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李世民排凌烟阁功臣的时候,长孙无忌是第一位?

情天恨海海阔天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指的是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对那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想念的紧,就命画家阎立本作二十四功臣画像,悬于凌烟阁内,有事没事他就跑过去看看,睹画思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分先后,是李世民综合了入选者的资历、功绩、能力、官职、以及李世民自己对这个爽不爽的感觉来排的。长孙无忌能够排第一,自然是这些方面的综合。

首先功臣功臣,当然都是有功的,长孙无忌的功绩的确不小。在唐初的战争时期,长孙无忌几乎就是李世民的“萧何”。因为长孙无忌的存在,李世民在很多时候都不必太过于担心后勤问题,只管往死里揍翻敌人就行了。

管后勤是个技术活,难度很大,而且管好了也是默默无闻,要不是明眼人,还以为你没功劳,李世民当然是明眼人,所以他知道长孙无忌功劳赫赫。

不过唐初那帮功臣里,长孙无忌的功臣算小的,并不能压住所有人,不过对李世民而言,长孙无忌最大的功劳是在夺位时的贡献。

长孙无忌是早就绑在了李世民的战车上的,所以他为了李世民夺位劳心劳力。他的政治嗅觉极其灵敏,在玄武门事变爆发前夕,房玄龄和杜如晦被逐出秦王府,李世民还在犹豫,长孙无忌坚决表示要立即动手,不然迟早遭殃。

李世民依旧不能下定决心,长孙无忌和舅舅高士廉、侯君集等人日夜劝说,让他诛杀太子与齐王。这时,李建成以反击突厥侵犯为名,推荐李元吉督军北征,抽调秦王府精兵猛将,李世民终于决定发动兵变,命长孙无忌将房玄龄、杜如晦秘密召回,一同谋划。

可以想见,整个玄武门事变跟长孙无忌脱不了干系,他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是事变的主要发起人,对李世民而言,长孙无忌的大大的功臣,可谓政变首功。

而在贞观年间,长孙无忌的成绩也很优秀,对贞观朝的许多政务制度起到了重大作用,与其他同僚一起辅佐李世民成就贞观之治。

就功绩而言按,长孙无忌是很大的,但不足以名列凌烟阁第一功臣。

再看资历,长孙无忌自幼丧父,和母亲、妹妹一起被异母兄赶出家门,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

高士廉的士族,在隋唐时期也是有脸有面的大人物,有着舅父这层关系,长孙无忌也是上层社会人氏。李世民作为隋朝皇室的亲戚,也是大族,妥妥的贵族,两个贵族少年很早就相识,关系很好,长孙无忌也很早就跟随了李世民,资历老得很。

还有两人的关系也不用多说,两人是少年相交,关系很好,后来高士廉将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两人关系就更近了,关起门来就是一家人。

长孙无忌的能力也是很强大,再加上跟李世民关系好,在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就封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认定他为住李世民登位的第一功臣,进封齐国公。

不过长孙无忌很有忧患意识,自古君王多猜忌,自己又站得这么高,还有一层外戚身份,无疑会成为众人眼中的靶子,皇帝现在荣宠不断,指不定哪天就把你做了,所以才当了几天宰相,他就坚决上书恳求李世民降自己的职,还发动妹妹劝说。

虽然李世民后来又给长孙无忌升了回去,但是长孙无忌的做法无疑会让李世民更加信任他。

综上所述,长孙无忌综合资历、能力、功劳、关系,这才获得了凌烟阁第一的排位。


平沙趣说历史


唐贞观十七年,太宗李世民为怀念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命阎立本作二十四功臣画像,悬于凌烟阁内。其中,长孙无忌名列第一。

我们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先后中可以寻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李世民在为入选凌烟阁功臣排名时,是综合了入选者的资历、功绩、能力、官职、以及亲疏远近来排的。

第一,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是最早追随李世民的人之一。也就是说,长孙无忌资历足够。

第二,长孙无忌一直是李世民最为信重的属臣,李世民的每一项重要决策,全都有长孙无忌的参与。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时,全由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谋划。李世民曾评价长孙无忌说,“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

从史书记载来看,长孙无忌出谋划策的能力不及房玄龄和杜如晦,带兵打仗的能力不及李靖、李绩等人。但此人却是李世民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尤其是在政事上,李世民依重长孙无忌颇多。长孙无忌也是李世民最坚定的拥护者,属于铁杆亲信。

