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哇——大同,你好有文化耶!

哇—— 大同,你好有文化耶!

北魏碑刻

大同做为北魏早期都城达九十六年,可以说是魏碑书体的一个发祥地。现今留下来的北魏碑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司马金龙墓表、墓志

司马金龙墓表、墓志,11965年出土于大同市城东6公里的石家寨村,是出土的魏宗室王公志石中年代最早的一种。

墓表高0.49米,宽为0.45米,楷书十行,第行七字。墓志高0.54米,宽0.55米,楷书九行,第行八字。两碑均系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十一月随葬,碑石字迹完好,出自一人之手笔,书刻俱精。用笔以方笔直势为主,兼以圆笔曲势,字体呈扁方形,隶意极浓。

司马金龙墓志

云冈石窟太和七年造像题记

据大同府志载,云冈石窟“壁上多前代石刻,字漫灭不可读。”这说明,云冈石窟内造像记原本很多,但因石质风化,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仅仅发现三块。其中之一就是云冈石窟第11窟东壁距地面11米处,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八月三十日,五十四名佛门信徒留下的造像题记。这是存世较早的一种北魏造像记。

  这块题记记下了当时大同城内五十四名善男信女在云冈十一窟东壁雕造九十五躯石佛的缘由,含蓄地表露了佛门弟子们对太武帝灭佛的不满心理,同时对文成帝复法后佛事中兴的“盛世”大加赞颂,对崇尚佛法的当权者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连同刚刚出世的皇太子也致以良好的祝愿。这块造像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为确定开凿云冈诸窟的分期提供广真实的历史资料。由于它是北魏迁都洛阳前十多年的作品,所以它比迁洛后开凿的龙门石窟的众多造像记都早,更能反映太和年间的书法风格,因而在书法艺水上也有较高的价值。

  太和七年造像题记,长0.78米,高0.37米,楷书二十四行,每行十四至十六字不等,共三百四十二字,字径2至3厘米。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刻在沙岩上,不免有漫漶之处,个别字已难辨读,但保存还算完好,书法也不久本来面目。

  此碑书法的特点是:体势、笔画和意态都有很浓的隶书遗风;结字恰到好处,奇中取胜;点画多变,方圆并施。这种取法汉隶,楷隶并存,端朴高古,寄巧于拙的书风,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南北朝书法的特点。

云冈石窟太和七年造像题记

元淑墓志

元淑墓志,八十年代初出土于大同市城东十公里白登山下的东王庄村。此志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年),碑高0.74米(加额),宽0.42米。碑额为“魏元公之墓志”六个篆书,风格与司马金龙墓表篆额相近,但书法略逊一等。墓志正文为楷书,坚二十四行,每行二十七字,共计511字。字格二厘米见方。志文除右下部和左上部因年久接土,二十余字漫灭不可辩读外,绝大部分字体精整,锋颖犹新。它是目前大同地区出土的北魏志石中文字最多的一种。

元淑墓志

封和突墓志铭

全称“屯骑校尉建威将军洛州刺史昌国子封使君墓志铭”。1981年9月大同市小站村花圪塔台出土。志石为碑形,方趺圆首,有篆额。志铭正书,12行,行12字,字字之间有方界格。无撰书人名氏。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刻。

封和突墓志铭

比丘尼昙媚造像记

《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是1956年11月间云冈文物保管所在整修昙曜五窟之一的第二十窟,即所谓露天大佛窟窟前积土时出土的。这是云冈石窟难得的一块完整的造像题记。从其完整和独立的情况看,它很像是置于龛中或嵌于壁间坍塌时埋入土石中的。其石为云冈细砂岩,略呈方形,高30厘米,宽28厘米,字迹大小不一,最大者约为3X2厘米,最小者约为1X1厘米。全文共楷书10行,行12字,共110字。原文除首尾稍有缺泐外,大部完好。此记末行年号已漫灭不可连缀,所幸第二字右半“月”字尚存。考北朝年号,第二字右为“月”者,有孝文帝承明,宣武帝景明,东海王建明和北齐废帝乾明,而其中数到四年者惟有景明。就此断定此碑年代为景明四年(503年)。

