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长城是唯一能在月球看到的人工建筑,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可古人为何不喜欢长城?

历史沉淀的理性


这个问题真是漏洞百出啊!


首先说宇宙中能不能看到长城,答案是否定的。这一点在2003年我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就亲自证实过了,当时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距离地面343公里的近地轨道上绕行,但是杨利伟说自己并不能看到万里长城的存在。

而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直线距离为363300公里。

作为中华文明最伟大的奇迹之一,长城边墙的平均底部宽度为7-8米,顶部宽度为4-5米。

所以,从月球的角度,看长城就如同从几十公里外看一根针一样,根本就不可能看到!

关于月球上能看到万里长城的记载,是在某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上,将的是一位美国登月航天员,访问中国时,登上了万里长城,然后在万里长城上申请地说,我在月球上除了能看到荷兰的围海大堤,还能看到万里长城,于是掌声雷动,体现了中美之间的深厚友谊。

类似这种脱离基本科学和史实的编故事太多,比如说洛杉矶大地震,然后一个父亲和儿子的感人故事,事实上在美国历史上洛杉矶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强度的地震,上古时期也没有!

所以,不要再从语文教材上学历史和科学了,那真的是毒鸡汤!

长城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有着巨大的价值。

那么,古人到底喜不喜欢长城呢?静夜史认为:

不喜欢,但是不能没有!

就如同学生时代的食堂饭菜一样,不喜欢,但是必须吃!

为什么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有效抵御游牧民族的侵袭

这一点,生活在北方的老百姓深有体会。

北方的游牧民族是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存在。每逢灾年,他们就成群结队地向南部中原地区侵袭,对北方造成巨大的破坏!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原王朝强盛还好说,比如秦始皇可以派蒙恬率领大军30万打击匈奴,朱棣也可以亲率50万大军深入漠北对蒙古进行猛烈打击。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打击完了呢?特别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在中原王朝军队深入漠北时,提前得到消息的游牧民族就会提前撤走,让中原王朝的军队扑空。

等到中原王朝的军队撤离后,他们又回到原地再次集结起来,重新形成南下侵扰的力量。

而更要命的是,一旦中原王朝走过了强盛的时期,开始走向守成,无力对游牧民族进行讨伐,那么游牧民族的春天就开始到来!

比如明朝中期之后,瓦剌和鞑靼轮番南下侵扰,造成巨大损失!

其实游牧民族抢劫边城粮草等还好说,毕竟是国家的东西,要是个人的东西被抢走了,那可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所以长城是必须有的!

虽然修长城意味着摊派出徭役,是一项巨大的负担,不过只要不被抢,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而且,即使不修长城,国家组建军队深入大漠作战,也是需要老百姓出资出力的!常年累月的战争比一劳永逸的修长城负担更重!

2、长城限制了农耕文明的扩张

什么?不是只有游牧民族南下掠夺吗?为什么农耕文明也存在扩张啊?

其实这个不难理解。

我们看今天的农牧分界线,相比于古代的农牧分界线,是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的基础上不断向北移动的。

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当间冰期来临时,宜农区域开始大面积向北扩张,在今天长城以北的内蒙古东部地区,成为适宜农耕的区域。

因为长期以来,中原地区人口增长较快,在长时间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中原内部的人地矛盾会越来越激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有胆识的汉人就开始向长城外流动,比如走西口、走东口,以及清末以来的闯关东。

但是,汉人的这种行为是在向游牧民族要地,是在挤压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在中原王朝没有控制长城以北地区时,比如明朝中期以后,这意味着这些汉人的权益得不到任何的保护,保护则动用军队,伤筋动骨。而如果中原王朝将蒙古高原也纳入版图,比如清朝,这种行为势必招致蒙古部落的不满,加深民族对立,容易引发动乱。

所以,此时的长城就很好地起到了隔离民族的作用。事实上在清朝,不仅将长城加以再利用,更在东北地区构筑了大规模的边墙——柳条边。柳条边是一种隔离满汉蒙的边墙,对于维护清朝统治意义重大!

所以,古人对长城,是又爱又恨的感觉!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长城历史悠久,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最早的关于长城的典故,后来列国根据军事和割据的需要,各自修建长城。秦始皇时代,秦国对秦、赵、燕北部长城进行了修缮、加固、补缀、新增,连接起来,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华里的长城,从此长城闻名于世。汉代、明代等对长城进行过完善、延伸,长城的军事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更加突出。

过去,我们更多地强调长城对抵御异族入侵,保障内地百姓生活的作用,却忽视了长城对于促进经贸发展的作用,以及它的文化意义。汉、明长城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一些关隘和城堡逐渐成为互市场所,甚至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口岸,长城沿线2200多个关堡中有超过1000个像张家口这样发展成为现代城镇;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在长城一线英勇抗击日寇,发生了无数次战斗,使长城迅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然而,古代中国人并不喜欢长城。原因是受儒家、道家节省民力、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加之秦始皇修长城,劳民甚烈,故而古人把它看做是负面的东西,长期以来以各种形式口诛笔伐。如诗经、民间故事、唐诗、宋词等。反倒是西方一些思想家、文学家、旅行家等对长城多有赞美,如费迪南、泰戈尔、马戛尔尼。中国人对长城观念的转变,应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誉长城为世界奇观起,中国人民在长城一线抗击日寇,使长城成为民族的精神象征,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词更是家喻户晓,80年代提出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也是深入人心。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长城保护条例》,对长城的保护已融入很多人的生活,2018年《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将发布,万里长城将陪伴我们走向未来。


历史沉淀的理性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但在月球上是看不到的。甭说在月球上,就是在绕地飞行中也是看不到月球的。杨利伟曾表示:“看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有专家认为,长城平均宽10米左右,人们在36千米的高度就不能用肉眼看到,而航天器的飞行高度则为300到400千米。

神舟五号发射前,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有一篇课文叫《长城砖》:“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培养爱国主义不能靠弄虚作假。

最后,提起长城就难免联想到战争,与其说古人讨厌长城,倒不如说厌倦战争。


闲语


从月球上看不到长城哦。


WANG论科普


这是个谎言,但可笑的是这个谎言你还在扩散?谁给你说的在月球上长城是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中国人从没有登上过月球,登上月球的美国人从来没有说过这话。中国第一位上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后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在太空根本看不见长城。在地球轨道上都看不到何况距离更遥远的多的多的月球?到现在还在重复这个天大的笑话和谎言,真是即无耻更无知。


望乡WX


长城最主要的作用是贸易壁垒和军事壁垒,每当中原王朝的用巨大的贸易顺差把蛮夷的钱挣完了,这时就会把长城沿线的贸易之门关上,作为军事防御壁垒,而作为防御壁垒的长城从来没有被军事攻破。官僚和资本家为了自身利益,则会搞走私和养寇自重的把戏,失控后长城失去作用,蛮夷肆虐中原,都是由此造成。宋朝作为唯一被蛮夷虐得最惨的中原王朝,除了以文抑武的体制原因,主要就是失去了长城,靠贸易顺差挣来的钱,因为关闭不了大门,很容易就被蛮夷抢了回去。

至于你说古人不喜欢长城,哪些人不喜欢?某些文艺工作者?看看我们这个时代被放出来的牛鬼蛇神做了什么,你也就不难理解某些古代文艺作品可劲黑长城了,这与现在某些知识分子可劲黑中国各方面是一样的,都是某些与人民对立势力的代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