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晋文公称霸中原的重要战争——城濮会战

今天说一说晋文公坐上霸主的重要一战,城濮之战。

此战的起因在宋国,宋国本是殷商微子启之后,在周代为宾国而不为臣,爵为上公,在诸侯中最为尊贵。自宋襄公泓水之战失败后,宋成公迫于形势不得已臣服于楚国,虽然楚成王对待宋国礼遇优厚,但宋成公始终以屈服于楚国蛮夷为耻辱。宋成公听闻重耳借秦国之兵入主晋国,为晋文公,又有周襄王为后盾,想起当年晋文公在宋国流亡时,其父襄公也是礼待有加,于是在周襄王十八年背叛楚国与晋国通好。

楚成王闻听此事,十分震怒,于次年冬,率陈,蔡,郑,许联军伐宋,围攻宋国国都,讨伐其叛楚通晋之罪。 晋国这边也立即出兵救宋,先后进攻了卫国和曹国,因为这两个国家是楚国的盟友。楚成王深感晋军用兵迅速,导致卫降曹破,中原形势突变,已经失去救援两国的意义了,又听闻秦国将出兵帮助晋国,害怕申邑商密被打,后方堪虞,于是决定撤解宋国的包围退兵回楚,避免与晋军冲突。楚成王的这一决定,实际上是十分明智果断的,只不过他的手下子玉不听他的命令,导致城濮之败。

楚成王先已退回楚国,楚帅子玉离开宋国国都向曹国边境北进,希望与晋军决战,楚成王也是同意的。晋文公先是下令晋军向后撤退三舍,以报答当年流亡楚国时,楚成王的厚遇及两军交战撤退三舍的诺言,这就是退避三舍的故事。晋军退至城濮而止,楚军也紧追不舍,进逼晋军。四月四日,楚军进至城濮之南,依托丘陵为营,形成居高临下的阵势。

晋国除其自有的上中下三军外,还有秦穆公派遣的援军,齐昭公派遣的援军,以及宋国解围后也率兵来会。所以,城濮会战,晋国方面总兵力,合晋秦齐宋之军约为八九万人。晋军的部署,以其上中下三军作为横阵排列,秦齐宋三国之军,分别列于晋三军之中。全军的兵车甲士及马匹装配齐全。晋文公见到军容壮盛,顿感战胜之心倍增。晋军的作战方略是以右军伪作后退,引诱楚军深入,而以中军左军夹击。

楚军的部署也是列成横阵,子玉和若敖居中军,斗宜申率息邑军及陈蔡之师居右,斗勃率申邑军及郑许之军居左。将东广西广部队分配于左右两军。总兵力约十一万人。楚军的作战方略,是以三军并列,齐头向晋军作正面进攻。

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四年,楚成王四十年(公元前632年),四月六日,晋楚两军皆已完成作战部署。当两军接触之时,晋军左翼下军胥臣部,用虎皮蒙在马上,首先冲击楚军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而溃。同时左军栾之部, 以车辆拽树枝而驰,导致尘土大起,时值冬末春初东北风,猛烈地吹向楚军,楚军因而目视不清,因此楚国右军也溃败了。晋军右翼的上军狐毛部,设两面大将旗,当与楚军接触时,佯向后退以诱敌。楚帅子玉以为晋大将所在的晋右军败退,立即命其左翼军追击,以为将晋大将军队击败就可以取胜。所以对陈蔡军及右翼军的溃败,起先并不在意。但当左翼军追击晋右军前进时,右侧翼已然暴露在晋中军之下。于是晋中军主帅先轸率军横击,同时狐毛的上军也回军反击。楚左军在晋中上军夹击之下,也不敌而溃败。楚帅子玉见此形势,急令中军停止前进,得以不败,于是收集残兵败将,向西南撤退。晋军随即展开追击,直追至楚军后方屯粮之地,休整了三日,然后毁其营舍,于四月十日班师。当楚军将要抵达楚境连谷时,楚成王得悉楚军溃败,因怒斥责子玉丧师辱国,子玉于是自杀于连谷。

晋文公城濮之战,击破了弥漫在中原的荆楚入侵势力,压迫其退回原有的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使中原重新呈现了安定之象。于是中原诸侯先前迫于威势依附楚国的,鲁、曹、卫、陈、郑等国都脱离楚国回复至中原集团,听从晋国的领导。晋文公一战称霸,绩业辉煌,开齐桓公以来未有之盛世。自此以后,晋国领导中原诸侯。与荆楚抗衡达百余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