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李世民时期哪个武将功劳最大?

娱乐最新


咱们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来排序,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李世民是很会当皇帝的,尤其在君臣关系上十分老到,凌烟阁一事就是例子。不过也不能说那只是个政治手段,当时李世民也已是个老人,老人总爱怀念往事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啊,相信他把他那些老部下绘入凌烟阁,其中的真情也不会少。这二十四人的姓名与事迹如下: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第四。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郧公张亮第十六。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party,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陈公侯君集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半程小小小明


如果天策上将可以参选的话,就没其他武将什么事了。当然,李世民不能既当选手又当裁判。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方面论证。

尉迟恭功劳最大

尉迟恭早年以打铁为生,但却又一身好武艺。他虽然投奔李世民较晚,但却是最忠心的一个武将。尉迟恭从刘武周集团投降李世民后,便迅速成为李世民心腹。

在与王世充对战的过程中,尉迟恭曾把李世民从单雄信手中救下,并保护李世民逃出。而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更是核心人物。他力劝李世民提早动手,不然下场会很凄惨。

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当天,李元吉在要杀害李世民的当口,尉迟恭杀到。李元吉原本武功就不如尉迟恭,惊慌失措之下,最终被尉迟恭杀掉,拿下了首级。后来,更是用语言威胁唐高祖,让他把皇位传给李世民。

当然,尉迟恭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的军功自然也是极高。但最重要的,却是两次关键时刻救下李世民。如果这两次李世民挂掉了,那便直接没有后面的故事了,更别提什么“贞观之治”了。在凌烟阁中,尉迟恭位列第七。

李靖功劳最大

李靖被称为“军神”,自然是无数敌人的白骨把他送上了这个高位。所以,单纯论军功的话,李靖排第一自然毫无疑问。

李靖跟随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再后来,南平萧铣和辅公祏,灭掉东突厥和吐谷浑。赫赫战功,威名远播,有人认为他可以和孙武、吴起相提并论,是王佐之才,曾担任唐朝的兵部尚书,死后入武庙十哲。李靖死后,位列凌烟阁第八位。

李勣功劳最大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茂公,徐茂公的名字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后来他被赐姓李,又名李世勣。但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最终改名李勣。

李勣出将入相,是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将领之一。原本出身瓦岗寨的李勣,后随李密一同投降唐朝。在李世民平定四方的过程中,李勣往往跟随在身旁。他曾两击薛延陀,大破东突厥。

在唐太宗时期,李勣跟随李世民一同大败高句丽。但最终因为粮草不济,于是撤兵。等到了唐高宗时期,李勣是辅佐唐高宗的重要武将,是李世民留给自己儿子的重要遗产。原本被打败的高句丽在此造反,李勣奉命出征,和薛仁贵一起灭掉高句丽,完成了李世民没有完成的壮举。

李勣死后,位列凌烟阁功臣第二十三位(最后一名是秦琼,排第二十四位)。后来,李勣的孙子徐敬业(李敬业)谋反,兵败后,武则天让人把李勣掘墓砍棺,收回了原本赐予的“李”姓。等到唐中宗李显即位后,给李勣平反,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并重新安葬了他。

综上所述,从凌烟阁的排名来说,尉迟恭的功劳最大,因为他保证了李世民的人身安全并且最忠心。如果但从军功来说的话,则毫无疑问是李靖。李靖在大唐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是属于最闪耀的那一颗将星。而李勣更是作为李世民的托孤大臣,且战功也不逊色,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都没实现的目标——灭高句丽,功劳也是极为突出。

只能说,唐太宗时期将星璀璨,每个人的能力、功劳都是极为耀眼,即使唐太宗本人也是极为突出。但如果抛开种种因素,只论功劳的话,李靖位列第一应该是合适的。


飞熊说历史


要说李世民朝的武将就怎么也绕不过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十七年太宗遥想戎马岁月,感怀创业之艰,绘二十四功臣画像于凌烟阁,以示纪念。这其中有将领15人,分别是: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褒忠壮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郧节公殷开山、谯襄公柴绍、邳襄公长孙顺德、河间元王李孝恭、郧国公张亮、潞国公侯君集、郯襄公张公瑾、卢国公程知节、英国公李勣、胡国公秦琼。要讨论太宗时期哪位武将的功劳最大肯定应该从这里面产生。当然这些人都是跟随太宗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铁血将军,可要说第一,就不是谁都有资格争胜负论短长的了。以下三位是个人认为最有希望的人选,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

