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森鸥外作品的比较:两种同中有异的浪漫

导语:森鸥外,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与夏目漱石同被视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开端。他曾留学德国,吸收了"美与自由"的欧洲精神,致力于解剖日本社会,重建日本文化。

森鸥外像

森鸥外代表作有《舞姬》、《青年》、《游戏》等以明治时代知识青年的悲哀和苦恼为主题的中短篇小说,其后期的的文学创作转向了史传文学方面,《阿部家族》《山椒大夫》《涩江抽斋》皆为名作。他的文体集汉文的雄浑华赡、西文的明晰通透、日文的婉约优雅为一体,形成其端庄、典雅、清新、明丽的风格。

鲁迅像

鲁迅与周作人合编《现代日本小说》中《游戏》和《沉默之塔》就是鲁迅所译森氏之作。就小说创作而言,鲁迅的凝重犀利与森鸥外的轻灵纤秾仿佛并无相通之处,但以鲁迅对森鸥外的独到评价为经,以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为纬,就能清楚地定位出他们的文学作品在执着理想的浪漫精神、强烈关注现实的意识、复杂沉痛的内在矛盾、融贯中西的文化品格等方面的共同点。

一、鲁迅与森鸥外理想及观念的异同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言道:"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森鸥外是公认的浪漫主义作家,而鲁迅却一贯以冷峻的现实主义者、精神界战士的形象出现。何以鲁迅会喜爱森鸥外的小说,但又没有更多地介绍和翻译森氏的的作品,因为鲁迅对森鸥外思想的接受是一个认同兼扬弃的过程。

1、个人气质的契合

从个人的气质和时代要求上来说,鲁迅喜欢森鸥外的小说都是很自然的。陈涌在《鲁迅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中说:"即便在他的现实主义的小说里,我们也会感觉得到那种有时埋藏得很深的理想和激情的潜流。"且看鲁迅在《现代日本小说集》附录是怎样介绍森鸥外的:

"(森鸥外)他又在《杯》里表明他在创作的态度。有七个姑娘各拿了一只雕着'自然'两字的银杯,舀泉水喝。第八个姑娘拿出一个冷的熔岩颜色的小杯,也来舀水。七个人见了很讶怪,由侮蔑而转为怜悯,有一个人说道,'将我的借给伊罢?'第八个姑娘的闭着的嘴唇,这时候才开口了,这是消沉的但是锐利的声音,'我的杯并不大,但我还是用我的杯去喝。'

"

鲁迅像

"用我的杯去喝",这也正是鲁迅一贯的独立精神。从"发自由独立之抗声"这一角度来说,这两个同处时代和民族剧变之际的先觉者,正是两个具有同样浪漫精神的孤独旅人。那么鲁迅对森鸥外的喜爱也就不难寻找到个人气质的锲合点了。

2、思想的共鸣

鲁迅留学于日本的1902至1909年,正值日本极力引进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的高峰时期,这种社会氛围与鲁迅当时的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怀抱是一致的。鲁迅当时从进行精神革命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出发,相信文学能转移性情、改造社会。"个性之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他的"重个人,张灵明"也就是转移性情的同义语。经由这一途径,他必然地要倾向于浪漫主义。

鲁迅画像

《摩罗诗力说》简直可以看成是一部浪漫主义简史,集中反映了"不为顺世和乐之音,不随顺旧俗,不取媚于群,地争天拒。"的文艺思想倾向和理论观点。奠基森鸥外日本浪漫主义文学先导地位的《舞姬》与后来的《修建中》、《青年》、《雁》等一样,也正"写的是封建的人转变为现代人的精神变革史",并对日本文学的现代转型卓有建树。

森鸥外1889年创办评论刊物《栅草纸》,提出该刊的宗旨是"以西方美学与诗学为基础,以审美之眼光评论天下之文章,明其真伪,晓其优劣,以助自然之力,加速荡涤之功,以滔滔文坛之流,设一栅门",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鲁迅早年在日本办而未果的《新生》,同样是希企在文化上进行全面启蒙,展开战斗的文艺批评。

