为的。

但我相信,当我们深谙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一些人生阅历后,我们对莫泊桑的写作意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这部小说文本的巧妙布局会更为折服。

莫泊桑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玛蒂尔德夫妇背负巨债还新项链,主要是在批判他们爱慕虚荣吗?

无疑,玛蒂尔德是虚荣的。她生得漂亮,认为自己生来是为了享受各种豪华生活的,她为这样的优势没有发挥其价值,为她赢得想要的生活而无休止的感到痛苦。

这里面,其实蕴含了一个女性价值观。即:一个貌美的女子,如果没有过上有钱有势的生活,她的价值似乎就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样的价值观其实在现代社会依然可见。

因其这样的价值观,也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她为了参加一个豪华舞会,为了不被人低看,于是置了漂亮衣裙,从贵妇人朋友处借了项链。殊不知,一夜风光后,项链不翼而飞,找寻无果,无奈之下,只能设法拖延,结果四处借贷,重金购买了一个同样的项链,并因此而倾家荡产。

玛蒂尔德因此不得不换上粗布衣服,干各种各样的粗活重活挣钱还账,在失去青春和美丽之后,终于还清债务,理直气壮告诉富人朋友时,朋友惊讶于她的苍老和粗糙,并告之真相,项链是假的,至多值500法郎,小说嘎然而止。

许多人会说,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早告诉富人朋友不就得了?表面上看,莫泊桑是在透过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批判当下资产阶级的普遍虚荣,因这种虚荣导致了悲剧。

但仅止于此吗?我们来算算这笔债务:1884年的借款18000法郎相当于今天的360万人民币,即便是对于我们今天这样的普通人说,何以承受?

他们为什么选择不说而直接还债呢?莫泊桑通过这个行为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文本中这样写到:

她并没有打开盒子来看,她的朋友担心害怕的就是她当面打开。因为如果她发现了掉包,她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说呢?难道不会把她当作窃盗吗?罗瓦赛尔大太尝到了穷人的那种可怕生活,她在她早已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因此,她一定要把它还清。

如果说丢项链之前,玛蒂尔德的人生担忧和痛苦,只是关乎贫与富,是外在的物质的东西。而这一次的担忧和痛苦,是关于伦理道德判断的,这是内在人格的问题,装富,想跻身于上流社会确实是虚荣的表现,而想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却是自尊的要求

惊天巨债,玛蒂尔德与丈夫从未想过赖账,而选择毅然承受,这是何等的勇气。且通过整整十年契而不舍的努力,终于还清了债务。

莫泊桑不在于批判虚荣,而在于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几乎难以承受与克服的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被解决了,这种崇高的责任心和契约精神是不多见的,也让我们看到,普通人身上也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人格的光辉。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想要的生活,盲目艳羡、靠幻想和怨天尤人都不可能获得,唯有靠自己去努力、去创造。


佛来思节夫人使用假项链,她是虚伪腐化的代表吗?

再说玛蒂尔德的富人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她使用假的钻石项链,而且正是这条假项链让玛蒂尔德付出了沉重代价,因此经常解读她为上层阶级生活腐化虚伪的代表。

其实,使用假项链这样的现象在我们今天也比比皆是,比如,用山寨版的名牌包包、首饰等。

再次解读关于描写佛来思节夫人的文本细节,会有新的发现。

当玛蒂尔德向她借首饰时,她爽快的答应并说到:挑吧!亲爱的。还有一个细节更值得品味: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推荐那条假项链!玛蒂尔德“首先看见的是几只手镯,再便是一串珍珠项链,一个威尼斯制的镶嵌珠宝的金十字架,做工极其精细”。显然,佛来思节夫人是把自己最好的首饰推荐给自己的朋友,可以她待玛蒂尔德是真诚的。

当玛蒂尔德推迟了时间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神气很不痛快地说:“你应该早点儿还我呀,因为我也许要戴呢。”她不痛快的原因除了自己可能要用以外,还有可能是怕被发现是假项链而丢面子,

但是她从未对朋友的品格起疑心,也不曾打开来检查。

最后,当玛蒂尔德告诉佛来思节夫人自己用十年的艰辛还了那条项链的债务时,她非常感动,坦诚相告项链是假的。文本中这样写道:佛来思节夫人抓住了她的两只手:“哎哟!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

如果佛来思节夫人本质是虚伪腐化的,那她应该不会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样既保留了脸面,又可以拥有一条价值连城的真项链,且无人知晓。

在这样的诱惑面前,她选择了坦诚相告。因为正是玛蒂尔德的真诚相告与付出世大的代价后的自尊自豪感深深打动了佛来思节夫人,莫泊桑再一次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并不因阶级、等级而磨灭。


为何让读者和人物都在最后才知晓真相?

这部小说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小说的结尾,作者借佛来思节夫人之口,突然告诉女主人公和读者,这条项链是假的。这无疑会让我们感到十分惊讶。

那么,这样的结果,莫泊桑在之前的文本结构中就没有过铺垫和暗示吗?

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和丈夫根据项链的字号找到了珠宝店的老板,珠宝商查了帐告知项链不是在他这里买的,只是盒子是在他这配的。这里是否在暗示项链有可能是假的呢?