第三,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即长孙皇后。长孙皇后识大体、顾大局,乃千古贤后,且与李世民感情至深。就是看长孙皇后的面子,李世民也不能亏待这位大舅子。

第四,在官职上,长孙无忌虽然曾经当过宰相,但长孙皇后极力反对李世民给予长孙家过高的权势,也极力劝诫长孙无忌不要当宰相。后来,李世民就听从长孙皇后的意见,罢免了长孙无忌的宰相之职,另改他任。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之时,李世民也许对长孙无忌有亏欠之心,便把他排在第一位,以此作为补偿。

第五,高祖李渊建国后,曾把司空裴寂列为功臣第一。但李世民与裴寂不合,即位之后,急于树立他这一系的威望,于是就把长孙无忌推了出来,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这是在贞观元年的事情。到了贞观十七年,李世民立凌烟阁功臣,自然也会把长孙无忌排在第一位。

综上所述,无论出于哪种原因,长孙无忌都能获取凌烟阁第一功臣的排名。


唠坛酸才


最直接的因素,是长孙无忌此时的官职品级最高。

评定凌烟阁功臣的时间,是贞观十七年,此时长孙无忌的职位是三公之一的司徒,品级为正一品。

唐代的一品官员是非常少的,只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其中天策上将是李世民的特有官职,没有授予过其它人。三公和三师一般也很少授人,长期空置,死后追赠三公、三师的也很少。

唐朝官制,一般的宰相也只是三品。

(长孙无忌)

凌烟阁功臣排名,其实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和我们今天一样,是官职品级高低。

排名第二的河间郡王李孝恭以及第三莱国公杜如晦、郑国公魏征,去世后被追赠司空,司空同属三公,但排名在司徒之下,凌烟阁功臣中自然在长孙无忌之下。品级相同情况下,才会再考虑其它标准。

论个人关系的话,长孙无忌堪称李世民最信任的人。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是李世民的皇后,两人有亲密的亲戚关系。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也是最重要的策划人之一。虽然在唐初建国战争时期,长孙无忌谈不上有多大功劳,但凌烟阁功臣主要看重的也不是建国时的功劳。

长孙无忌有个很大的弱点反而让李世民更加信任他。李世民亲自点评长孙无忌不通军事,李世民作为顶级名将,这方面的眼光肯定没问题。长孙无忌不通军事,在军队系统没威望,地位再高威胁到皇权的可能也不大,不会是第二个隋文帝杨坚。

后来唐高宗李治以及武则天和长孙无忌的政治斗争中,长孙无忌最终失败,但军队系统没威望也有很大关系。


仁勇校尉


凌烟阁为长安城皇宫内三清殿旁一座小楼。大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太宗李世民为了怀念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勋旧,命宫廷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 。画像比例皆真人大小,均面北而立。

无论任何排名,其实遵循的不外三要素:资历,派系,功劳。梁山泊聚义厅如此,刘皇叔五虎上将也如此。唐三藏带着三徒弟,依然如此。

资历为何重要。试想你最初创业,手下只有十来个人五六条枪,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了今天没明天,但是这些人依然不离不弃,这是什么概念。皇叔当年穷的东奔西串,去找诸葛亮碰到一种地的,二人坐在石头上唠嗑,都是“皇叔居中而坐,关张叉手而立”。其实这时候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唐三藏先收了悟空,悟空就是大师兄,后来的八戒沙僧,八戒战斗力明显不如沙僧,可是依然是二师兄,就是因为入门早,资格老。

派系为何重要。当你事业起步了,做大做强了,那么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都要入股,桃花山来了,二龙山来了,少华山也来了。被你打败的敌人手下一干人马也要安置。百川归海,有容乃大。李世民手下好多大将都是从敌对阵营投诚过来的。罗士信秦琼尉迟恭程咬金李靖徐茂公等等。这时候如何树立自己的嫡系班底就是重中之重。

功劳为何重要。不论啥资历,不论啥派系,关键还得能干事。猴子再不好,能够上天入地求爷爷告奶奶保唐僧一命。沙僧再好,求他降妖伏魔,胖和尚早就化成肥料流入下水道了。如果关张干不了事,对刘备别说叉手而立,就是把脚叉起来,也不可能成为五虎上将。