3、对森鸥外的深刻理解

鲁迅对森鸥外的喜爱是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他选译森氏的《游戏》和《沉默之塔》明显是出于更重视其现实意义的原由。《沉默之塔》本是森鸥外为生田长江所译《查拉图》所写之序。

鲁迅像

鲁迅《译文序跋集·〈沉默之塔〉译者附记》说了出鲁迅对森鸥外的深刻认识,也证明了鲁迅对森鸥外有一种更全面的理解。森鸥外并非只有"冷"的一面,固然政府高官的身份让他社会批判的触角有所瑟缩,医生的职业习惯让他的写实冷静深沉,但执着于思索理想人格与合理社会的热情没有熄灭,而是转化成了一种婉曲的方式。

《沉默之塔》作于1910年的"大逆事件"后,假设印度西海岸的"派希族"以因袭的眼光认为艺术与学术都是危险的。带有抗议政府对于民主自由的镇压的立意。"因为不论哪个国家,什么时代,在走新路的人的背后,总有反动的人们在窥伺着,一有机会就加以迫害,只是借口因国家和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把书中写的和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情况一对照,鲁迅翻译此作的意义也就很清楚了。

4、相同的文学观

鲁迅介绍森鸥外作品时的文学观,是建立在爱国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个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观。认为诗人动吭一呼便会令有情者皆举其首,从而达到振奋民族精神的目的。但他译介和创作的最高原则都是首先本着时代和民族最迫切的需要而非仅出于个人的喜好,所以他并没有大量介绍森鸥外的作品。

鲁迅画像

因为森鸥外小说中为数甚多的对爱情的细腻描写、对知识分子局囿于个人小天地的孤芳自赏、以及某些颓废情绪是与鲁迅的时代使命感相抵触的。在谈到《呐喊》的创作时鲁迅明确地说过,为了和当时革命的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他有意在自己的小说中"删掉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

5、小结

综上所述,鲁迅与森鸥外在浪漫主义上的交融点就在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个性的张扬,对"不顺"之世作"不平"之鸣,但是鲁迅的浪漫明显带着一种更加高扬的姿态,更加积极入世的勇气。因而鲁迅对森鸥外的浪漫主义文学倾向有出于个人气质的喜爱,有关注相似社会背景下的理解,更有对个体与现实关系进行全面思考后的扬弃。

二、两者小说的比较:同中有异的浪漫主义特质

鲁迅与森鸥外的小说大多为短篇。对这种体裁的偏爱也决定了他们小说创作更浓厚地聚敛抒情成分的浪漫主义特点,但这二者的浪漫显然是同中有异的。

1、题材选择的异同

如果把浪漫主义理解成是:较客观现实描绘,更重视主观抒情这样一种艺术的对话方式。那么显然鲁迅的小说在题材选取上,是不像接受了哈特曼美学倾向的森鸥外那样,重视艺术中的理念与理想,更甚于写实的。

鲁迅像

鲁迅最为关注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日常世界,以及知识分子的平凡生活;而森鸥外的小说则充满了异域风情,和日本传统文化的优雅风致。鲁迅与森鸥外都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们的小说无一不具有诗的要素:意象、内在节奏、余意不尽等等。但若将森鸥外的浪漫风格比作"婉文怨刺

",那鲁迅则是"抗声冲霄"了。

森鸥外的短篇《栈桥》、《修建中》、《妄想》、《奇妙的镜子》、《花子》等,可谓篇篇珠玉。作家对社会的批评,对旧俗的微讽之外,对学问与艺术的思考藉着诗情舒展卷中。像散文诗一样精致的小说《杯子》,用姑娘、泉水、银杯与熔岩色小杯几个清新隽永的意象,表达了不从于自然主义流俗的精神品质,从而得到鲁迅的认同。

