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生活中的文化與審美


文化是什麼

文化是詩經裡的草木

楚辭裡的山風

文選裡的骨氣

白話文裡的革新

是散發美學光芒的意象



它成為我們的初心

文化是春秋時的爭鳴

魏晉時的風流

唐詩宋詞的韻律

明清小品的清雅

是一切先人的文學



它成為我們的底色

文化也是夏商周青銅

秦俑漢陶,唐宋瓷器

是那些歷經歲月的器物

它成為我們的靈魂



頭上有天,是“雨過天晴”

腳下有地,是“地上清霜”

門外有山,是“青山嫵媚”

門內有月,是“今夜月明”

至於小橋流水,大漠孤煙

更是尋常詩景,很多時候

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追求生活中的文化與審美,更多的是找到文化在生活中的依附,那便是時下所說的“生活美學”,比如我們追慕魏晉的風流,唐代的雍容,宋代的典雅,明代的精緻,無一不是對文化與美學的嚮往,但任何一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文化和審美,如果只停留在過去,會讓我們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現代美學源於十八世紀的德國,在近代的時候,由蔡元培,梁啟超,王國維等人引進中國,一百多年前,“西學東漸”席捲華夏,時任教育部長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從少年抓起,“知識以外,兼治美術”,他指出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進行美育教育,希望由此喚醒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美育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的豐饒與深厚,其實是建立在審美的基礎之上的,蔣勳在《美的沉思》一書中說,“因為美,我們便可以繼續前行”,中國文化的覺醒剛剛起步,對於孩子教育,則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是唐詩,宋詞,元曲,甚至是對那些傳統手藝的學習,這樣才能留住中國的精氣神,成全中國文化在未來的高級表達,於是文化於無形之中,成為了一種奢侈。





人們常說“在博物館裡養孩子”,對少年的美育,除了博物館,還有藝術展,在這些地方,他們能接觸到最核心的藝術,他們會因為一幅年畫,一件泥塑,一把紫砂壺,去了解背後的故事,任何一個門類,都通向中國美術史的領域,這便是個人修養的提升。如果說,一個人的素養是個人氣質的提升,那對於一個民族而言,整個社會的素養就代表了這個國家的文化水平。從當下的環境而言,雖然漢字詩意的語言環境已經消失,不大可能造就全民的美學環境,但隨之而改變的,是越來越多的設計語言,包括傳統手藝者,建築設計師,帶著我們骨子裡的文化,融入到生活之中,觸動著我們最隱性的記憶。






有人覺得文化“無用”

有人在盤算著“有用”

今天的我們都走得太快了

快得每個人都變得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我們追求物質的奢侈

縱情於聲色犬馬酒池肉林

卻不曾關懷我們周圍的文化語境

願我們都能慢一點

提升我們的學識,修養,審美

讓文化迴歸生活之中

完成“中國文化,當代表達”

讓中國迴歸東方

這才是最有用的事


圖片來自:文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