这些捋顺了,下面就好办了。

No.1:赵国公长孙无忌。

先上简历。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雅善好学,博涉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文德皇后兄,少与太宗友善。常从太宗征讨。武德九年,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将害太宗,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贞观元年,除吏部尚书,以功第一,封齐国公。贞观十一年,封赵国公。十六年,册拜司徒。十七年,上凌烟阁。

分析:

资历:李世民发小兼大舅哥,两人打小一起混。

派系:李世民嫡系。

功劳:玄武门兵变首席策划人。

长孙无忌排第一,主要是资历和派系。至于功劳,就是玄武门兵变首席策划人。是他让李世民最后下了兵变的决心。

No.2:河间王李孝恭

上简历。

河间元王孝恭,少沈敏,有识量。高祖已定京师,诏拜山南招尉大使,徇巴蜀。萧铣据江陵,孝恭数进策图铣,帝嘉纳。会李靖使江南,孝恭倚其谋,遂图江陵。铣内外阻绝,遂降。未几,辅公祏反,寇寿阳,诏孝恭为行军元帅讨之。李靖、李勣、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皆禀节度。公祏穷,弃丹杨走,骑穷追,生禽之,江南平。历凉州都督、晋州刺史。贞观初,为礼部尚书,改王河间。十四年,中饮暴薨,年五十。十七年上凌烟阁。

分析:

资历:跟随李渊起兵入长安。

派系:李渊嫡系。

功劳:平巴蜀,定江南。玄武门之变没参与。

李孝恭排第二,主要靠军功。《旧唐书》评价: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声名甚盛。

就是说,大唐打下江山,李世民功劳第一,李孝恭第二。

No.3:莱公杜如晦

上简历。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少聪悟,好谈文史。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天策府建,以为从事中郎,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后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摄吏部尚书。三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今称房、杜焉。四年,疾笃,寻薨,年四十六。十七年,上凌烟阁。

分析:

资历:李渊入长安,杜如晦入秦王幕府,一直追随李世民。

派系:秦王府嫡系。

功劳:李世民定天下的随军参谋。玄武门参与者。

杜如晦排第三。主要靠资历和派系。还有死得早。至于功劳,应该是玄武门事变可行性计划的具体策划人。如上告李建成淫乱后宫,买通常何,埋伏截杀,等等。相当于刘邦身边陈平的角色。

下略。


唐风宋月


【荆人夜雨,80后,《体坛电竞》主编。我的电竞类账号:夜雨忧笛。】

凌烟阁24功臣画像,建设于贞观17年(公元643年),离李世民登位已近20年,所以衡量标准中,建立大唐时的战功成分少,李世民登基后治国理政的成分多。

长孙无忌能排名第一,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出身高贵,长孙无忌父亲长孙晟曾在隋朝做过仪同三司、右骁卫将军,主导了隋朝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外交攻势。再往前,他家的先祖长孙仁是拓跋鲜卑的南部大人,有可能是拓跋可汗的后代。而长孙无忌的母亲姓高,对,就是北魏分裂后,在华北地区建立政权的高欢他们家的。

长孙无忌身兼鲜卑拓跋家与汉人高家的高贵血统,排名自然有优势。

其次,参加革命早,资历深。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几个月后度过黄河进军陕西,这时长孙无忌就加入了大唐阵容。比革命资历,长孙无忌与房玄龄差不多,比太原起兵的段志玄、刘弘基、刘政会要晚,但比后来的李靖、李勣甚至杜如晦都要早。而且长孙无忌刚投奔大唐,就被李渊派到李世民的麾下担任渭北行军典签。加上他是李世民皇后长孙氏的哥哥,可谓最铁杆的心腹,嫡系中的嫡系。

最后,大唐统一战争中,长孙无忌几乎完全跟着李世民立功,没见到独领一军的记载,可见打仗能力不出色。但他政治组织能力很强,早在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提拔他担任位置最重要的吏部尚书,负责选拔干部。

贞观初年,李世民一直想让他担任宰相,都被长孙皇后劝阻。后来李世民还是让他当了宰相,李世民当皇帝期间,宰相班子里如果没记错的话长孙无忌应该是时间最长实权最大的一个。比如说《贞观律》的修订,长孙无忌就居功至伟。可以说贞观之治功劳簿上,李世民第一,长孙无忌第二。

