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印度人为什么会觉得寡妇自焚殉夫是美德?一位印度王后曾说不!

文|亚欧君

在印度的梵语中,有一个词叫做“萨蒂”(suttee或sati,萨蒂是印度教神话中湿婆的第一任妻子,在丈夫受到诸神嘲笑时,当众投火自尽来捍卫丈夫尊严),指的是有“美德”的女人。所谓的美德听起来毛骨悚然——只有那些出身印度高种姓阶级(僧侣或武士阶层)寡妇自焚殉夫,即主动投身丈夫火葬堆的殉葬者才能被称为“萨蒂”。这种自毁的行为在印度习俗看来不仅可以洗去夫妻二人的罪行,还能将寡妇提高到“神”的地位。

数千年前的古希腊、埃及和斯堪地纳维亚一带也有类似的风俗,不过能像印度一样在1829年才在法律中将这项陋习予以禁止的也是少数。即使法律禁止,但在印度北部邦班德地区仍然存在,1987年时就有一名十八岁的寡妇露璞.康瓦一身婚礼盛装投火自尽。直到今天,在很多普通印度民众的心中,寡妇殉夫也是值得赞美的事情,否则他们也不会花费二十几个亿,拍一部赞美寡妇自焚殉夫的大片《帕德玛瓦蒂王后》了。

带领成千上百的女性一起殉葬奔赴火堆,甚至还给了其中一个孕妇腹部特写!

当然,也有持现代观念的印度人抗议,阻止这部电影上映。

不过亚欧君今天不是为了猎奇异地陋俗,而是想聊点正能量。比如说,在十八世纪初的印度,有一个国王的妻子就做了一件在当时非常罕见的事情,她在丈夫死后,顶住压力和谩骂,拒绝自焚,甚至尝试着坐上王位,以女性身份进入权力的中心地带。

这个了不起的印度女性名叫曼嘉茉(Mangammal),其父是印度南方马杜赖王国国王恰克南.纳亚萨的将军,因为效忠得力,老将军很受国王赏识,也就娶了部下的女儿,曼嘉茉就此进入了王宫。

1682年,国王恰克南因病去世,曼嘉茉成了寡妇。按照印度的风俗,她应该举身赴火海,成为新一代的美德女神“沙蒂”(sati),但曼嘉茉知道自己可不是权力游戏里的龙妈,进了火堆就再也出不来了。她拒绝自焚殉夫,哪怕被全国上下诽议也绝不动摇。她和国王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凭借着一国母亲的身份,别人也不太敢把她怎么着。

儿子和爸爸一样短命,坐上国王位子仅仅七年时间,竟然也一命呜呼,留下了一个襁褓婴儿。儿子的媳妇就和曼嘉茉完全不一样,宁愿抛下襁褓中的婴儿,殉夫自焚,也不愿留在世上当寡妇。

于是寡妇曼嘉茉就成了孙子的代为摄政者,拒绝了死亡的邀请,她竟然阴差阳错进入了权力的核心,并且发现自己做得还满得心应手。本来印度的国民对她非常排斥,难以接受一个女性,尤其是不愿成为“沙蒂”的寡妇的统治,但时日渐长,他们发现曼嘉茉体恤民生,经营有方,不仅大力改善了国内基础建设,兴建起众多道路和神庙,还打了好几次有决定意义的胜仗,因此在民生中威望攀升。为了感谢她的英明执政,印度至今仍有许多神庙和村镇以“曼嘉茉”命名,在印度赫赫有名的建筑——“甘地博物馆”,前身也是曼嘉茉时期所建造的神庙。

从1689– 1704,十五年的时间是曼嘉茉执政的黄金期,也是孙子从幼儿长到成年的时间。孙子成年以后,向曼嘉茉要求独自执政,曼嘉茉却拒绝让出权力的权杖,于是前者联合宫中的军事集团发动了政变,将祖母囚禁在宫中监狱里,并把曼嘉茉当年拒绝做“沙蒂”的“罪名”一一翻出,虽没有正式进行审判,但从此曼嘉茉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有人揣测,她是在监狱中被活活饿死的。

一个印度女王后的抗争一生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