在玛蒂尔德去还项链的时候,十分担心朋友发现项链被掉了包,但佛来思节夫人并没有打开检查,在此之前,为拖延时间,曾告知项链的搭扣断了,正在找人修理。如果是一条价值不菲的项链,再怎么信任朋友,也应该会打开看一看修得如何的,而佛来思节夫人却没有开箱检查,这是不是也在暗示项链没那么珍贵呢?

可见,莫泊桑在文本中是有暗示的,但结果当我们得知真相时,和玛蒂尔德一样惊讶,其实也说明,我们和小说的主人公同样的粗心。

那么,莫泊桑为何让读者和人物都在最后才知晓真相呢?

我们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假如不把真相放在最后,把真相放在其他地方告诉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假设一 :在借项链的环节就告诉读者是假的,而主人公被蒙在鼓里,直到最后才知晓。

效果:我们会因主人公一次次错失了知道项链是假的机会而叹息,甚至嘲笑主人公没有看清一些暗示的细节,因故事人物的无知,而读者是全知全能的,从而让我们产生一种认知优越感的快乐

这其实就是“戏剧反讽”,即:观众(读者)知道事情的本末来由,但台上的人(文本主人公)被蒙在鼓里,任由事情发展。

这样的效果用于戏剧舞台能起到很好的戏剧性效果。但用于小说,则将使我们无法贴近小说人物体会其真实的情感。

只有当我们读到最后,和主人公一起得知真相时,我们才会产生同样的惊讶效果,也才会明白,原来我们并不比小说的主人公聪明多少,对读者同样起到了一种讽刺意味从而引发思考。

读者和故事人物一样无知,也才会对更能感同身受小说人物的处境,这就是“情景反讽”。

“情景反讽”更隐蔽,因而在真相到来时,才能产生更大的震动,教育了主人公的同时,也教育了读者。

假设二:只让读者知道是假的,但主人公到最后也不知道这个真相。

效果:这也是典型的“戏剧反讽”,而且有一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如果不让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就无法凸显她和丈夫坚持维护自己尊严的勇气多么让人敬佩,更容易让他们成为读者眼中的笑柄。

按我们的预想,知道真相后,佛来思节夫人应该会把真项链返还给他们,如果缺失了这个想象空间,玛蒂尔德和丈夫的付出岂不是没有任何回报吗?辛苦的付出,最终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对读者和主人公来说都是是种心理和精神的慰藉。

另外,最后告知真相,更能给主人公以当头棒喝,使其精神得到升华和重生,为何这么说?

十年间,玛蒂尔德改变了吗?除了改变了自己的小姐脾气和外在容貌外,她也变得不再自卑,当她还清债务站在佛来思节夫人面前时,她有一种自豪的,天真的快乐,原来的虚荣心没有了,精神面貌变了。但是,她有没有意识到她人生悲剧的内在根源呢?

看这一段描写:

不过有几次当她丈夫还在办公室办公的时候,她一坐到窗前,总还不 免想起当年那一次晚会,在那次舞会上她曾经是那么美丽,那么受人欢迎。如果她没有丢失那串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谁知道?谁知道?生活够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

从这段独白,我们可以判断,她把自己的人生悲剧归咎于造化弄人,命运的难以捉摸,她依然没有反省自身的原因,哪怕是经历了十年的苦难,她依旧没有意识到自己人生悲剧的根源。

虽然莫泊桑向我们证明了她的潜能,但这种潜能不是主动发挥出来的,而是被迫的,她不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所以永远是一个被动生活的人

所以,让她最后知道真相,让她知道自己献出了青春,献出了引以为豪的容貌,居然是为了一串假项链,这无疑是给了当头一棒,从而促使她明白曾经梦想的虚幻性,更好的珍惜当下,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重生。


真假钻石项链分别有何寓意?

小说的核心意象是砖石项链。真假钻石项链的主题寓意分别是什么?

玛蒂尔德在佛来思节夫人那里借来的假项链,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这条项链虽然有着光亮夺目的外表,其品质却是虚假的。其外表华丽内在虚无的本质寓意着上层社会的浮华和玛蒂尔德错误的人生梦想方向。

玛蒂尔德被浮华的上层生活所吸引,整日梦想着过上奢华的生活,可实际上奢华的外表并不能保证包裹着与之相称的品质。

另外,假项链也寓意玛蒂尔德本人,有着美丽的容颜,但内心空虚,只想坐享其成,不积极创造,用现代的话说,她就是典型的花瓶人物

假项链代表着虚无虚假的人生追求,不仅不能点亮你的人生,更可能成为锁住前进脚步的铁链。

经过十年的努力,玛蒂尔德通过努力还清了债,获得了真的项链。当佛来思节夫人说出真相给她当头棒喝的时候,她本人也才如同这条真项链一样完成了价值的升华

现在的她,也如同真项链一样洗净铅华,获得了珍贵的品质。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不管有没有得到那串真项链,她的人生才能体会真正的幸福。


写在最后:

莫泊桑在揭示虚荣,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他的写作意图不在批判,而在救赎。

他没有紧盯着普通人的人性弱点,将其放大,撕裂,毁灭,而是用悲悯之心,着墨于突显平凡人身上同样具备的英雄潜质,他希望用自己的书写,让人们看到并发挥这种潜质,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引导。

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同样引发我们进行人生思考:你的渴求是什么?你的人生目标在哪里?你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为此,你又付出了哪些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