1、鄂国公尉迟敬德

公本胡人,天生神力,勇猛善战,自归唐后,屡立殊功:征王世充伐窦建德,救太宗于危难;讨刘黑闼再救太宗性命;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元吉,逼李渊禅位,论功第一;大败突厥,解太宗初期危机。帝国时代,有四种功劳是所以臣子都憧憬、向往、渴求的:定鼎之功、从龙之功、拓土之功、灭国之功。尉迟恭定鼎、从龙四占其二,功绩不可谓不大。

2、卫国公李靖

作为大唐的一代军神,李靖自然是战功赫赫的,就连太宗都赞他:“南定荆扬,北清沙塞,皇威远畅,功业有成。”他的主要功绩有:南定吴会;平江南,擒辅公祐;北清沙塞,灭东突厥;西定吐谷浑。李靖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文韬武略都拿得出手的名将,只因在玄武门之变中态度不明,试图中立而为太宗所忌惮、不喜,致使后半生只能韬光养晦,再难有作为。

3、英国公李勣

英国公起于草莽,素以谋略闻名于世,归唐后,追随太宗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立下不朽功勋;后又在攻灭东突厥、平定薛延陀等重大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大唐江山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李勣是儒将,讲究以智胜力,也正因为如此使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态度暧昧、立场摇摆不定,犯下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不然他应该有更大的功绩。尽管如此,他还是凭借极高的政治智慧在太宗朝始终屹立不倒,甚至到了高宗时期还被倚为肱骨,受到重用,并且最后得以善终。

这就我认为太宗时期功劳最大的三位武将,要说战术素养,韬略武功等综合实力,毫无疑问,当属李靖,要单纯只论功劳,个人更倾向尉迟恭。


泥腿子的阳春白雪


我觉得非李靖莫属!

李靖是唐朝开国名将,在唐王朝建立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幼就文才武略颇有进取之心。

李靖善用奇兵,用兵往往出其不意但又当机立断善于把握时机。他一生征战南北,横越东西,从河川纵横的江南到广漠无垠的大漠,从水流湍急的大江到海拔四千米的青海高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他对唐朝影响最大的战役是:

灭东突厥之战

公元626年,唐王朝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得帝位。颉利可汗知道消息后先后率兵只差京师附近进行袭扰。此时的唐王朝处于百废待兴之时,太宗李世民只好前往长安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与便桥之下,突厥引兵退。这便是“便桥之盟”又称“渭水之盟”。

在渭水之盟三年后颉利可汗又一次发兵入侵大唐,此时的大唐相较之前国力已有所增加,而颉利可汗由于各部叛离被日益孤立,再加上霜旱之灾,东突厥已显衰败之势。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东突厥拥兵仍不下二十万骑不可小觑。李靖只率了三千骑兵在大雾的掩盖下急速进军连夜奔袭,向颉利大本营直奔而去。此时的东突厥根本没人料到会有突然而来的唐军,而令他们更加不解的是这些唐军并没有直接攻城。颉利可汗望见山上唐军的旗帜来回移动分不清虚实,李靖又令人劝降了颉利的心腹大将。此时的东突厥已经军心涣散,李靖乘势攻城大获全胜。

之后颉利假装投降求一时喘息之机,等到草青马肥之时,便能回复元气,卷土重来。李靖在唐太宗答应了突厥投降并派遣使者的情况下,仍然决意进兵。李靖挑拣精骑万人疾行,相隔十五里,突厥军发现唐军踪迹,李靖令部将苏定方以二百骑为先锋,乘雾突击其可汗牙帐,令颉利可汗惊慌下逃跑,接着李靖大军亦至,与斗志溃散的可汗亲军决战,终斩首万级,俘虏十万余人,缴获牛羊数十万只,终于生擒突厥颉利可汗,将之捉回长安跳舞。东突厥汗国就此灭亡。

此一役李靖为大唐一雪前耻,李世民听到消息后大赦天下祝酒五天。此后李靖又灭了吐谷浑汗国为大唐完全打通了河西走廊。李靖一生大器晚成,在他戎马生涯中战无不胜,为大唐的统一和巩固立下了不朽功勋。李靖病逝后被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赐谥“景武”,陪葬昭陵。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留白山水间


