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刺杀骑士团长》书评,沉重的战争反思与自我成长

写在前面:

《刺杀骑士长》简介,我”,36岁,美术科班出身,原本爱好抽象画,多年来为了养家糊口成为专业肖像画画家。结婚六周年纪念日前,妻子毫无征兆地提出已有外遇,要求离婚,于是“我”独自离家开车在外游荡了一个半月,最终应好友雨田政彦之邀,住进小田原郊外山间其父雨田具彦的旧居兼画室,期待通过环境的改变调整心情。



奇妙的事件就发生在搬家后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里。雨田政彦帮“我”介绍了山下绘画班任教的工作,“我”和班里的两位人妻先后成了情人,经神秘邻居免色的精心策划,和班上的少女真理惠也建立了密切联系。房子主人雨田具彦是著名日本画画家,“我”搬进那栋房子后不久,意外在阁楼发现了一幅雨田具彦不为世人所知的大师级作品,名为“刺杀骑士团长”。



此后,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件 席卷而来……

我的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村上春树的这本《刺杀骑士团长》。

很奇妙的一次阅读之旅。

历时四个月,从每天零零散散读几页到近几天花大块时间集中阅读,这期间除去小说本身波澜起伏着推进的情节,还有我自己一些难忘经历。

11月份初开始读,小说那湖面波澜还未起的开端一刚过,自己就开始了小鹿乱撞的演唱会期待,遂即放下没读了,后来14号去了海口听演唱会,回来之后整个人还沉浸在彩虹梦中,做什么都差点意思。



随后一段时间同姐妹去看了坂本龙一先生的纪录片,当时小说已看到免色君出场,以后在看小说免色君一出现就自动代入了教授的模样,毕竟他们都拥有一头优雅的银发。



放寒假回家宅着,狗子刚学会走路,跑出来晒太阳,很怕我,我喜欢看他们撒泼,索性搬个凳子到院子里偷看,间隙间又拿出这本小说来看,这下一不小心入迷了。


到今天晚上读完了它。

在这期间书籍本身无意地与我的琐碎经历连接起来,如今这一场长长的旅程结束,那些伴随着书页翻动的左右记忆竟也打上了金色的烙印。

而关于这部小说本身,也是奇妙的。

过去在我的《读者》时代里,零零散散读过许许多多名家的节选,其中唯有村上给我这样奇妙的感觉。那种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奇妙引力会使我不由自主地被吸进去,甚至读他的文字我不需要知道那整本书的主题是什么,这段文字前因后果是什么,只是形单影只的存在便能给我以憧憬。

在读这本书的初期我无疑是满头雾水的,各路人马纷纷亮相,怪诞的设定与貌似逻辑不通的情节让搞不清楚方向,但村上幽默舒适的文字总能使我坚定起读下去的心。

事实也证明我这个决定是无比正确的。

渐入佳境的阅读状态使得我与越来越多的感动相遇,虽然到读完这本书我也一直没搞清楚小说主人公“我”叫什么(极可能是忘记了),但在五花八门的离奇事逐渐将他围绕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和他的思想融为一体,开始有了感同身受,那些让我曾经深夜惊惧难以入眠的因子逐渐成了拉动我思考的引子。



我逐渐享受这种追循情节的好奇,那些怪诞的设定也开始变得合理起来。

正如主人公所强调的隐喻与双重暗喻。

书中所构建的奇妙故事所设定的是,隐喻可以创造世界和活物,但其实,这本书的存在即是最大的隐喻。

穿过被事物与表达之间的关键性所指引的世界,承受住无数次源自于内心黑暗的深重折磨后,我们才能回归于实,面对更通透的自己。

读到全书的80%进度条,故事节奏犹如小提琴手拉快速度,一场事故,一次刺杀,一次冒险,所有谜底即将揭开。

最终主人公挣脱了双重隐喻的触手,给“致命危险”来了一次终结。



于此同时我感觉我的心境也愈发豁然开朗,这一路从迷雾重重到揭开谜底,变化的不止是主人公的心态,更伴随着我微妙的成长。



此时不再去质疑那些好像不科学的设定,反而我觉得一切就应该如此,恰到好处,因为最重要的是隐藏在剧情外壳之下,人心的变化。

真理慧和主人公以及雨田具彦都圆满地走向了自己的方向。




而我呢。

我又何尝没有那样如同《白色斯巴鲁男子》画像一般就在心头的死结,它们会不会在某个时刻从内心深处伸出触手来试图将我拉入深渊。

那就学会放下吧。

去看看阁楼上的猫头鹰,感受落在你面颊的细雨,狼吞虎咽着吃下朋友做的蛋卷。

这些本来无意义。

但它们更能告诉自己我还活着。

因此有了价值。



写在最后:

《刺杀骑士团长》与其他日本小说最不一样的便是作者村上春树隐藏在剧情主线背后的沉思﹁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反思与日本扭曲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控诉。

他借人物之口说道:“有人说那次惨案死亡人数是四十万,有人说是十万。可是,四十万和十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血淋淋的真相,直指人心。

村上因此受到不少日本读者的质疑与抵制,但他从不会改变自己的心境,沉淀在他内心的人道主义和正义光芒永远不会泯灭,他会一直照亮我们。


《刺杀骑士团长》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