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100多年前的“钟南山”——伍连德


人物简介


新冠病毒肆虐,在全民防疫中,我们采取了种种措施,如封城、戴口罩、隔离“疑似病人”等。这些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是抗疫经验的积累。鲜为人知的是,从发明医用口罩到建立中国的防疫体系,都离不开一个人——伍连德博士。在清末的东北鼠疫中,他挽救了数万同胞的性命,并由此构建了中国的防疫体系。


伍连德

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字星联,祖籍广东广州府新宁县(今广东台山市),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医学博士,中国卫生防疫、检疫事业的创始人,中国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医学教育和医学史等领域的先驱 ,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1896年, 成绩优异的他,顺利进入到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Emmenul College)学习医学。1902年,他先后到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一年之后,他便通过了医学博士论文答辩,收获满岌,学成回乡。回到槟城后,伍连德成家立业,开诊行医,走上了人生第一个巅峰,在当地很快就小有名气。显然,此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未来的人生会出现多么大的变化。


回到祖国

1907年,伍连德忽然接到了一封的信件,署名居然是大清朝直隶总督袁世凯!打开信件,伍连德发现竟然是袁世凯亲自邀请他到天津就任陆军军医学堂帮办。

伍连德思考了许久,终于,胸中那远方青年游子久存内心的报国之情,压倒了对眼前安逸的眷恋。于是,伍连德毅然放弃了已有的事业,只身前往一切都是未知的故国。

1908年,伍连德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东北治疫

1910年,东北地区突然爆发了一种可怕的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染疫病人,先发烧,次咳嗽,继以吐血,不敷日即身死,死后皮肤呈紫红色…这些症状指向一种曾经令世界都为止胆寒的瘟疫:鼠疫。

1911年,年仅31岁的伍连德临危受命,任北满防疫处总医官,前往哈尔滨处理肆虐的鼠疫。在没有医学实验室的情况下,他偷偷解剖尸体,得出了肺鼠疫可以人传人的结论。医护人员欠缺防疫常识和设施,他就发明了便宜、有效的“伍式口罩”。在他的主持下,东北铁路停运,哈尔滨封城,病人隔离,尸体火化,防疫局势一举扭转。四个月后,骇人的肺鼠疫得到有效控制,伍连德之名也声震寰球。



战“疫”先锋

从1911年至1937年,伍连德有近三十年的时光在中国,但东堂子胡同的家,他却很少享用。国内数次暴发烈性传染病,他都冲在一线,还先后主持兴办了现代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行政单位及科学社团等30余个机构,代表国家与学界出席重大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不过,北京这座城市仍然留下了伍连德许多足迹,至今余荫犹在,旧迹可寻。

1913年,伍连德向袁世凯提出加速发展现代医学教育。次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派出考察团来华,伍连德全程陪同,历时四个月,访问了十余座城市的17所医学院及97家医院,最终促成基金会出资,在北京创办一所集教学、临床、科研于一体的高标准医学院。


1917年,协和医学院奠基,1921年正式建成。伍连德受邀在开办仪式上宣讲其学术论文《论肺鼠疫》。梁启超在回顾晚清到民国50年历史时,感慨地说:“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字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让他倾注心血最多的,则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西医院。1915年,北洋政府前财政总长周学熙想在西山一带建疗养院,而伍连德则提议,应在北京的中心城区为老百姓开办一所西医院。为此,他联络社会贤达,募集资金,在获赠历代帝王庙一侧高地的基础上,又购置了其后约1英亩的土地,作为院址。

1916年6月,这所新式医院动工,作为荣誉医务总办的伍连德,“每天乘坐私人黄包车,从东城东堂子胡同家中穿过紫禁城,通过两座皇家湖泊上的石桥,拐过乾隆登基前接受早期教育的黄瓦宫殿,途经1644年起义军逼近北京城下使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自缢的煤山。25分钟后,飞快的黄包车便到达了未来的中央医院所在地”。他在一棵老树下休息,或在旁边吃一顿简单的面条午餐,同时监督工程进展。


中央医院仅两年就建成开业,各科室设备周全雅致。作为首任院长,这所医院寄托了伍连德“医学昌明,可与列强并驾”的期愿,也让普通中国人可以不用求医于外国医院。如今,这栋建筑仍在为患者服务,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


1935年,因为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及发现旱濑于其传播中的作用”,伍连德被提名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因心脏病逝世,终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