最后一点,李世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关节点玄武门之变。对他支持最坚定的,武有尉迟敬德,文就是长孙无忌了。若光就玄武门之变来看,亲自带兵器逼李渊退位的尉迟敬德功劳自然第一,论战功则是李靖第一。但就像开头所说,凌烟阁排名,更多的是参照李世民登基之后的治国贡献来看,而不是开国时的军功。


荆人夜雨


其实,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没有严格排名,但确实分了三个等级,凌烟阁分为三层,最里为宰辅之臣,次之为王侯之臣,最外层为其他功臣,而长孙无忌居宰辅之臣之首。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长孙无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第一位。当然,在民间备受欢迎的秦琼则排在最末。

长孙无忌能排第一位是有原因的,这里可以用《资治通鉴》中的一句话说明:“无忌与上为布衣交,加以外戚,有佐命功,上委以腹心。”这句话同样也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布衣之交

长孙无忌生于594年,是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第四子,长孙无忌和后来的长孙皇后一母同胞,其母为高士廉之妹高氏,实际上高氏是长孙晟的续弦,正因为如此,609年长孙晟去世后,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以及母亲被异母兄长赶回舅舅家,好在高士廉对兄妹二人很好。虽然长孙无忌少年时期遭遇家庭变故,但他和李世民一直都是关系很好,他们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感情自然不是别人可比的。

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

长孙氏和李世民说起来算是小时候定下的婚约,长孙晟去世后,婚约并没有取消,高士廉做主让两人在613年结婚,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算是亲上加亲。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挥师南下,长孙无忌知道后,在李渊度过黄河后投奔了李唐,开始跟随李世民建功立业。

布衣之交和外戚这两层关系让长孙无忌成为李世民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而且他能力出众,辅佐李世民登基为帝,辅佐李世民治理国家,可以说,长孙无忌佐命之功无人能及。

长孙无忌后来成为天策府的重要成员,开始支持李世民争储,并在李建成剪除李世民羽翼的过程中,坚定支持李世民发动政变,在626年,秦王府的大部分幕僚都被李建成外调,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了发动政变的想法,两人不谋而合,一起去找李世民商量,虽然当时遭到了李世民的拒绝,但从此以后,众人开始在李世民面前劝说诛杀李建成之事,到了最后,房玄龄和杜如晦也被调出秦王府,秦王府只剩下长孙无忌、高士廉和武将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几人继续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终于在六月,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成功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之时,出力最多的长孙无忌自然排在最前面,食实封1300户(裴寂食实封1500户,排在长孙无忌之前,只因为他是李渊的宠臣,但并不得李世民的信任),任左武侯大将军,而长孙氏被封为皇后,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宠爱人所共知,爱屋及乌,他对长孙无忌更加宠信,而长孙无忌做为天子的布衣之交和外戚,并有佐命之功,却能够不居功自傲,甚至谦虚辞高位(这其中少不了长孙皇后的劝解和调和)。他的功绩、才干和声望居百官之首。643年,李世民设凌烟阁,准备将功臣们的画像放进去,大体综合考虑功臣们在三个时期的功绩,其一为平定天下时期,其二为玄武门之变,其三为治理天下时期。并且在太平盛世,文臣的地位是优于武将的,再要考虑各方面的平衡关系,然后定出了二十四功臣图。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长孙无忌都是该排在第一位的。

并且在之后,长孙无忌还是李世民的托孤大臣,他是李治的亲舅舅,只是到底长孙无忌权力过大了,与李治产生了矛盾,最终被李治和武则天给弄死了。


尚宫女史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第一,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合伙人

凌烟阁的大部分人都只是李家的家臣,而长孙无忌不同,他相当于李世民的合伙人。

隋唐时期,教育是一种珍贵而稀有的资源,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即便长孙无忌身世凄凉,可是他有一个很不多的舅舅——高士廉。

长孙无忌是当时有家族背景的士族,他和李世民少年时就相识,再加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他们的关系就变成事业上的合伙人,工作上的好同事,关起门的哥哥、妹夫。

第二,长孙无忌的能力很全面

战争时期,长孙无忌一直是李世民的“萧何”。因为有无忌,所以李世民在面对很多战争难题的时候不用考虑后方是否稳定的问题,这些成绩即便不够显山漏水,但仍然是功劳赫赫。

贞观初年掌政期间,长孙无忌也做的是风生水起,首先是精简机构,去除多余的人员;其次是削弱宗亲,改变任人唯亲的风气;最后是调整外交,在休养期和突厥交好。每一件事,无忌都做在点上,执行的也非常有力。

唐太宗能有贞观之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的严明和制度的完善,而这基本上都是长孙无忌的功劳。如果没有他十年辛苦地修订法律,哪里会有《唐律》的出现?