比丘尼昙媚造像记

大同除了北魏碑刻外,大同存世的历代碑铭还有很多,比如善化寺的南宋朱弁撰文、孔固书丹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等都是大同书法精美的佳作。明清以来的碑碣更是随处可见。

朱熹易系辞碑

易系辞碑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至1200年)所书大字行书碑刻,墨迹已流入日本。碑为一组四通,共十四行,每行八字,共112字(略书迭字不计),字径12至14厘米。初由其门生蔡元定刻存于湖南常德学府(今湖南省常德县),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大同作官的屈钟岳,依早期拓片在大同翻刻,现存大同市博物馆。

文征明太湖诗碑

文征明(公元1470——1559年),明代著名书画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号衡山居士,与当时的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合称为吴中四才子。他的书法以行书和小楷为最佳。现存大同市博物馆碑廊的《太湖诗碑》是他晚年的力作。

《太湖诗碑》高1.77米,宽0.9米,碑阳和碑阴各刻文征明自作自书的七言律诗一首。每面刻六行,每行十至十三字,为大字行书。字径大者25厘米,小者10厘米。碑阳为《太湖》诗,碑阴为《涵村道中》。

文征明一生并未来过大同,为什么他的诗会刻在这里?据碑阴左下角五行小字附记可知刻石的缘由。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山东临朐某氏(附记字迹漫灭不可辨读),到江南督办粮储,得到文征明《太湖》和《涵村道中》诗轴,与同僚和缙绅展观,都认为是文征明书法中的上乘之作,“可刻之传诸远世”。嘉靖31年(1553年)春,临朐某氏被派到大同“理饷”,并带来诗轴择石刊刻。此时文征明尚在世,已83岁高龄。

文征明太湖诗碑

壮观碑

恒山壮观碑 这通壮观碑相传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北游恒山时书题的刻石,今存大同市博物馆碑廊。碑高2.35米,宽0.85米。偌大一通碑石,上面只刻“壮观”两个楷书大字,字径为60厘米左右。无刻石年月,只是右上角有笔画很纤弱的“太白”二字。请人方坦曾作《壮观二字墨刻》诗云:“苍崖恍惚蛟螭走,壮观二字大如斗。李白当年恒岳游,自喜名山落吾手。平沙浩浩黄云开,雁门龙首肯崔巍。遥想真人下天际,放笔万里秋风来。” [1] 看来方坦对“壮观”二字为李白真迹是坚信不移的,并且尽情想象了李白游恒山题字的潇洒风采。但是从这两个字的书法风格看,并不存在多少唐人笔意,颇像是明清之际流行的馆阁体。当是明清之际的好事者的托名之作。尽管如此,能把如此大的楷书写得这样法度森严,结体稳健,无一笔虚弱处,也是不容易的。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北游恒山时书题的刻石,今存大同市博物馆碑廊。碑高2.35米,宽0.85米。偌大一通碑石,上面只刻“壮观”两个楷书大字,字径为60厘米左右。无刻石年月,只是右上角有笔画很纤弱的“太白”二字。请人方坦曾作《壮观二字墨刻》诗云:“苍崖恍惚蛟螭走,壮观二字大如斗。李白当年恒岳游,自喜名山落吾手。平沙浩浩黄云开,雁门龙首肯崔巍。遥想真人下天际,放笔万里秋风来。”

  看来方坦对“壮观”二字为李白真迹是坚信不移的,并且尽情想象了李白游恒山题字的潇洒风采。但是从这两个字的书法风格看,并不存在多少唐人笔意,颇像是明清之际流行的馆阁体。当是明清之际的好事者的托名之作。尽管如此,能把如此大的楷书写得这样法度森严,结体稳健,无一笔虚弱处,也是不容易的。

壮观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