森鸥外像

而鲁迅的浪漫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铸剑》、《奔月》借助复仇的黑色人、昔日的射日英雄表现了自己战斗性格、人生理想的一方面。鲁迅曾盛赞司徒乔的画:"如胁下的矛伤,尽管流血,而荆冠上却有天使的嘴唇。无论如何,这是胜利",这话也完全可以形容他自己的作品,"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鴞便鸱鴞般叫",只要表现出了"倔强的魂灵"。

2、人物刻画的异同

鲁迅的小说创作还有另一种意义上的浪漫主义倾向。《一件小事》、《社戏》、《故乡》中被肯定的人物不是具有现代民主主义思想并自觉斗争的人物,而是自然的人与人的素朴关系。这与森鸥外的《妄想》有不少不谋而合之处,后者在社会的经纬中,哲学的高度上回想了自己一生的思想历程,充满怀疑和思辨精神,开首和结尾的对大海的描写明显体现出了对返朴归真的渴望。

鲁迅译这篇作品才可能是更出于个人的气质所合。

《社戏》

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和现实主义的客观描绘,不像未然的理想描绘同已然的现实描绘那样,具有彼此不容混淆抵拒力。主观抒情可以在客观描绘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失其真挚性,客观描绘也可以在主观抒情的辐射中,而不失其真确性。

森鸥外在《雁》这篇小说中设置了一个""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和隐性的评述人,向读者介绍了事件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思想的发展状态。女主人公小玉逐渐觉醒而主动追求爱情的过程,在作者的客观描写下展现得细腻动人。但作为真正思考者的幕后作者,其主观情绪还是流露于其中。""也是故事本身中的一个角色,除了评述,他时而与旁人,时而与自己争论。同时推进了情节与作者思想矛盾的发展,起到了这种融合主客观于一体的作用。

《狂人日记》

反观《狂人日记》,虽然以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现实意义,确立了它的创作方法导向。但其中狂人大段日记体的独白,无疑也成为作者主观抒情性的最佳载体。处于反封建思想斗争漩涡中的鲁迅,以其对现实思想运动的客观追求,走上了现实主义的文学道路。但面临封建抑情主义,却从未放下个性主义的思想武装,从未轻视主观抒情性对封建抑情主义的破坏作用。

3、写作技法的异同

从写作技法上来说,鲁迅与森鸥外都是更注重浪漫主义的内核,而对传统要素有一定程度的忽略的。这也是他们对各自民族现代文学的功绩之一,只是鲁迅的意识更加主动,技巧也更加成熟。

(1)自然景物的描写

如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森鸥外的小说没有接受西方浪漫主义,那种大段的主观直抒的景物描写方式,而是结合中国文化的点染技法和日本传统中的含蓄内敛,轻轻一笔就把客观景物写得与主观情绪浑然天成。鲁迅较少忘情于自然山水,较多以我化景。他精粹的景物其色、声、旋律和节奏都配合不同的的情绪,且实景与象征相结合、自然景物与社会思想环境相贯通。

三味书屋

(2)故事情节的刻画

再如鲁迅与森鸥外的不少小说明显都有削弱故事情节、加强情绪表现的倾向。森鸥外的《半日》与鲁迅的《幸福的家庭》一样,着眼于大量群众性的思想意识状况,着眼于人物的具有惯性力的常态思想表现。鲁迅更着眼于那些没有特殊事迹、特殊经历的平凡人物,着眼于人的内心世界的细致表现。不似森鸥外那样仍有很多重视由公开的、外部的矛盾冲突组成的故事情节的痕迹。

(3)角度的转换

具有独立思辨能力的作家,总是将人与现实的关系放在"有我"、"真我"、"善我"这三个渐进的层面上,去在文本中运作的。"有我"是意识到自我在精神上的存在;"真我"是审视自我精神存在的方式;"善我"是实现自我最具价值的精神存在。鲁迅与森鸥外的小说创作皆是在这三个层面上追求着"个性解放、知识丰富、精神独立、品格健全"的理想人格,这无疑是浪漫的最高层面。