第三,玄武门事变首功之臣

作为秦王府的股东之一,长孙无忌的政治敏感度极高。

玄武门事变前夕,房玄龄和杜如晦被逐出秦王府,李世民的心腹幕僚只剩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坚决支持政变的动议,他和高士廉和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日夜劝说李世民,让他诛杀太子与齐王。

之后,整个玄武门事变的计划、决策、安排、执行,长孙无忌都是最重要的参与者,这个事变中如果缺了他的居中斡旋,坚定李世民的决心,后果不堪设想。

第四,长孙无忌很会避嫌

玄武门之变后,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接着他就要面对每一个权臣都要面对的问题,怎么解决皇帝的猜忌。这方面无忌做的如教科书一般。

李世民给他的评价就是“应对机敏,善避嫌,求于古人,未有其比”。无忌很清楚自己现在站得这么高,肯定很多人嫉妒,很多人有图谋,并且自己是唐之外戚,西汉亡于外戚,历史在前,于是他坚决上书恳求李世民降自己的职。

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势必会取消李世民的一些疑虑。

题目的问题梗概算是梳理完了,可是长孙无忌最后又怎么会落得一个凄凄惨惨的结局呢?有机会再跟大家一起聊聊。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鱼包同学


长孙无忌的祖先出自北魏皇族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长孙无忌就才能而言,不算突出。但却是太宗的心腹,受到了太宗的特殊信赖。在排凌烟阁功臣时,居于首位,是首功之臣。



李世民把长孙无忌列为首功之臣,有多方面的原因。

1、关系甚好,知彼此

长孙无忌的父亲去世的早,他在舅父高士廉家中长大。高士廉对长孙无忌进行了很好的教育。后来在高士廉把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长孙无忌的年龄与李世民相仿,两人关系较好,妹妹嫁给李世民后,关系更加亲密。



2、内外联络,亲至玄武门

长孙无忌在李渊父子从起兵反隋到建立唐朝,再到统一天下,并没有什么显赫之功。他在政治上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李世民策划了“玄武门兵变”。长孙无忌支持房玄龄政变的动议,劝李世民诛杀太子和齐王。李世民犹豫不决,正赶上突厥南下进犯,李元吉想代李世民督军北征,目的是抽空秦王府的精兵猛将,然后杀掉李世民。得知此事后,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商量,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杜如晦共同谋划了“玄武门兵变” 。在政变之时,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

3、态度坚决、积极纳谏

贞观元年,突厥因天灾人祸,内部矛盾激化,实力大衰,许多大臣请求乘机攻打突厥,但因为唐与突厥刚订了盟约,唐太宗有些犹豫。长孙无忌积极阐述了当前的国情和突厥的实力。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放弃了出兵的打算。

唐太宗不顾大臣的反对,实行分封制。唐太宗正式下诏,大臣不敢再劝谏。最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被封大臣呈递了抗封的表文: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最终唐太宗不得不“诏停世封刺史”。



至此,长孙无忌发挥了特殊作用,成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历史解说员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 ·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在唐朝很多读书人都像诗鬼李贺先生一样,想建功立业来个书生封侯,最后进入凌烟阁!

我们来看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真的公平么?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其实凌烟阁起初不过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却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说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我们先来看一份名单——

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征;5.房玄龄;6.高士廉;7.尉迟恭;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12.屈突通;13.殷峤;14.柴绍;15.长孙顺德;16.张亮;17.侯君集;18.张公谨;19.程知节;20.虞世南;21.刘政会;22.唐俭;23.李勣;24.秦琼。

名单中最为熟知的人也不过尔尔——

1.秦琼和尉迟恭应该家喻户晓,他们俩是贴在门上的左右门神;

门神

2.程知节

不过说这名字未必有人知道,但是说程咬金,肯定家喻户晓,人们口头禅会说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还有个歇后语叫做程咬金的斧头——头三下狠;

3.李勣,说这个名字同样没多少人知道,甚至很多人还不会读,但是说徐茂公肯定有人知道,《隋唐演义》中那个料事如神的牛鼻子;

4.魏征,千古第一铮臣,没有他就没有英明的唐太宗;

5.李靖,唐朝第一战神,流名于民间的应该是和红拂女的爱情;

6.长孙无忌,民间知道他得益于武则天;

7.房玄龄和杜如晦,得名于那句“房谋杜断”和中学历史书;

8.其余的人应该大多数不被民间所广知。

其实不难看出来最有名的武将中除了尉迟恭和李靖靠前,其余的人排名都比较后,最有名的秦叔宝排在倒数第一!