李世民手下的武将功劳最大的当然是尉迟敬德,也就是尉迟恭。

据《唐史》中记载,尉迟敬德当属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将领中的第一位人物,也是最忠于李世民的武将。尉迟敬德最初跟随刘武周起兵反隋。而后投降李世民,在李世民的领导下,屡立战功。在跟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元吉,在后来李世民论功行赏时,尉迟敬德当然是头等大功。

下面,将尉迟敬德两次奋不顾身救李世民的两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第一次救主。在洛阳之战时期,当时尉迟敬德刚刚投奔李世民不久,很多人都不信任他。就在大家都以为尉迟敬德肯定会有叛变的时候,李世民在打猎期间遇到王世充的袭击,王世充的女婿单雄信拿着长矛追杀李世民,尉迟敬德第一个冲出来救了李世民,又击败了王世充的军队,证明了自己的忠诚。这次救主之后,李世民每一次都喜欢带着尉迟敬德,把他视为心腹。

第二次救主。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在追杀李元吉的时候从马上跌下来,被李元吉夺走了弓箭。李元吉想要用弓箭勒死李世民,危急关头尉迟敬德又一次救主,射杀了李元吉,救下了李世民的性命。一次救驾就足够让尉迟敬德一辈子受重用了,更何况他前后两次救驾,李世民将尉迟恭放在第一武将的位置上,也是人之常情。救驾是尉迟恭能够后来居上的重要原因,不过尉迟恭的地位高不仅因为救驾,他在玄武门之变时期坚定地态度,也决定了他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

可见在李世民心目中,尉迟敬德的地位肯定是第一位的,无人能敌。





观史鉴今


说起功臣,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的名人,也有不少的书籍和百姓的口口相传来记载着他们的丰功伟绩。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为国为民或为君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所以被载入了史册和相传于民间。相信大家都知道唐朝的“凌烟阁”,它是当时唐太宗为了纪念,为自己和自己国家或自己人民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修建的。相对于现在祠堂,主要目的是为了纪念拥有丰功伟绩的人而修建的。而在凌烟阁里面最出名的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在李世民时期若要论武将功劳排名第一的当属:“尉迟恭”。究竟尉迟恭立下了什么样的丰功伟绩呢?能让他在凌烟阁武将中排名第一。毕竟在当时凌烟阁中还有著名将领李靖等人的存在。尉迟恭真是比李靖的功劳还要高?

尉迟恭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排名第七的武将。这时就有人疑问了,既然是排名第七,那他怎么还能在凌烟阁排名第一呢?不要着急,看完下面我讲的就知道了。当时在尉迟恭前面的还有程咬金,秦叔宝等人。包括当时的李靖在当时的战功可以说是战功赫赫。可即使是这样在凌烟阁的排名也还是排在了尉迟恭之后。

在李世民平定刘武周的那几场战役中,才招安了尉迟恭。而在后来的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时候李世民遭到了王世充部队的偷袭导致李世民当时身处险境,在那时的尉迟恭不顾自己的安危,凭借一人之力不就杀死了当时王世充的大将单雄信,而且还一马当先的就下了李世民。这就是尉迟恭第一功劳:“救主”。

在那之后李世民奉李渊之命讨伐刘黑闼部。李世民当时亲自率领部队去偷袭刘黑闼部,只是当时没有想到刘黑闼部早就有了消息,而导致李世民身陷包围之下,情况可以说是十分危及。在当时的尉迟恭带领一小部队,进行了突围救驾,在尉迟恭的带领下李世民当时又逃过了一劫难。在这里他又立下了一次大功。

最后在李世民跟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带领的72人的主将领就是尉迟恭。当时李世民在和自己兄弟的厮杀中,李世民不敌,是尉迟恭一箭射杀他兄弟,李世民才得以存活。这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尉迟恭又救下了李世民。

自古以来都有:‘功大莫过于救主’。在这里的尉迟恭救了李世民三次。也奠定了尉迟恭在唐朝时期的地位。


海洋说历史


大家好,我是一个头条创作者,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提问,在答题方面,我有着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我们可以看到最大的贡献是哪个阶段对李世民很重要。毫无疑问,玄武门的更换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早期,领土扩大了,其他封臣并不像玄武门那么重要。列出几位将军

  魏志敬德跟随李世民征服王世冲,窦建德,徐元朗,宣武门射杀李渊吉,灵岩阁二十四个英雄

  秦书宝的南征北伐

  程志杰跟随李世民打破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冲,灵岩阁

  侯俊吉在李世民的一再战斗之后,他积极策划了玄武门的改建,摧毁了土耳其人,土yu浑和灵岩阁。

  张公进协助李世民发起了宣武门,平突厥和灵岩阁的改建。

以上就是属于我个人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开开心心的做头条,头条作品能更进一步,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回答,谢谢大家!