森鸥外在《青年》、《游戏》等带有思辨性的作品在日本现代小说中颇具特色。其主人公"把触角由外界转向内心",无情地审视自己的灵魂深处,冷静地探讨自我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作品同时还对当时的日本社会、文明现状、哲学思想以及道德伦理等展开多方面的批评。

鲁迅一以贯之的"立人"思想正是他创作的最终目的。那些颇具浪漫色彩的战士形象,正是他的理想人格的最好诠释,坚忍、独立、爱憎分明。对文学功利性的回避,既是浪漫主义的特征,又是它的致命弱点。

三、森鸥外与鲁迅历史小说的比较:归剑于鞘与再试新锋

历史,因有着陈于典籍的"盖棺定论",仿佛具有最真实的理性色彩,但时空的久远和历史材料的简陋缺乏,又使它有进行文学重创的最大弯曲度,所以它成为许多浪漫主义作家钟情的题材。鲁迅与森鸥外都曾在这一领域大放异彩,但

由于写作目的的不同而体现出了社会批评意义上的差距。

1、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矛盾

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矛盾,是任何一个运用古代题材来写文艺作品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据旧史则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他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把历史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一类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者"。

《故事新编》插画

2、森鸥外的应对

森鸥外在"大逆事件"后也转向这一领域,很多作品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议论的焦点集中在这类作品是不是小说。尊重历史与摆脱历史束缚,本来就是处理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最大的难题。森鸥外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也力图科学辩证地将二者调和,他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仍有许多力所不逮之处,以《山椒大夫》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努力和矛盾。

森鸥外像

森鸥外自言:"我为摆脱历史的束缚,创作了《山椒大夫》,但是当我写完之后重读这篇作品时,总感到摆脱得还不够。这是我的由衷之言。"通过阅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的确如此。无论是塑造历史人物,还是设定故事发生的年代,《山椒大夫》都没有摆脱时代的影响。

这就使得这部作品显得界限模糊,主观调和的痕迹成为一道道文学硬伤。森鸥外之所以没能把这个矛盾解决得更好,本质上缘于他采取了合理主义与非合理主义折衷起来的暧昧的立场,这又缘于他对于顺应现存制度与写现代小说之间的痛苦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对比写作《沉默之塔》时的森鸥外,三尺青锋虽未断折,也已有归鞘作壁悬之势了。

3、鲁迅的应对

鲁迅同样面对了这个矛盾,但他却出色地把这一矛盾转化为了不可模拟的历史小说新典范。他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

"

捷克学者普实克对《故事新编》这种古今杂糅、描写现代情节、穿插喜剧性人物的手法给予了很高评价,视鲁迅为开创了世界文学中历史小说的新流派的一位大师。何以历史这一围困了诸多大家的题材,在鲁迅的笔下如此得心应手呢?那是因为鲁迅写历史小说和写现代生活题材的小说一样,都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茅盾像

茅盾《玄武门之变序》中论及《故事新编》处理题材的方法时说:"鲁迅先生这手法,曾引起不少人的研究和学习,然而我们勉强学到的,也还只有他的用现代眼光去解释古事这一面,而他的更深一层的用心,——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乃至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则我们虽能理会,能吟,却未能学而几及。"

这段评价能更清楚地凸现出鲁迅与森鸥外对待历史题材,实际上是对待现实的态度的强烈反差。也说明了他们契合于追索理想人格的浪漫精神,是有发生层面以及操作层面上的差异的。

鲁迅像

结语:鲁迅正是凭借内心汹涌的热情,缠托于自觉的使命感,才得以解决了浪漫主义本身的特点。鲁迅与森鸥外的浪漫有着相同的渊源和产生条件,但更有不同的涵盖度、目的以及表现形式,而鲁迅则更具哲学深度与现实广度。在比较完鲁迅与森鸥外作品之后,可以得出以上结论。鲁迅正是因为认知了森鸥外,才使其对作品有了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