我们先来说说,怎么才能进入凌烟阁呢?这个好比进中央常委一样,没有几把刷子肯定不行!

千古明君唐太宗

我们伟大的英明的领导唐太宗给出了一下几条评定标准(载于《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评定标准1:或材推栋梁,谋猷经远,绸缪帷帐,经纶霸图;简单来说就是有深谋远略,能够运筹帷幄治理天下的栋梁之才。

评定标准2:或学综经籍,德范光茂,隐犯同致,忠谠日闻;简单来说就是学识广,品德高,能够有忠诚正直的言论的人才。

评定标准3:或竭力义旗,委质藩邸,一心表节,百战标奇;这个就比较实在指的是起义反隋,跟随秦王身经百战的节义之士。

评定标准4:或受脤庙堂,辟土方面,重氛载廓,王略遐宣;能够效忠于朝廷,为国家开疆辟土,肃清灾祸,宣扬国威的人。

但是仔细看看24人的名单,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第一,唐太宗重文轻武,毕竟武将自古以来备受猜忌,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走兔死,良狗烹”!但是唐太宗毕竟是雄才大略,胸怀宽广的君主,虽然崇文抑武,但是还是不忘武将之功。所以24功臣中武将较多,文臣仅有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萧瑀,张亮,虞世南8人,但武将除了李孝恭和尉迟恭外,排名均靠后。

第二,唐太宗重亲属之分,其中长孙无忌(大舅哥)、李孝恭(族兄)、高士廉(长孙皇后舅舅)、萧瑀(其妻与李渊是姑舅表兄妹)、柴绍(妹夫)、长孙顺德(长孙皇后族叔)、唐俭(李家世交)这7人或多或少与李家有某种纽带关系。

第三,唐太宗重视身份,拉拢人心!其中一些为前朝贵族,萧瑀原是南梁皇子,隋朝外戚;李靖为隋将,韩擒虎的外甥;屈突通为隋朝大将;虞世南前朝官员、奸臣虞世基的弟弟;更多的是太原从龙的功臣,多数算的上是李渊的旧部,李孝恭、段志玄、刘弘基、殷峤、柴绍、长孙顺德、刘政会、唐俭。

第四,重视参加玄武门之变的人,不过参加玄武门之变的人数有两种说法。一是十二人说,见《旧唐书·太宗本纪》中“……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二是九人说,见《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另外《旧唐书》多篇中提到九人之说,《张公瑾传》提到张公瑾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刘师立传》提到刘师立参与玄武门九人,《建成传》说“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不管怎么样,长孙无忌和尉迟恭是主力,所以也是得到极大的信任。

第五,重视忠诚度。张亮起初只不过是瓦岗寨李勣的手下,后归顺李世民,因倜傥有智谋,得到重用,不过他也就是刀笔吏而已,为李世民的登基最大的贡献就是保密。《旧唐书·张亮传》有言“太宗以洛州形胜之地,一朝有变,将出保之。遣亮之洛阳,统左右王保等千余人,阴引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元吉告亮欲图不轨,坐是属吏,亮卒无所言。事释,遣还洛阳。及建成死,授怀州总管,封长平郡公。”确实给李世民帮了大忙,如果无此事恐怕凌烟阁第25名都排不上。

第六,我们来看看真正由农民起义出身的,魏征、张亮、程知节、李勣和秦琼均是瓦岗寨的,后三者均是猛将,算得上李世民的嫡系,但是诸多考虑三者的排名也就比较靠后。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以轻松有趣的方法,带你畅读历史!

最爱肉丸子先生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妻舅,长孙皇后的哥哥。李世民能登上帝位,离不开长孙无忌的谋划。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促使李世民下定决心对李建成下手,并在玄武门之变到李世民登上帝位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李世民与长孙无忌不仅仅是君臣,也是朋友,同时也是姻亲,关系很亲近,可以说是信赖的肱股之臣。李世民临终前将他当作顾命大臣,让他辅佐李治。

因此,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功臣之首也就不足为奇了。