一个柒儿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世绩、秦叔宝。

这24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始终追随李世民浴血沙场、戎马倥偬的铁杆“粉丝”;二是资历老功勋大、但与李世民关系一般的将领;三是隋室旧臣或原属其他方面起义军、后归顺李世民麾下的将领。


床头角落


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为了纪念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大将,将24位功臣的样貌画在了凌烟阁中。这些画像的先后顺序按照功劳的大小排序,除了唐朝的宗室李孝恭之外,武将里面排名最高的是尉迟恭。

尉迟恭最早是刘武周手下大将,他投降唐朝的时候,其他几位凌烟阁武将都战功赫赫,秦琼还被评为立功最多,唐高祖亲自奖励了他金瓶。然而到了凌烟阁建立的时候,这些资历老的将领都没能排到尉迟恭的前面。从凌烟阁的排位情况就能看出,在李世民的心中,尉迟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武将。



泽思


唐太宗李世民十六岁从军,十九岁跟随父亲李渊起兵反隋,后在“玄武门之变”后夺位,创立贞观盛世,麾下收服驱使名将无数,李世民一生征战事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六岁从军至登基为帝,这一阶段中李世民常常身先士卒,亲自率军作战,第二阶段是登基为帝之后,成为皇帝的李世民不再经常亲自率军作战,而是高居长安做战略上的指导,两个阶段分别有两员大将功劳最大,分别是登基之前的尉迟敬德和登基之后的李靖。

多次挽救李世民生命的“玄武门之变”第一功臣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本是刘武周的部将,归降李世民后深得信任,在众多部下均对尉迟敬德抱有怀疑态度时,李世民却对尉迟敬德趟开胸怀,而尉迟敬德也给予李世民绝对的忠心和丰厚的回报。根据史书的记载,李世民在和王世充交战时,差点被单雄信擒拿,关键时刻,是尉迟敬德救了李世民:“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贼围。”

“玄武门之变”前后,尉迟敬德先是经受住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不断威逼利诱,然后和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主动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夺位,“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在李世民被李元吉盯上后,再次挽救李世民:“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是尉迟敬德手持两人首级逼退攻打玄武门的太子府护卫,又率军逼迫李渊承认李世民的政变行动合法,史载:“及论功,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各赐绢万匹;齐王府财币器物,封其全邸,尽赐敬德 ”。

可以说,在李世民称帝之前,没有人能比尉迟敬德功劳更大,尉迟敬德也以寒门之身在门阀遍地的唐初,以功高居“凌烟阁功臣榜”第七位。不过在贞观时期,尉迟敬德因居功自傲,以及殴打李唐宗室李道宗被李世民敲打,后期开始炼丹修道以自保,唐高宗时期善终。

大唐军神,击垮东突厥、吐谷浑的贞观第一将李靖

前面说的尉迟敬德的功劳主要是对内,李世民时期对外功劳最大的就要属李靖了,李靖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但李世民依旧重用他。贞观四年,唐朝和东突厥的国运之战中,两军相持不下,关键时刻,受命统帅前线唐军的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奇袭定襄,一举击垮东突厥,将这个曾在渭桥羞辱唐朝和李世民的大敌彻底击败,此后又突袭阴山,活捉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

贞观九年,李靖再次出征,将挑衅唐朝的吐谷浑击败并逼降。整个贞观时期,李靖多次以主帅身份统帅唐军对外作战,李世民的“天可汗”之名全有赖于李靖的不断胜利,贞观十四年,李世民还专门将李靖未来要和妻子合葬的坟墓按照突厥和吐谷浑境内的山峦修建:“十四年,靖妻卒,有诏坟茔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

综上所述,李世民时期功劳最大的武将就是尉迟敬德和李靖了,尉迟敬德在李世民从秦王到皇帝的道路上功劳最大,多次在关键时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将中无人能及。而李靖在贞观时期的对外战争中,也是起到擎天之柱的作用,唐朝对外战争的赫赫威名也是自李靖击败东突厥开始,两人在凌烟阁上的排名也证明了他们的地位,凌烟阁功臣榜上的所有武将中,除皇族李孝恭外,尉迟敬德和李靖是排名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